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不会穷的一部分原因,
在于我真的觉得,
我们其实是没有必要卷的。
关于为什么会卷。
我在一场直播里,提到大部分的人的收入,源自于提供“原材料”。
原材料的意思,就像是种土豆,拿土豆去卖,土豆就是原材料。
有些工作会被比喻成“螺丝钉”,可以理解成就是提供原材料的工作。换一个人来做,或许差别没有很大。
什么叫卷?
就是为了维系一份收入,要做的努力越来越多。
其实就是“不值钱”了。
原因也很简单,大部分人只懂得用“原材料”去换钱,所以这条道上全是拥挤的人。
一样东西不值钱,要么是需要的人没那么多了,要么是提供的人太多了。
这个大环境下,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所以人们觉得很难。
关于卷的解法。
解法其实很简单,换一种收入模式就好了。
这里推荐梁宁的新书《真需求》,我在很多地方都推荐过,这本书当然不会看完就立刻很牛逼。
但最起码,可以帮大家看看除了刻苦换钱以外,钱可以怎么来。
如果运气好,理解需求和钱的关系,大概率也不会穷了。
关于大环境差
我理解这种体感的发生。
所以大概在八月份的时候,我在一场直播里,提到躺平挺好的。
因为现在的刻苦,所换得的收益太低了。
不过我内心其实是有个声音的——没有特别难。
我身边今年收益翻10倍的,也有不少人。
但我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最后我归结为“运气”——可能有些人运气好,他的能力适合这个时代。
可今天我知道为什么大环境很难的情况下,有些人逆流上涨。
原因很简单,还是上面那段话——
太多人在一条赛道里卷。
另外的赛道,太宽敞了。
那几乎是相反的情况:需求很多,提供的人很少。
关于未来。
我在直播里说过,大意是:未来是个性的时代。
当然,只有个性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产品,如何理解钱,如何理解供需,甚至如何理解‘理解’,如何理解‘执行’等等。
听起来很复杂。
那是当然,我觉得很多人内心深处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觉得赚钱不用学。
一种觉得赚钱学不会,学了也没用,学了也不会执行。
我第一次看到这两种概念的时候,很震惊,因为我脑子里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
震惊很快演化成了“愤怒”,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在,有一阵子我在直播里叹气,无奈,我心想,怎么会有这样清澈的想法呢。
到今天,我平和了很多,因为我意识到,这一切的根源是,大家太陌生了。
赚钱是辛苦的。
爱好跟赚钱是矛盾的,即使不矛盾,也是要天赋极高的人才可以。
大家没有见过身边人,是每天玩着玩着,把钱挣到的。
怎么可能呢。
我们没见过,所以陌生;因为陌生,所以觉得很难。
所以解法很简单,慢慢展示,慢慢交流,让大家意识到,挣钱不是苦哈哈的。
但说简单,又确实很难。
因为赚钱很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总得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才能挣到钱,这是大家深信的东西。
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可没办法,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他就会过怎样的生活。
但也没关系,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很简单:
供需严重不平衡后,有些人已经选择躺平了,这是很聪明的做法,但还不够聪明。
渐渐地,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别的收入模式,这使得新的收入模式在人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变高,看一次不够,看一百次,就会转变自己的想法。
当每个人都开始尝试用个性赚钱时,百花齐放,而这时原本的赛道供给变少,收入又会上去一些。
这几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这种改变需要时间,过多10年再看看,大家会更理解到大环境的难是发展的过程,它代表着我们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关于不会穷。
这些事情,并非是我一开始做不会穷时,就能意识到的。
我最早做不会穷,只是觉得,教大家每月搞些额外收入,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当我开始深入了解大家,看到大家对收入的理解时,我愣了一下。
有一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意思是当你掌握了一个知识,你就很难再回到没有这个知识的视角了。
就像奇变偶不变,你永远无法疑惑地看向这句话;就像你看到地上霜,你就是会联想到明月光。
跟大家的讨论里,我开始感受到,人跟人对收入这件事的思维差距竟然能这么大。
我看过一手好牌,渐渐打得稀烂的人。
也看过把牌打得越来越好的人。
大部分人跟钱的关系像舔狗。
好想要,好喜欢,得不到,然后无奈愤怒或者恨。
我在做不会穷的第一天,写下不会穷的solagn是:“每天睡醒,可以跟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我没有提到钱,更不会把不会穷计划,称之为“暴富”计划。
因为钱是流动的,钱不是目标。
但我们的大环境有时候是反过来的,想把钱留住,把钱当成一切。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很有干劲,所以我们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供应链,我们能把产能干到过剩。
但有干劲不一定等于有好结果,在更宏观的视角里,产能过剩的意思是,有人在制造的东西,会不被需要。
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在不会穷的课程里,最近经常提到的,是“别急”。
别急什么?
别急着去做不喜欢的事。
别急着去产出不被需要的东西。
每天抽一点时间去做你想做的,再把你想做的事情慢慢变成钱,这个才是不会穷真正想教给大家的东西和理念。
所以上周我和同事在聊,我说我想做公益,但不是简单地捐钱,而是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公益,把不会穷的理念传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