老掉牙话题:每月大姨妈来访时一些女孩以红糖姜茶来缓解痛经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回答斩钉截铁:虽然这在中国早已是流传悠久的
Old Wives' Tale
、但从现代医学来看红糖姜茶有效性无任何确切证据。极有可能纯粹就是安慰剂。
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女孩的最佳选择是静养+热敷:效果确切、成本最低、无副作用。
不过、姜在一些人的感受里气味过于刺激、且这种特殊的味觉难以靠红糖水完全抵消。于是迎合现在年轻女孩的新品种『柠檬姜茶』应运而生了。事实上、这一切很好地说明红糖姜茶不具备特异性、完全可以被其他安慰剂形式轻松取代。
以上是我整整四年前就在互联网上分享过的内容。因此、我是真心以为早已经是常识了。
有意思的是红糖水里可能并行存在好几种心理安慰效应:
①温热的红糖水带来暖身暖宫的安慰(加一份姜的话感觉会更温暖、好像党的关怀)。
②红色带来补血的安慰。
③糖水带来惊叹水的幸福感安慰。
上述这几样东西总有一款适合你、并且大概率是都能安慰你、所以流传千古。我是觉得你只要不要去对别人宣扬这里面的神奇效果、个人不舒服的时候想要喝了、只要自己感觉好受了怎么都行、挺好的、关键是要当心不要多喝、否则添加糖是真的多、更容易变成胖子、付出自己想象不到的诸多健康代价。
这个话题本来到这里已经结束。但完全没想到、好几位网友今天告知我微博上有一篇转得疯狂的帖子:
↑观点:『红糖水其实致癌。因此月经痛经时喝红糖水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危险行为』。
这个帖子、转发量超过55000次。这样的转发量如果是来自一个影视歌三栖明星、人民日报or环球时报、或者哪怕是营销号、我都觉得挺自然、笑笑也就滑过去看别的了、连提都不会再提。问题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科普号。
我被震惊了、接着说实话、
我感到愤怒
——破除迷信、普及科学、把一则流传千年的民间神话拉下神坛是莫大的好事。但为了科普、为了抢眼球、为了把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对象彻底打倒、竟然走火入魔、走到了科学的反面、变成了一个与原来的迷信在绝对值上完全相同、不过是方向截然相反的新迷信——大姨妈喝红糖水以求得治疗效果是一种迷信毫无疑问、但是把喝红糖水称为危险行为、这荒谬的程度和那些说红糖水可以治疗姨妈痛的说法没有任何差别。
实在看不下去。作为科普号说出红糖水致癌这样的话、实在是过于笑话。
本质上说来说去、又是丙烯酰胺、其实一点点都不新鲜。
问题是这一次、红糖水是有多冤。
首先、
红糖的传统制作工艺(熬煮工艺)温度在126摄氏度左右。
这个温度并非丙烯酰胺最容易大量发生的温度(160℃时丙烯酰胺会大量产生)。红糖之所以颜色会偏红一些、除了熬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红糖不是精炼糖、红糖里还有不少甘蔗中的杂质、这些杂质赋予了红糖特有的颜色。红糖的红、绝非只是因为红糖焦掉了。所以你喝红糖水的是并不会有明显的普通美拉德反应那样的焦味、你可以对比焦糖布丁的口味就很清楚。但这并不特别重要。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即便红糖块里含有了一定量的丙烯酰胺。问题在于:那又如何?请问有谁会在大姨妈痛的时候整块啃咬红糖块吃、或者一勺勺舀着吃红糖的?所有女性都是在水里兑匀了之后喝下去的。请问这样一次你能喝下多少红糖?再请问、一个月大姨妈可以来几次呢?毕竟这是月经、不是天经、更不是小时经。
先是兑水、再是一个月喝一次、造成的剂量可以彻底忽略不计、彻彻底底。
再者、如果你连这样的频度和剂量还要危言耸听地宣扬致癌潜力的话、
那我想恐怕你这辈子连出家做和尚都无法安宁了
——日常生活里发生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的食物、你都可以挥手告别了、无不危险、无不可怕。而且请注意:你也许可以不吃焦糖布丁、你甚至可以说你不喜欢美拉德反应那诱人的焦甜味、但你根本无处可逃:你每天吃的面包饼干烤山芋、你每天吃的葱油饼、你每天喝的咖啡.....与你生活最最密切接近的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多如牛毛浩如烟海、你往哪里逃?
你逃进庙里这辈子皈依佛门也没用——蔬菜里也有。
关键是:不仅太多太多食物有、而且你接触的频率大多数都远高于你一个月来一次的红糖水。在这样的背景下、红糖水里的丙烯酰胺完全不是个问题、彻底可以忽略。因为
如果你要担忧、前面需要你担忧的清单A4纸可以打满几张了。
完全不能理解单列红糖水致癌风险的理由。如果真要这样掰的话、那前段时期星巴克咖啡致癌岂不是更有理由了?——
①咖啡豆烘焙方式中落在最容易产生丙烯酰胺温度区间里的多去了。
②咖啡豆颜色焦黑得多得多。
③咖啡都是固态直接烘焙、比起红糖融化熬煮更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④而且很多人一天岂止喝一杯?我一天黑咖啡至少4杯、至少。
综上。那我到现在因为喝咖啡而面临的癌症风险是不是应该比与我同龄、每个月喝一次红糖水的女性直到绝经那天的总风险还要高了?
但是世界权威机构却为咖啡早已平反、明确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喝咖啡能够致癌。咖啡、want drink just drink。You happy just good。
我记得很清楚、我关于这个问题在公众号蕨经上写过一篇、原因是我当时看到粪坑般的公众号里铺天盖地是咖啡致癌!绝不要再喝!的文章、我彻底愤怒了。在我发了我的文章后不久、微信把好几篇咖啡致癌文章列为谣言、然后删掉。追加阅读→
两天前我就预言的『咖啡致癌』主题垃圾文章、果然在朋友圈刷爆了屏。
咖啡都如此、红糖水致癌的说法更加可以笑掉大牙了。如果有人这样科普、那不是扯淡、就是瞎扯G8 Damn。
进一步我想说:实际上植物类食物的烧焦远远没有一些人想象的可怕。用不是特别精确的语言去大致概括的话、
动物性食物的焦黑要比植物性焦黑致癌性大得多、蛋白质焦黑要比纯碳水焦黑更加危险。
如果纯碳水的红糖都那么可怕、那么你吃任何高温烹调过的肉类几乎可谓断子绝孙的行为了。
但即便如此、偶尔吃点带有部分焦黑的烤肉什么根本无需顾虑、想吃就吃。关键还是那句话:
①不要过食。
②尽量减少没有意义的过度焦黑、改善烹饪方式与习惯。这话的意思是:轻度焦黑特别香特别诱人、人生有权考虑幸福感的平衡。
③降低日常生活中这类食物总量。
以上我以前都分享过。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
假如你连红糖水都要宣称是危险的话、那这个人间还有几款食物是不危险的?
还有、按照那个帖子里所言、如果说65以上烫饮的责任也要丢给红糖水的话、那世间恐怕连自来水也致癌了吧?有人就喜欢自来水烧开然后滚烫喝下去。地球上还有什么液体是不危险的?除非这种液体无法被加热到65度?
我极少去争论科普的内容、因为我认为科普本来就应该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促进中国公众的意识今天比昨天更好。而且不同的人风格不同、到处看看挺有意思。
然而如果不考虑讨论对象的实际剂量、权重和频率、不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不横向对比其他类似物品的状态、单单拎出红糖水吊打其致癌性、号称危险的话、
我会怀疑这种科普在致癌性问题上是否具有基本常识与学养、
同时还会比红糖水治疗大姨妈痛的传说更加反感:
因为这种新产生的迷信比千年老版本更有迷惑性——
它好似穿上了科学的外衣、反科学的程度却毫无区别。
再次重申一遍:红糖水是普通饮料。红糖水不致癌、没有任何道理红糖水致癌。红糖水真正问题是垃圾热量。假如你平时惊叹水已经很厉害、那记得为了你的健康、少喝红糖水。
但若你其他控制得极好、总量控制合理、那么红糖水想喝就喝、喝得开心、还可能比喝白糖水有幸福感。
对于大姨妈痛、一句话:平日强身健体。发生的时候静养放松、减少心理压力、可以考虑热敷。还痛的话、上布洛芬。布洛芬不可连续不停地用下去、最好遵医嘱或者遵药剂师嘱、否则增加出血风险。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资料、让所有蕨经读者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靠谱地了解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日常食物中广泛存在的丙烯酰胺问题——
↑这个资料来自于EFSA、主题是食物中丙烯酰胺的风险评估要点。EFSA可能很多人一下子不知道是什么机构、但如果知道这就是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话、一定会立即明白其刊发资料的含金量。EFSA是非常谨慎保守、极其严苛、高标准的。
在这份资料中、EFSA首先表明丙烯酰胺『天然存在于许多食品中』、说明了其极其广泛性。其次、指出丙烯酰胺在动物经口暴露试验中显示出了致癌性以及其他毒性(神经系统)、但却在人体中致癌的证据有限、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WHO旗下IARC将其评级为2A类致癌物(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但是IARC的评级指的是对象物致癌可能性的确定程度、并非致癌的强度
(这一点一直都在被公众误解)。
虽然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的清单很长很长、但并不是所有食物都含有同等水平的丙烯酰胺、而且人也并不可能均等地吃下所有这些食物。看下图、一目了然:
实际生活中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
含有最大量丙烯酰胺的真正四大类罪魁食品是:
咖啡类、薯片薯条类、面包类、饼干蛋糕类。
在这里红糖姜茶哪怕拼命给EFSA微信打红包、想尽办法通路子走后门、也都没有机会在丙烯酰胺含量水平方面排进前十位、想都别想。因此你可以嘲笑红糖姜茶传说的愚昧、但如果你要说红糖水致癌、红糖水这辈子都饶不过你。红糖水中即便理论上含有丙烯酰胺、在实际食品安全中完全可以彻底忽略。
上述四大类罪魁中、
炸土豆类(薯条、炸土豆饼、烤土豆)占到成年人丙烯酰胺摄入量最高可达49%、
将近半壁江山。接下来是咖啡(可达34%)、面包(可达23%)、再接下来是饼干脆饼类以及其他土豆类食品(竟然又回到了土豆身边)。。。
写到这里一切已经豁然开朗——假如你很在意丙烯酰胺的话、烦请从你身边的土豆类食物开始点检你的膳食节操、把这一块做好就已经足够美好。
而红糖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你说红糖水治疗姨妈痛是迷信、我对你竖起大拇指。
你说红糖水致癌危险?我严肃地请你停止这种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造谣、尤其若你还是一个在网上搞科普的账号的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