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学业有成就业于大城市者,还是外出打工者……节假日回家团聚仿佛是每个游子辛劳的动力。
春节期间朋友圈晒的年夜饭全家福和各种幸福的图片和文字,和淹没它们的“还没好好享受假期又要开始上班了”的抱怨声已经过去,伴随着元宵节的来临,又有一批过完寒假的学子即将离家求学。
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回味离别忧伤的时候,面对家人的离别,面对过节期间的热闹到离别的冷清的巨大落差,留守在家里的长辈们更是无法适应。
家住武汉的陈先生平时在恩施工作,由于工作忙路途远很少回家,春节回家和父母团年过后,即将离家工作的他还没上火车就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母亲感觉胸口不适,怀疑“心梗”发作。陈先生急忙返回家中将母亲送到医院,却被医生诊断为“分离性焦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肖劲松副教授说,严重的失落感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会导致躯体化障碍,出现胸闷憋气、失眠、头晕等症状,心理学上将此现象称为“分离性焦虑”。
杭州市第七医院老年病区主任、老年睡眠研究室主任赵明学说,按照以往经验,元宵节后都会是长辈“分离性焦虑”的高峰期,表现为睡眠不好、胃口不好、情绪低落,慢性病也会随之加重。
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从而形成的一直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所以“分离性焦虑”实际上是一种由于情绪变化导致的“心病”。《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将“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界定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DSM-IV-TR的诊断标准中认为,当个体焦虑持续时间超过四周,并影响正常的上学等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就可能是患上了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性焦虑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之一,多发生在6岁以前。
主要表现为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过度的焦虑,担心亲人发生意外或自己被拐卖;
担心与父母或其他依恋者的分离;
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
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当预料将于依恋者分离的时候,马上会表现出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者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反应。
分离性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依恋(attachment)是人与人间形成的情感联结。有研究表明,分离性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括了对不熟悉失去的一般性恐惧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自身、环境、他人都密切相关。
近几年来,原本多发于学龄期儿童的“分离性焦虑”,也开始出现在为人父母者身上。
原因可能是因为:
年龄的增长和躯体疾病增加,让他们更渴望儿女的关怀和照顾。
年轻人学习或工作压力大,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容易让父母有被忽视感。
不少年事已高的父母心理落差大,对家庭的依赖更深。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小被当做掌上明珠,一离开家,父母担心之情油然而生。
台州市中心医院心理治疗师李黎说,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者环境变化时,不少人会产生短期的轻度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出现适应障碍。“升学前后的学生、工作变动的成人或者环境改变等都会有这样的问题,通常会表现为抑郁、焦虑、失眠等。”
父母的“分离性焦虑”常常让子女陷入不想走却不能不走的两难境地,也让自己苦不堪言。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解决“分离性焦虑”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父母要学会自我调节孩子长大了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父母也要学会主导自己的生活。
仔细想想,即便为人父母了,除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台州市中心医院心理治疗师李黎表示,“(节后)父母面临与子女的分离,极易出现适应障碍。出现适应障碍……老人家可以多出去走动,多跟人沟通,接触外面的世界。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做做,分散注意力。“比如打打太极、跳跳排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西安海尔森心理培训学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阳说:“节日欢聚过后,我们的父辈老人可能又一下子变得清静了,很多老人会出现情绪低落,愉悦感缺失,记忆减退的症状,甚至睡眠出现了问题,这可能是出现了心理学上的分离性焦虑。作为老年人,自己要调整一下心态,比如和自己之前的好朋友多做一些交流,多出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寻找一些新的乐趣,把生活的重心慢慢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此外,在真正的家庭教育中,不管子女多大,家长总是会觉得在自己面前他们都是一个孩子。突然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降低或者消失了,父母就会感到失落和委屈。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面朝的方向和将要去的地方,爱不是一种时刻不能分离的捆绑,所以,父母要端正心态,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束缚。
不过,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生活中,可能年轻人会常常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而疏于对父母的关心和回应。作为子女,不论多远多忙,时常抽空与父母交流沟通,让他们有被需要的感觉,或者帮他们找回自己的生活,亦是缓解父母“分离性焦虑”的一剂良方。
亲情本深,一有分离,就容易徒生焦虑。不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愿每个离家的人,和游子的父母都能走出“分离性焦虑”。
作者:徐啸
编辑:周文超
参考来源:人民网、知网、百度百科、腾讯新闻、东方网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