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天天看《踢馆》?只要打开微信,进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众号搜索里输入“讲武堂”,就可以关注我们公号啦,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哟。
以色列将为普通部队和特种部队装备多光谱伪装罩,人形扇贝。
继树会说越南话的树后又一军事奇观,石头会说希伯来语!
战略忽悠局提示
:欢迎大家关注腾讯军事
讲武堂
微信公众号,更欢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们提问题,只要是有关军事领域的,在我们《讲武堂》微信公众号的最下面留言栏中先输入
#踢馆#
标签,然后写下您的问题,通过后台筛选后(在不违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讲武堂就会解答您的疑惑,我们的口号是
无所不知,欢迎踢馆!
问:好几次在歼-20上舰这个话题上看见有人说,歼-20是三角翼不能折叠,做舰载机太占空间。我觉得折叠个机翼也不难啊,加强机翼结构再加个铰接机构不就行了,我也没查到什么有用的资料,望塘主大大解释一下。
折叠是为了缩小占地面积,但是歼-20本身翼展就不大,也就11米左右,在甲板上和机库里面停机需要的空间,跟折叠后接近10米的F/A-18E和F-35C比起来没多大差距。
图:FA-18E折叠后翼展32.6英尺,也就是9.94米,比歼-20不折叠也差不多,这就是三角翼对平直翼的天然优势。
而且像歼-15这种折叠太狠的,在甲板上运作需要展开机翼,现在大葱好、大砍号上待命飞机停机间距都得按照机翼展开后的翼展留出空间。歼-20翼展小,哪怕不折叠,停机需要的面积反而比歼-15更小。
三角翼飞机又不是不能折叠,像美国佬的F4D天光就是轻松折叠的,而A-4和阵风作为三角翼飞机不折叠,那是因为这俩设计太紧凑,不折叠都很省地方,所以干脆懒得布置增重还降低强度的折叠机构,并不是设计上有什么难度让它们不能折叠。
图:疑似歼-20舰载型模型。歼-20是襟翼、副翼分开结构,从二者交界处折叠就可以了。
图:歼-20和歼-15俯视图对比,歼-15折叠后翼展8.4米,如果歼-20在襟翼和副翼交接处折叠机翼,和歼-15折叠后宽度相当,都不折叠时则大大低于后者。
图:舰载机如果在机翼的折叠部分挂载武器,则起飞前需要放下机翼挂弹,苏-33/歼-15都这么做。此时相邻飞机的间隔必须满足轮番放下机翼的要求,即2架飞机不用同时放下折叠段机翼,这样可以节省一个折叠部分翼展的空间。辽宁级因为一次出动飞机太少,所以不用这样做,但我们以后的航母不能总是局限于低效率,也是要战斗力的。
歼-20其实要提高效率,更高效的是把鸭翼想办法折起来或者收起来,这样就可以像F-14那样对头摆放,实际上F-14比F/A-18E还节约机库空间……
图:F-14并排停机方案,多加飞机之间间距紧凑,同时还可以维持调度,很是省空间。
图:歼20鸭翼处的构造并不复杂,将鸭翼改为可向上折叠难度不大,改了之后就可以像F-14那样对头停放。
图:有人说三角翼飞机不能折叠、隐身飞机不能折叠,F-4、F-35两个例子可以狠狠地甩在他们脸上。
问:二战时摩托化部队成为主力,骡马化部队是不是就已经沦落为炮灰?如果给他们配备很多反坦克和攻坚用的重炮,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成为炮灰的命运?
骡马步兵师不一定都是炮灰,德国骡马步兵师有100毫米以上的炮。德国炮兵在国内不受重视,但实际上是德军火力的主要输出兵种,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大口径炮基本丢光。
图:畜力牵引一直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尤其是欧洲有很多的马匹,可以拉动几吨重的车辆,比如著名的夏尔马。
大口径炮又不是全都在骡马步兵师,更不是跟骡马化挂钩。比如说巴巴罗萨的时候,德国人有130个左右的摩托化独立重型野战炮兵营,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还有三十几个营,而步兵师的重型野战炮兵营只有八十几个,骡马拉的远不如半履带拖拉机牵引的多。
图:二战时期的卡车也有几十马力的发动机功率,而一匹马未必有一马力的输出,更不用说持续输出,所以哪怕是十几匹马牵引重炮的能力也不如一辆车。
德国人进攻作战主要靠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炮兵也一样靠独立重型野战炮兵和重型师属炮兵,就是因为骡马拉的榴弹炮在炮火准备打完后,挪到下一个阵地打算朝纵深延伸的时候,第一战术防御地带都被打穿了,完全是跟在后面吃屁。尤其是SFH18,骡马牵引还得把炮管和炮架拆开运输,到了地方转移阵地还得再组装,就更加龟速了。
图:SFH18型150榴弹炮,全重5.5吨,汽车可以整炮拖运。在芬兰,它一直服役到2007年。
苏联人的榴弹炮也都是基本实现摩托化牵引,只有步兵师的76野战炮才是骡马的,独立炮兵和反坦克歼击炮兵的76炮也都全面摩托化,不然打起来根本用不上。
图:著名的1941年底莫斯科阅兵中,苏军的马车就没多少,主要是摩托化部队。
勒热夫实际上就反应了骡马化部队的价值,德国步兵师被苏联坦克一冲就垮了,最后只能一个步兵师背后配置一个装甲师或者装甲掷弹兵师才顶住。苏联步兵的步兵炮、迫击炮等都是骡马运输,战场上靠人推着走的,跟不上坦克前进速度,所以坦克突破阵地也是龟速。这样才给德军留出了一两天调集预备队的时间。要是换成纯摩托化部队进攻,往往当天就得被打崩,连调动预备队的时间都没有。
问:堂兄,为什么我看苏德两国二战的突击炮,大部分的炮塔不能移动,可是英美的炮塔却大多是没有顶盖和后部装甲,这是什么构思,感觉技术上加上顶盖不难啊?
这个要纠正一下,没顶盖这个是美军才有的,也不叫突击炮而是坦克歼击车,美军的突击炮是坦克把主炮换成75毫米或者105毫米榴弹炮的版本。
坦克是属于装甲兵的武器,而坦克歼击车则是炮兵的武器,这分属两个兵种。如果坦克歼击营也使用坦克的话,这个编制很可能就被装甲兵拿走了,那炮兵咋办?
图:美国陆军参战前,坚持要求坦克执行支援步兵的任务,而反坦克任务由坦克歼击车执行,所以才有M3和早期M4那种可笑的东西。而M10、M18、M36坦克歼击车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炮塔顶盖,容易被炮火杀伤车内人员。谁说美国没有官僚主义?出来挨打。
德国人30年代搞出来突击炮,其实也不算因为突击炮真有啥独特的价值。当时突击炮的价格比四号坦克也只是略低而已,因为用了三号底盘生产复杂度还更高,真需要支援火力直接用四号就得了。
图: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的主要区别,就是火炮的炮管够不够长,早期3突使用24倍径75炮这样的短炮管,炮弹初速很低,那就没有反坦克能力。真要反坦克,至少是40多倍径的炮管。
本质是还是炮兵总监和摩托化总监扯皮,互不相让。炮兵一定要保留自己的编制,摩托化部队连集中使用的装甲兵兵力都不够,也懒得支援步兵。后面开发出来反坦克能力之类,都是无心插柳而已。
图:我国80年代引进英国L7型105毫米坦克炮,然后坦克部队都换装这个,但还是发展了PTL02型100毫米轮式突击炮,这就是炮兵部队的装备,坚决不用你装甲兵的火炮。
苏联的突击炮定位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他汽车工业转产只能造T-70这样的轻型坦克,而这种机动性也不咋样的轻型坦克性能太烂根本毫无用处,只能拿来废物利用造SU-76;另一方面则是T-34火力太过拉胯,85炮坦克因为要换炮塔座圈又严重拖期,所以43年只能拆掉炮塔改成SU-85装85炮,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图:SU-85坦克歼击车上来就使用长管85炮,一看就是反坦克的。
所以战后这些千奇百怪的非坦克战车很快就消失了,定位和用途跟坦克重合的车辆,相对于坦克都是有无数缺陷的,自然会被更均衡的坦克取代。
图:比如说我国的89坦克歼击车,就是因为120滑膛炮在三代坦克选型中被125滑膛炮取代,所以废物利用搞了一些出来,装甲防护非常薄弱,只能利用射速优势打伏击。
问:我记得堂主说过,英国人管辖印度殖民地是赔钱的,那为什么英国人还要直接管理?是不管这殖民地要独立,还是说会被别的国家抢跑了?/对于一个殖民国家来说,是不是最好的殖民地是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虽然名义上属于西班牙,但是各国都可以走私买卖来去自由,还不用支出管理统治的成本?
最好的殖民地那不是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么?有大清朝,有军阀,有常凯申代为统治。洋大人维持几千驻军、万把个商人外交官就能统治五六亿人口,还能有比这效益更高的?
图:但凡英国殖民地能赚钱,也不至于被形容成吊在脖子上的磨盘。
拉美国家成为公共殖民地,那是西班牙殖民帝国崩溃以后的事情了。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中,西班牙海军被英国暴打,被拿破仑瞎折腾,国土被法国人占领暴打,国力彻底崩溃之前,西班牙实际上一直维持了世界第三大海军,单论在大西洋方向的兵力甚至可以称为世界第二。他们还是很坚定的在保卫殖民地经济利益,那时候连英国人都没法插手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图:16世纪前西班牙是欧洲海上霸主,1588年开始对英国的第一次远征,海上霸权一直持续到1639年唐斯之战被荷兰击败,然后进入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多强林立的阶段,西班牙人仍然继续强大了百多年。
印度殖民地从英国国家财政角度一直是赔钱的,毕竟要长期维持二三十万驻军,还要养几万文官,加起来十几万英国人在印度驻扎,那是需要开高薪才去的。印度土兵的军饷也是钱,更不要说英国人还脑壳有包烧了无数的钱修铁路。
图: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与标志。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印度殖民地的直接原因是东印度公司赔钱。1813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渐渐脱离贸易业务,专注行政管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将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英国政府。企业赚钱了就逃税避税,赔钱了就让政府买单,古今如一。
不过修铁路好歹还是英国商人承建,等于转一圈钱又回英国了,发工资发军饷最后也会流回英国,而且本身英国企业在印度也能赚钱,自然会在国会要求保卫印度了。这总比投资美国铁路股票好,美国那时候可是无数的獐子岛,IPO骗到了钱立马倒地破产的铁路公司不在少数,坑了英国不少的钱。
图:德国仅用于青岛港和市政建设的投资就高达1.82亿马克,得多少年才能赚得回来。赔钱是政府赔钱,赚钱是资本家赚钱,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以后者为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美国政府一边援助银行,银行一边给高管发几百万美元的奖金,气的时任总统奥巴马说这不道德,但也就仅此而已。
问:请问新堂主,1980年代美军改造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更换了其对空雷达和导弹的火控,为何要拆除舰上的反潜导弹系统,火力强一点不好吗?
换防空导弹系统是80年代就在搞了,当时是里根时代要搞600舰海军,要强化抗饱和攻击能力,所以必须要换,至于反潜的需求,那就要往后排了。
图:加利福尼亚级2艘舰于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改装,主要项目包括:改进MK-74导弹制导系统、SPG-51D火控雷达,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取代SPS-48B,增装MK-14通用火控系统和SYS-2(V)2综合自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系统。
但是改造完了就遇上冷战后舰队规模大缩减,核动力巡洋舰那是砍成本的重头戏,加利福利亚级当时已经明确很快就要退役了,所以能省一点是一点,甚至连大型声纳都移除了,来节约维护经费和反潜部门的人力。
图:1998年,加利福尼亚号被划入B类预备舰;1999年,南卡罗来纳号被列为B类预备舰。他们还是幸运的,如果改造计划晚2年开始执行,多半就不会改造而是直接退役。
拆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改造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当时垂发普及,倾斜发射版的阿斯洛克导弹已经大规模退役,保留的已经不多了,为了加利福利亚这两条独苗保留一个导弹型号和库存,这种事情美国人才懒得做。
省一个型号,仓储、物流、管理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毕竟没有苏联这个MT来拉仇恨,大家都要准备好过苦日子。
图:加利福尼亚级舰首最前方是标准防空导弹发射架,然后是127毫米舰炮,再后面是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储存箱,箱子后面就是阿斯洛克的发射架。改装之后,储存箱和发射架都拆掉了。
图:倾斜发射的阿斯洛克导弹发射架。加利福尼亚级上的发射架向前下方倾斜时,就可以从导弹储存箱中装填导弹。
问:看到堂主介绍我国弹药的精确制造能力而言,还是不如欧美技术更好,那么欧美在枪弹标准化制造技术和检验标准等方面,都有哪些比较先进值得我们借鉴的制造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检验标准呢?还有就是枪械弹药本身,与小口径火炮比如25-40毫米口径近防炮弹药,在加工设备等方面都有哪些相通之处,如何做好更多种类弹药的精确加工?当初欧美国家又是如何避免弹药尺寸大小不精确等问题,如何根据实际需求优化生产线的呢?谢谢!
因为我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生产线相对要落后一些。
很长时间,我国的主要枪弹生产线都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那几套,哪怕5.8毫米子弹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这套生产线也叫做自动化生产线,基本生产还是自动的。
但是这种所谓自动化跟现在的数控完全是两码事,是用凸轮机构设定好机器运转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来执行。而生产的精度是由凸轮组决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也不会反馈回去进行调整,凸轮组用久了磨损精度会下降。
图:凸轮控制机构示意图,这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自动控制的办法。
数控制造则是带反馈的,会实时测量每一次加工的误差,在之后找补回来,所以传统自动化精度比人工开机床还要低,而数控则是高精度生产。这硬件问题就没法弥补,制造精度必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