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直存在关于“新房改”的讨论,也就是未来可能很多工薪家庭都能低价买到或者租到保障房,这对大多数工薪家庭显然是一件好事。
我向来支持政府做好保障房,市场做好商品房,用商品房的收入去补贴保障房,也就是劫富济贫,上海每年用车牌的收入补贴公交车近100亿维持2元的超低票价就是劫富济贫的典范,虽然被补贴的人并不知情更不要说感谢。
就上海而言,其实保障房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只要是在上海工作的工薪家庭都能在上海低价买到或者租到保障房,那么工薪家庭也就是俗称的刚需为什么要去买或者租上海郊区的商品房呢?
事实上,对于低价购买保障房的预期已经对上海郊区商品房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没有人愿意花高价买郊区,这是人之常情,很正常。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保障房的具体保障对象是
收入前20%以外
的所有新加坡
公民
,也就是
月收入低于约8万人民币
的
新加坡公民
都可以以家庭为单位买到
3万人民币左右/平方米的保障房
(不结婚35岁之后才能买),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福利主义的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的人口只有
500多万
,同时采取
非常严格的移民制度
,建筑工人等
劳工
都是不允许变成“新加坡人”的,
工作完就要返回自己的国家。
上海显然无法参考新加坡的保障房覆盖面,因为上海不是一个国家,不可能
像新加坡那样把劳工用完了就遣返回去
,但是如果只要来上海打工就可以低价买到上海的保障房,那么上海又显然会迎来
恶性的人口爆炸
,
谁不想来上海搞一套低价保障房呢?人人都来上海了那其他城市怎么办呢?
上海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放到新加坡的话相当于新加坡市中心地段最好的一个社区,不可能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低价买到上海的保障房,就和不可能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能低价买到新加坡市中心地段最好的社区的保障房一样。
放到全国而言,中国大陆14.1亿人,参考新加坡的保障比例的话,政府应该保障80%的人也就是11.3亿人能够买到便宜的住房,而另外20%的人也就是2.8亿人需要自己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
2023年中国全国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不到1万人民币/平方米,房价高的城市其实只有个位数而已,80%以上的人一直是能够买到便宜的住房的,甚至在农村还有免费的宅基地,另外不到20%的人也并不是人人都在承受高房价,因为中国房价最高的几个城市加在一起根本就没有2.8亿人那么多,那些贵的房子本来就一直是非常非常小比例的人在买,和绝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根本就没有关系的,极小部分人购买的奢侈品显然并不属于民生的范畴。
说回上海,上海不可能保障所有来上海工作的人都能低价买到保障房,这是显而易见的,最多只能保障能在上海落户的人,但是能在上海落户的人,又显然是社会竞争中的强者,强者需要政府保障,这显然又是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