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束光
带你认识那些正努力把这世界变好的人。他们的努力值得一束光。不够,那就两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地龙 -20241004092055 ·  6 天前  
视觉志  ·  假期抢着去冰岛旅游的人,已经后悔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束光

7分钟,中国姑娘让老美肃然起敬。蔡语婧:贬低自己,并不会让别人尊敬你

有束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6-14 21:35

正文

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414个与众不同的人



微博上有个视频很火,“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支付宝、高铁、外卖、淘宝……外国人用生动夸张地语言表达:中国真好!但是相比“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样的问题,


司马更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今天最火的消息,应该是

黄磊的《深夜食堂》扑街扑到惨不忍睹,

豆瓣评分2.3,比郭敬明的《小时代》还低。

司马以为,中版《深夜食堂》如此差,

原因之一就在于——

从造型、场景,到人设都和日版一模一样,

连台词都基本照搬


学习先进的、保留自己原本的特色,

这个道理,姑娘蔡语婧最清楚了。



蔡语婧是谁呢?

人民日报发微博说,

“她的演讲惊艳了美国”;

中国青年报,还转载了她的演讲:



说到因为演讲而火的,

不得不提一位姓杨的姑娘。

——“你为什么来美国?”

——“因为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甜”

这样一组对话,让她穿越大洋,

火遍了神州大地。


这位姓杨的姑娘,

就像黄磊版的《深夜食堂》,

一味地奔着外头的表象去了,反而丢失了自己。



我想光友们应该都对这位杨舒平同学有所耳闻,因为一段8分钟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


出生、成长于昆明,杨舒平高中毕业就从昆明去了美国。大家视为风景如画的“春城”对她来说,却是“不戴口罩会生病”(may get sick)的地方。


是美国,让她能够“不生病。她那对美国生活迷之向往的神情连同“甜美的空气”,都印在了网友的脑子里。



在美国的第一次呼吸,

就给了杨舒平“自由”。

然后她各种歌颂美国“民主和自由”,

顺脚踩了一下中国:

“之前在中国历史课上学到的

人生、自由对于我毫无意义。”



司马并不想直接怼杨舒平的言论做个评说。只是看到有网友激动地留言:


她的话在地道的中国人看来,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在外面有礼貌,乐于助人,会告诉他们中国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不是那些西方媒体宣传的样子。


可是杨舒平的一番言论,却“把这一切的努力,都打碎了”。


司马很想直接放杨舒平的演讲视频,

可惜腾讯视频中的资源都不能播放了……

所以只好放上杨舒平,对此次事件的回应。



“祖国如此努力,

是为了让你能在国际舞台上昂首挺胸,

可你却跪下了。”



要承认,演讲里是有真实性的

(虽然有人说她80%都是假话);

也许,杨舒平并没有“辱华”,

顶多,算是“夸大其词”。

但不可否认地,

她的演讲带着一种刻意讨好的味道。


她的演讲收获了台下外国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和阵阵掌声,甚至还收获了校长的称赞和感动泪水。


也许是为了拿绿卡,也许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杨舒平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式,用“昆明空气需要口罩”来让台下的人喜欢她。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生活的权利和自由。这并不意味着,就需要“否定”。


否定中国的努力,否定自己的过去。


昆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上下学的昆明老街,

装满无数零食玩具的门口小店,

自己可爱的同学老师……

还有现在方便快捷的支付宝、高铁、

无所不在的外卖……

这一切的一切,

都被“5个口罩”,给轻易抹杀了。

可是,否定过去、逃离中国,

就真的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吗?


在事情发生后,马里兰大学的留学生们都集体发声,穿上了“Pround of China”的衣服



另一种开放,和包容



那个被《人民日报》所称赞的蔡语婧,

2011年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后,

在波士顿大学完成本科 + 研究生学习,

现在是个数学金融硕士。



除了常年泡在自习室图书馆、每一天都当成“考试周”,蔡语婧其实一开始,也“融”不进美国。


讲笑话没人能懂还不得不自己解释一遍、提问题时担心问题太蠢——这些存在于段子里的情况,对于姑娘来说,算是家常便饭,每天都要“吃”一回。


出国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接触多元化的群体;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


而相比于杨姑娘的一味否定,

在自己的信念问题上,

蔡语婧总是勇敢地捍卫。

以至于,课堂上时不时会有关于政治的争吵,

课后也要一遍遍义正言辞地声明,

可得到的,却只有怀疑,和厌恶的愤怒。



但这些,都是暂时的。

用一颗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去拥抱这个世界,

世界也会回报你以开放的心态。

这种包容,也意味着包容自己的过去,

包容自己的祖国。


她的同学们学会了发出标准的“蔡”,

学生会认真地接受了她的文化活动建议,

她也了解了波士顿周围所有最地道正宗的餐馆……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群体里, 相互理解并不容易 ;而我们仍要捍卫自己的信念,用不卑不亢的态度,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和台下如雷的掌声。


蔡语婧的父母也来了这次毕业典礼。虽然他们听不懂女儿在讲什么,但是脸上的欣慰和自豪是遮不住的。





“哈佛”的姿势



同样是中国留学生,司马觉得姿势最“高大上”的,当属去年哈佛的何江发表的毕业演讲。


作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发表毕业演讲的中国学生,他直接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像进了博物馆


如今留学的意义和目的,跟百来年前肯定是不同的了,或许真的有人是为了“香甜的空气”。却始终有另外一些人,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他说:“我的家乡与我们所认为的现代社会还有差距。”


他说:“我从家乡走出来,在哈佛大学学到了新的技术与知识。”


他说:“我要用在这所学的知识去改变家乡以及更多人的生活,只要我们愿意为此努力。”



就像去年,有4个90后发表的一段说唱,

《This is China》惊动了BBC时代周刊……

 
指路MV,超燃!



在这段说唱里,

他们直面中国的环境污染、疫苗事件,

甚至丝毫不避讳,
官员的贪污贿赂。


但也不卑不亢,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她有众多人口,
管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高速的经济增长,
总是伴随着痛苦,
每个人都想过上好日子。”


“尽管这个国家有很多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看见了中国的落后,也看见了美国的先进;我们表达对美国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家充满希望。


承认自己的过去,承认自己走过的路。


远比一味地贬低、否认,更能获得掌声。


蔡语婧毕业典礼现场

图片来源于google



点击下方图片,看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