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官宣!歼-35A真的来了! ·  22 小时前  
中国能源报  ·  官宣!歼-35A真的来了! ·  22 小时前  
先进制造观察  ·  三季报点评 | ... ·  4 天前  
大浪淘沙  ·  用【阶级】的理论审视“性别矛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新春走军营|中国边关“军营年”的关键词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22 18:43

正文


 边关虽冷情亦浓        


高歌一曲贺新年,墨洒万里谱华笺。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是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又因中国人重视团圆,过一个团圆年是大多人心中的强烈期盼。然而驻守在漫漫边关的边防军人,他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将怎样度过新春佳节?


是的,远离城市,不等于远离热闹;远离亲人,不等于远离团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边防军人的春节,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和“年味”。正如一首诗中所言:“所有为了梦的离散,终将为了爱而团圆,我们因此奔波往返,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戍边人的新春故事说不完,一则则“微故事”描绘着边防军人与众不同的节日图景,也诉说着他们更为浓烈的家国情怀。


国不可一日无防。即使在春节这一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里,边防军人仍旧坚守战位、爬冰卧雪、睁大百倍警觉的眼睛,守望着万家团圆。他们的坚守是无私的,他们的奉献是崇高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位军嫂来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万家团圆的时刻,许多戍边人“舍小家为大家”,不能与爱人、孩子团聚,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在心底深处默默思念远方的亲人。有人说:“成为边防军人的妻子,是需要勇气的。”那是因为,每次甜蜜相聚的背后,都饱含边关军嫂的艰辛与付出;也有人说:“边关军嫂都是好样的!”的确,坚固的国防需要军人无私奉献,而军心的稳定更需要“另一半”的支持。面对艰难困苦,边关军嫂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也为边防军人支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人逢佳节精神爽。丰富多彩的连队年货、豪情满怀的新春对联、形态各异的冰雕雪塑,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在举国欢庆的那一刻,边防战士自有他们的爱,边关战友也有他们的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今日边关,把边防生活装扮得绚丽而多姿。


一则则边关故事,如同春日里即将抽芽的绿叶,又如同一段段悠扬悦耳的旋律。仔细聆听,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戍边人“过年”方式的变迁,也能体悟到“过年”的丰富内涵;不仅能感受到万里边防线上官兵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也能感悟到边防战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的昂扬精神风貌。


雄鸡啼鸣盼春归。再过几天就是鸡年春节了,虽然边关依然天寒地冻,但春的信息已然萌动,让我们把这组来自边关的新春故事,献给坚守祖国边关最可爱的人!


(陈小菁)



关键词:团圆



军嫂到边关:“他守的地方就是家!”

“我是准军嫂”,想成为军嫂需要勇气

“翻过贺兰山,越看越心酸,没想到他能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待上7年……”1月9日,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边防雷达站中士汤军的未婚妻金洁,从四川乐山出发,辗转2000余公里,来到戈壁深处的该旅某边防雷达站,看望守边的他。


汤军和金洁爱情长跑已有6年。汤军入伍前两人就是同学,入伍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恋爱多年,汤军只向爱人描述过边关的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野马……唯独没提过边关的苦。金洁说:“就冲他这实在劲,我跟定他了。”


今年金洁就要和汤军结婚了。这些年他俩聚少离多,但距离并不能阻隔两颗相爱的心。过去边防部队限制使用手机,他俩只能“鸿雁传情”,弄得丈母娘时常调侃“嫁个当兵的有啥好”,但金洁早已“铁了心”。


去年底,这对新人向组织提交了“结婚申请”,金洁萌生了一个念头:“去看看他描述的‘乌托邦’。”经审核批准,参照新修订《内务条令》的相关规定,上级机关允许金洁作为汤军的“未婚妻”来队探亲。



金洁日夜兼程辗转3天,从祖国西南来到西北。当她坐在前往雷达站的大巴车上时,望着窗外荒凉的戈壁滩,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这里哪有什么‘乌托邦’,他这是怕我担心啊……”


想成为一名军嫂,是需要勇气的。戈壁刚降下大雪,公路封闭,通往连队的最后3公里路程只能步行,汤军和连队官兵早已在寒风中等候她。金洁下车后,她手中的行李就被争相抢走,大家前后簇拥着她向连队的方向走去。


在雷达站的官兵亲属临时来队住宿房里,一茬茬送茶、倒水的战士热情极了,站领导还给她送来大家平时不舍得吃的水果。“战友们待我这样亲,我心里暖!他保卫国,我守好家……”来队第一天晚上,屋外北风嗷嗷作响,金洁躺在房间彻夜难眠,却也更坚定了她嫁给汤军的决心。


“我是高原军嫂”,部队关怀让“家”更暖


“这里的环境像家一样,有啥理由不支持丈夫工作!”1月12日,西藏军区某部四级军士长赵亮的妻子刘芳来到部队探亲,走进士官家属公寓楼后,看到房间里设施齐全,她不由感叹。高原正值严寒,部队的关怀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边防军人来说,回家过年近乎于一种奢望。刘芳今年是第三次来部队过年。第一次是在5年前,她住的士官家属公寓楼,虽有基本生活用具,但像沙发、冰箱等生活必备品却尚未配备,更别说3G网络了。那时从成都到边关的她,生活中突然失去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一时难以适应。


这次不同,连队的士官家属房让她眼前一亮:崭新的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各类家电、家具焕然一新;客厅窗户下的桌子上,台式电脑的互联网信号不停“闪烁”,她可以随时与远方亲人网上互动;氧气、防治高原反应药品等保障齐全……刘芳说,虽然丈夫不能经常回家,但部队为军嫂精心打造的“家”令人心生感动。



据介绍,为改善家属来队生活住宿条件,他们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洗澡难、用电难、如厕难等问题早已成为“过去式”,3G网络全覆盖更让来队军嫂随心所欲地畅游网上世界。


“点滴温情,见证家的温馨!”刘芳感慨,连饮用水、保暖、做饭这样的“小细节”都被部队领导记在心间,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丈夫安心戍边。今年,边防一线部队来队家属的笑容比往年更加灿烂,她们都是怀着“他守的地方就是家”的心态走上高原,让我们祝福军嫂过个幸福年。


(记者郭丰宽 通讯员郭 靳、石 健、石少雄)




关键词:回家



不一样的“回家”喜看边关大发展


今昔巨变,老刘感受“两样情”


近了,近了……春节前夕,退伍老战士、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卫生防疫站职工刘立军一路乘飞机、坐火车、转汽车,回到阔别14年的老连队——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连。


一挂鞭炮迎亲人。刘立军出现在连队门口时发现,指导员许亮早已带着全连的“娘家人”列队迎接他。


“楼变高了,院变漂亮了,就连人都变高了!”看着远处的宿舍、哨楼,刘立军眼眶红了。许指导员一边带他参观营区,一边介绍说,边防建设日新月异,官兵素质也得到提升。现在的战士不仅个子高,学历也高,连队大专以上学历的战士就有10多个,个顶个都是“小能人”。



“老班长,我带你去看看咱连的新家伙什儿!”许指导员神气地带着刘立军来到了车库,逐一介绍各类战备执勤车辆:配备监控系统和电台的巡逻车,水陆两栖功能强大的全地形车,用于野外后勤保障的野战炊事挂车……看着眼前的现代化巡逻装备,刘立军又惊又喜。


“我爸也是退伍兵,他让我给您拜个年!”一名上等兵拿着手机,兴奋地跑了过来对刘立军说。这让他的思绪飞回从前:那时候过年,全连官兵都守着两部座机、排着长长的队伍,就是为了能和家人说上几句“热乎”的拜年话。


许指导员告诉刘立军:这几年,部队逐步放开手机使用,官兵们可利用休息时间与家人通话、视频。连队也借助“两微一端”平台用视频、图说等方式对官兵以及家属开展针对性“微教育”,网络进边防让这里不再闭塞……



“能让我去观察哨站一班岗么?”来到连队整整一个下午,刘立军收获了太多惊喜,也提出了“回娘家”的最后一个愿望。刚到观察哨一楼,他就被眼前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吸引,看着平台上不停切换辖区重要管段的监控画面,刘立军深深地感慨:“今天的信息化边关,坐在室内也可一屏览千境!”


走出观察哨位时,天已擦黑。老刘许下心愿:愿每一个曾在或仍在哨位上坚守的哨兵,新春快乐!


“老边防”下山休假,方便快捷,老周直呼“没想到”



“没想到,大雪封山也可畅行无阻!”1月10日,西藏军区边防某营机要参谋周能乘坐全地形巡逻车下山休假,一路上直呼“没想到”。


周能是营里参军时间最长的人,1996年他入伍到海拔4800米的岗巴边防营,一晃21年过去了。“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上级还为部队配发了新式运输装备,官兵风雪天下山不再是头疼事!”他自豪地说:“以往下山得用一周时间,现在来回只需几小时!”


上午10时,周能刚抵达军分区,就收到了机关干部提前在网上帮他订好的飞机票。“昨天刚批假,今天就能拿到机票”,军营网络的方便快捷,让周能再次直呼“没想到”。



“以往边防部队不通网络,春运期间购票只能碰运气。”经历过无数次“一票难求”的周能心酸地讲起边防官兵休假史:“一年春节,3名官兵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包了一辆车去拉萨,没想到途中遭遇暴雪,被困在了距离市区200多公里的荒原上,上演现实版‘人在囧途’。”


“去年,上级为我们配发‘星网工程’卫星接收设备,偏远边防点位实现网络全覆盖。”在周能看来,网络带来的便捷显而易见:“今年营里有20多名回家过年的官兵,通过网络成功订上机票……”


启程返家前,周能被几位“白大褂”请进了军分区卫生所,为他测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健康指标。“休假也要科学健康。”军医蜂雪雁介绍,今年上级要求休假官兵下山先体检,大大降低了官兵直接出藏因富氧导致的身体不适应。


    午饭时间刚过,周能登上回家的航班,他高兴地说:“今晚就能到家了!” 


(记者刘建伟、郭丰宽 特约记者许凌康 通讯员迟 博)




关键词:喜庆




雪塑美景靓北疆


春节临近,举国欢腾。在祖国最北边的兴凯湖畔,驻守在这里的黑龙江边防某团官兵把冰雪世界当成“创作室”,勾勒出别样的靓丽风景。


二连新战士李伟专门雕刻了冰雕“北陲哨兵”,还特意用红笔在哨兵雕塑身上描了“我为祖国守岁”6个大字。那紧握钢枪、昂首挺胸的形象,让战友们为新战友的思想觉悟叫好。



“新年里我们蓄势待发!”五连某哨所的冰雕作品“扬帆起航”格外引人注目,塑像上雕刻着荣誉证书、喜报和奖章。连长张宏仁说:“过去一年,哨所满载而归,创新军事训练方法,连续打破了4项团军事比武纪录,明年兄弟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连门口的冰雕“金鸡破晓”同样别具一格。打开冰灯,只见一只两米高的雄鸡,正展开翅膀迎向“太阳”。指导员杜华奎信心满怀地说:“在改革强军的阳光照耀下,明年要让其他连队见证,我们要‘金鸡变凤凰’!”



营院的迎春冰雕展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在距离营区几十公里外的兴凯湖上,战士们就地采集江中冰块砌成冰墙,筑起一个个“冰哨所”。“冰哨位”上,处处可见五星红旗的冰雕。


记者驻足而看,冰墙上贴满了“祖国在我心中”“在北疆守国门,给父母拜新年”等寄托和愿望,真可谓“托物言志,望雪抒怀”。


(本报记者刘建伟 通讯员邓庆颖)




南沙春联战味浓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挂福字、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一个传统习俗。在南沙,守礁官兵自己动手写春联,也是延续多年的老传统。


“莫怕苦累骄阳烈日练就一身铁骨,不问索取牺牲奉献全为万顷南海。”1月下旬,记者在永暑礁老礁堡看到,官兵们满怀欣喜把刚写好的一幅幅春联贴到宿舍门口。


南沙守备部队领导说:“相比商场里卖的春联,官兵手写的春联兵味更浓,不仅符合守礁实际,还提振部队士气。”气象分队工程师徐利兵写得一手好字,是礁上公认的“书法大师”。说起写春联,他颇有心得:“第一,字要写得苍劲有力,间架结构须把握得当;第二,立意要新颖,最关键是要能激发官兵斗志。”



“傲骨苦练打赢本领,司晨报晓不忘敌情”,指着桌上墨迹未干的对联,徐利兵告诉记者,春联既要有年味,更要有战味,提醒官兵时刻瞪大眼睛,提高警惕。


练兵备战没有休止符。即使是过年,全礁依旧处于战备状态,演习拉动的警报声随时都会响起,枕戈待旦、闻令而动已成为南沙官兵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守卫南沙责任重大,虽然辛苦,但这个年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义!”看着全礁红艳艳的春联,首次上礁的大学生士兵王明言语里满是自豪。


(本报特约记者周启青 通讯员张子良)




暖心年货品种齐


1月中旬,东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领导辗转6个多小时奔赴东海某小岛,看望戍岛值班的雷达站官兵。船未靠岸,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海岛上的渔民挂起了红灯笼、中国结,为小岛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听说上级来送年货,不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官兵一早就等在营门口。车刚停下,官兵们就围上来,将一箱箱品种丰富的“年货”从卡车上搬到炊事班,官兵脸上乐开了花。


“海鲜烂大街,水果啃到核。”小岛居民常常这样形容岛上的季节性困难,岛上的水果主要依靠外地供给,不仅海陆运输成本高,过年期间更是紧俏,因此每年上级都会给驻岛官兵送来新鲜水果。


岛上的肉类储存问题长期困扰官兵。海岛常年潮湿,肉类较易腐烂变质,今年上级送来的年货中,各类真空包装的腊肉、火腿、咸鱼等应有尽有。



“岛上最缺的是过年氛围,文化大餐‘可以有’!”旅宣传科干事周拓介绍,为丰富官兵春节文化活动,旅党委机关专门准备8台政工网电脑送上岛:“‘90后’官兵期盼的电子竞技有着落了!”


小岛“年货”还有啥?威风凛凛的龙头、喜气洋洋的锣鼓……岛上将组织军民联欢舞龙大赛,该站党支部专程与厂家联系,在春节前赶制出了这一身“战袍”。


(本报记者李建文 特约记者迟玉光)




军嫂感言


初次体验“军营年”


下了飞机,我一眼就见到了他,站在一群穿着迷彩服的男人中间,很多兵哥哥都上前“认领”自己的家属,唯有他仍旧对着出站口翘首企盼。一年没见,我穿了新衣、化了淡妆,当他认出我,脸上渐渐露出招牌式的傻笑。


那年,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从长沙飞重庆再转西藏,这是唯一通往他所在边防的航班,对于极度恐飞的我来说,分分钟都是煎熬,但思念让我充满勇气。


抵达部队已是大年三十,雪山下清冷的营区因为军嫂和兵娃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晚上我们一起去食堂聚餐,然后看迎新晚会。我吃过许多美食,看过许多节目,唯有在军营,水煮大白菜也能吃出烛光晚餐的浪漫,清唱的《青藏高原》也能让我热泪盈眶。


看完节目出来,天色已晚,四处闪烁的小彩灯美得像梦境。不多久,广场上开始有人放烟花,他拥着我静静地看着,只希望这夜长一点,再长一点。


假期有7天,唯有这7天,我尽情享受着为人妻的甜蜜。7天一过,我就要返回城市,穿上铠甲,像勇士般生活。这是2014年春节,我初次体验“军营年”的故事,三年已过,我没有再踏上高原。今年女儿一岁五个月,又不能过去团聚,对军嫂来说,每一个与爱人团聚的时刻都像过年。


(作者系西藏军区某旅军嫂) 

更多内容请关注明日中国边关版面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