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十三日 ·  18 小时前  
创伙伴  ·  欢迎你也加入创伙伴知识星球 ·  昨天  
庞门正道  ·  我为什么拜神? ·  4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2025年线下活动安排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爱生气的父母,想想这4个问题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5-01-09 17:52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哎呀妈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很多人当了父母后,都发现一个现象:


怎么以前温柔平和的自己不见了,如今反倒特别喜欢吼叫、发火,整天凶巴巴的?


连伴侣都望而生畏,孩子一看到自己就紧张兮兮。


老对孩子生气,表面上看是一次情绪的宣泄,但次数多了,对亲子关系杀伤力巨大。


谁都不想一天到晚都板着脸跟孩子相处,更不愿跟孩子处成水火不容的仇人。


养儿育女的意义,是用爱呵护他们的成长,用心陪伴他们快乐幸福走过人生前半程。


所以,总是习惯跟孩子置气,动不动就发火,不妨想想这4个问题,或许你就看开了。





女儿刚上一年级那会,我一度脾气火爆,特别容易生气。


上学她赖床,我催着喊起床,喊着喊着音量不自觉抬高了,就这样开启不顺心的一天。


下班接她回家,我无数次盼着她能自觉一点,打开书包,乖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不要打扰我做饭。


可她乌龟般的速度,坚持不到10分钟的专注力,持续挑战我的底线。


看她半天都写不完一张语文卷子,我忍不住大声叫嚷:“干嘛写这么慢,究竟有没有写?”


兵荒马乱搞定作业、晚餐,到了痛苦的洗澡环节,女儿像没事人一样,沉浸在拼图里,完全不知道此时此刻,时针已经快指到十点。


看到这场景,我终于压不住内心的火山,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拽她到浴室。


结果她暴哭,我河东狮吼,极度不愉快结束了一天。



每次一发完火,看着她哭着入睡,我又禁不住在想:


其实都是些小事,至于这么生气,让孩子这么痛苦吗?


我,究竟在气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后来在心理学博主王宇的畅销书《允许自己做自己》里看到。


他说,当自己的情绪产生波澜时,要学会分辨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情绪。


因为情绪的产生,是这样的过程:事件→对事件的评判→产生相应的情绪。


放在对女儿生气的场景中来说,女儿动作慢、拖拉,是事件;我骂她指责她,是情绪。


而情绪的背后,更多是我的担心、焦虑。


担心她上课迟到了,影响我上班打卡,还可能承担被老师投诉的后果。


怕她太晚睡觉,睡不够,身体发育不好,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学不进东西。


如此梳理,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把事情的后果灾难化了,不愿面对那些还未发生的假定事件。


所以说,搞清楚产生负面情绪的真正原因,重新评价那件让自己生气的事,可能就不会再轻易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委屈他、伤害他。


老跟孩子生气?不如听樊登老师解读 👇



有位宝妈很想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否给孩子造成伤害,于是找了个时间,装作漫不经心问:


“宝贝,妈妈生气时,你是什么感觉?”


结果孩子想了一下,回答说: “像大海立了起来。”


听完后妈妈大惊,想不到,自己的脾气对孩子来说,是海啸,而且,孩子还经历了许多次。


大部分父母都有过幻想,希望发一次大大的火,给孩子狠狠上一课,让他从此长记性,别再捣乱,跟自己对着干。


却忽略了,脾气对亲子关系的伤害之大,根本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还适得其反。



节目《超级育儿师》中,有个情绪暴躁的妈妈,天天骂儿子,凶儿子。


儿子不好好吃饭睡觉,她边发火边喂饭。


要是儿子怎么也不开口,她二话不说上脚就踢,试图用暴力逼儿子就范。


可她声音再大,动作再粗暴,都改变不了儿子。


相反,儿子变得跟她一模一样:遇事不顺就发脾气,动不动就打人。


为人父母,但凡想靠坏情绪威胁、恐吓孩子,指望能借此唬住他,要求他乖乖听话,只会白费功夫。


充满怒火的家庭环境,不会养出真正明事理、守规矩的孩子,反倒让孩子变得更糟糕。


看过一个心理学研究结论。


专家指出,如果父母老生气,情绪容易失控,那么养出来的孩子,会出现以下这15种不同程度的性格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别再低估父母每次情绪爆发,给孩子带来的剧烈冲击。


生一次气,发一次火,都有可能是无法预估后果的“爆破”,把辛苦经营的亲子关系,毁于一旦。


父母的火气,塑造不了孩子的成长,就像在一片废墟中无法重获生机一样。


老跟孩子生气?不如听樊登老师解读 👇




这些年,看到不少父母被气病入院的新闻。


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但全是真事。


有的辅导孩子做作业,一时情绪过于激动,气到手脚抽动,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


有的和孩子大吵,吵到血压当场飙升,头晕胸闷好几回,被诊断出肝脏不适。


还有的看不惯孩子,经常跟孩子怄气,结果因长期焦虑暴躁,患有心梗。


不少有类似经历的父母,一开始并不觉得生气发火对自己有什么问题,可事实证明:


“生气乃百病之源”,这句老中医的话,不无道理。


而且,现在各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也在提醒大家:


坏情绪致病,不仅仅是一种说法,更是现实的存在。


生气,不仅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还会让坏情绪所产生的毒素迅速膨胀,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



去年,我一位要好的同事确诊乳腺癌,刚开始只是乳腺结节,可她没在意,情况恶化了。


去医院探望她时,她无比懊悔,不停提醒大家:没事别老生气,气坏了身体,真不值当。


这位同事,做事一向较真,追求完美。


在家教育两个孩子也一样,只要做的事不顺她眼,她就受不了,忍不住一顿凶。


之前好几次听她吐槽孩子,都能感受到她语气里的不爽和怒火,满嘴的恨铁不成钢。


劝她消消气,体检报告都亮红灯了,她说知道生气不好,但孩子一惹到她,就控制不住。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如今气坏了身子,才意识到一切苦果,还是得自己承担。


的确,纵使家庭琐事、孩子教育有一千一万个恼火的理由,但和健康比起来,全是小事。


少生一次气,身体就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其他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老跟孩子生气?不如听樊登老师解读 👇




有人说:“育儿,就是育己。”


养育孩子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次审视、修炼和完善。


或许一时半会改掉过往的坏脾气很难,但当我们愿意直面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习管理情绪,一切教育暴露的问题,才有可能破局。


想减少生气的次数,可以尝试这3个做法:


1、认知重组,识别引发情绪的动因。


如前面所说,有些时候自己生气的点,是认知误差造成的。


冷静下来后,认真回想一下,那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触及到哪方面的问题或者需求。


是觉得不被孩子尊重、不被理解,还是自己想问题过于悲观,被未知的恐惧占据了思想?


认真分析,理性思考,把孩子的问题和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归纳和区分。


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形,自己也能更理智去应对,而不是习惯性用生气来宣泄和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