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踏科研联盟
一个文艺范儿的科研大叔与你聊聊社科·学术·成长那些事儿。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11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11 小时前  
美芽  ·  大S之后,又一明星因感染去世 ·  昨天  
富阳日报  ·  查分时间,定了! ·  2 天前  
富阳日报  ·  查分时间,定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踏科研联盟

老踏:考研要先选城市,申博要先选导师

老踏科研联盟  · 公众号  ·  · 2024-06-18 15:38

正文

强 烈 建 议 大 家 星 标 我 们

茫 茫 文 海 ☆ 不 离 不 弃
文 | 老踏
编辑 | 月如洗

(本文节选自老踏新书

《教师力:教学、科研和终身成长》)


分享《教师力》里的一篇文章,考研要先选城市,申博要先选导师,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哈~另外当当网618满100减50年中大促中,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去凑单哈!


攻读硕士学位要先选城市

如果是要去攻读硕士学位,我建议先选城市。


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城市,基本就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硕士三年会发生很多事,而人生是被一连串的事件以及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塑造的。不同的城市,发生的事会不同,而我们的态度也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通常而言,越是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城市就越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硕士阶段,态度、格局和精神成人,这些其实都比专业素养更重要。话说回来,硕士阶段想要拥有多么深厚的专业素养,获得多么高超的科研能力也不现实。


接下来要选的是学校,再其次才是导师。


关于学校,只要自己的实力允许,自然要去选最好的学校。学校的好坏主要看我们报考专业的全国排名情况,再参考学校在全国的排名。如果排名靠后一点但城市非常理想,那就干脆放弃专业排名选城市,道理说过了。


关于导师,现在更多的学校都是先入学再选导师的,另外也有一套规定好的流程来帮我们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所以,这个环节反而是我们最不容易预判和计划的部分。好在硕士阶段这个环节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至少没有博士那么大。


如果确实非常介意导师的选择,那么在流程之外,也可以参考我下面对于攻读博士学位如何选导师的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要先选导师

鉴于我们这里讨论“求学”的目的是要入职高校教师行业或者是在高校站稳脚跟,而这个门槛的基准线应该是博士毕业并且拿到学位,所以这篇文章开头问题的优先级对于攻读博士的小伙伴们会有不同。


如果是要去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建议是先选导师。


导师比学校重要,也比城市重要。

其一,这是由博士阶段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课程、修满学分对于绝大多数在读博士都不再是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科研相关的部分。而科研相关的部分,导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其二,水一个文凭和真金白银拿到文凭的差别,将在我们入职高校之后显露并将深刻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文凭是水来的,还是真金白银打造出来的,和导师关系密切;


其三,博士阶段科研成果的质量,将是我们通向不可能的唯一可能之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和未来入职高校的竞争者在学历学位方面不分伯仲或者处于劣势,那么科研成果将会成为你唯一的杀手锏。好导师会助力我们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其四,如果我们足够勤奋、比较聪明也非常幸运,那么导师还可能成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关键节点上的“贵人”。


因此, 到了求学的博士阶段,选择了怎样的导师以及和导师建立了怎样的关系,都会对我们职业生涯的未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且,导师是否同意收下我们——这是决定我们能否考取博士的核心变量,在申请—审核制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 综合来看,选导师胜于选择学校和城市。


选导师的两个维度:学识与人品

那么, 怎样选择导师呢?


首先要消灭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别把导师想象得很神圣、很崇高。他们当然很厉害,占据了这个行业金字塔尖的位置,但是除了绝对顶级的那百分之一之外,更多导师都是智力平平、一如你我的普通人。

记得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在课堂上讲过一个例子。 说他小时候对警察充满崇拜之情,直到有一天去厕所看到了一位警察正在如厕。 原来在自己心目中如此高大上的警察也是需要上厕所的,内心的各种美好想象瞬间崩塌。


所以,我们不要犯我合作导师小时候的认知错误, 从选导师的一开始就先认定他/她是个普通人,从概率上说,这是最稳妥的起点。


在排除有可能干扰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光环效应”之后, 选导师主要看两个维度:学识与人品。


学识,简单来讲也就是导师学术思想/科研能力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这些内容其实很难量化和评价,好在它可以体现在学术/科研成果之中,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和其他各类出版物,以及由此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与奖项。我们通过对导师学术/科研成果的检索、阅读与了解,基本就能形成对导师学识的模糊正确的判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情况也要作为衡量导师“学识”的一个参考指标,只不过这个指标和“学识”的关系没那么直接,需要我们自己权衡。


其一,没有任何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的话,那或者说明导师的学识还没有成为他所在研究领域和行业的硬通货,学识“变现”能力不高,或者不屑于“变现”。前者是影响力,后者是清高程度。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这种导师恐怕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其二,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非常多的话,那说明导师的影响力大。一般在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越高,学术兼职就越多,在行业里的影响力越高,社会兼职就越多。


这就需要我们动用智慧来进行识别了,我的观察是学术兼职多的话问题不大,比如某国家级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之类的,导师的是业内大咖,学术资源比较多,这对我们是好事情。


而社会兼职多的话,这就需要慎重对待了,比如在上市公司做独立董事,在政府部门做咨政专家(智库专家),在大型国有企业里做顾问之类的。这种导师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强,手里不缺经费,但我们很有可能成了他社会兼职领域的行政秘书、财务报账人员、项目组里的打工人。

再说人品。如果学识过硬,那自然是选择人品越好的导师就越好。


但是,如果导师的学识马马虎虎还非常佛系,不排除在我们跟他学习的过程中他突发奇想出家遁入空门,这种导师我们还是要慎重再慎重。


人品再好,恐怕我们也很难从他/她那里获得学术成长,甚至毕业都费劲。做人比做事重要,这句话作为一个原则那自然没问题。只是 别忘记我们不是生活在原则构成的理想国,而是在鸡零狗碎、一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奋战的。


人品怎样考察?多接触。 没办法在入学之前长期接触,至少也要努力制造接触的机会,增加接触的频次。咨询报考、投递简历的时候多交流一下,逢年多节多问候一声。另外,可以从各个搜索引擎中搜搜导师的八卦,看看能否找到学生是如何评价这位导师的。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有几类导师见到了要赶紧跑:

暗示甚至明示要和我们做利益交换的;

暗示甚至明示我们要付出代价的;

以及直觉对方就是“坏人”的。

有时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我们对陌生人的直觉很有可能是准的。另外就算直觉不准,我们看走了眼,但第一印象认定导师就是坏人,那以后恐怕也很难相处融洽。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 我们都是成年人,不管选导师这件事情有多重要,影响有多深远,最终要承担成长责任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关于选导师这回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保持理性,持续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博士阶段尽可能多的去尝试科研的多种可能性,犯下和改正所有科研工作者不该犯下的错误,敦促学术成长,这才是博士阶段我们最需要完成的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