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男子花300块怒砸豪车!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今天为所有妇女干杯庆祝!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3-08 13:00

正文

《风平浪静的闲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祝每一位女性节日快乐。
过去一年里,上野千鹤子及其著作《厌女》依然火热,女性主义书籍如《看不见的女性》也为更多人所熟知。曾经被忽视的关于女性的一切,正在来到人们视野的中央。
越是了解女性主义,越能体会到女性之不易。但恰恰是在困难之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女性的闪光点和那份守望相助的默契。
不久前,我们和百年咽喉健康护理品牌龙角散联合发起征集,找到几位女性朋友,一起聊了聊那些属于女性的 “从那之后,我有点不一样了” 的时刻。有人的故事来自女性之间的互助经历,有人记录了在生活中实践女性主义知识的过程,还有人聊了聊对女性气质的思考。我们发现,那些令她们印象深刻的事,都体现了女性的主动选择——每一位女性都在主动创造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关于女性身份的困惑与挑战不会消失,但当更多的女性站在一起,勇敢发声,改变就会到来。今天想借这篇文章,祝所有女性都能拥有发声和改变的勇气。

01.
📖

一位陌生女同学,启蒙了我


👩分享人:豆子

说来惭愧,我的女性主义启蒙其实来得比较晚。我拥有比较开明的父母,所以从小到大没有受过来自家庭内部的束缚。
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确有一些现象让我隐隐约约觉得不太对劲。比如高中时,班级里明明有数学成绩很好的女生,但数学课代表一直都是男生。还有刚进大学的时候,看见有学长在女生宿舍楼下对某女同学公开表白,当时只是觉得很尴尬,万一人家不答应怎么办?也没多想。如今回想起来,以前我的“没多想”,是因为我还没学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世界。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被点醒的那个情境。大二的时候,我去旁听了一节媒介相关的百人大课。那天老师聊到了“女神节”和“女生节”,在当年算是比较新鲜的节日词汇。
在我不远处有位女同学,她举了很久的手。老师点到她的时候,她站起来发言说,“女生节”和“女神节”都是对妇女的污名化,“妇女”本来就是所有成年女子的统称,换个所谓更好听的词,只会模糊妇女节原本的意义。妇女节原本就是为了纪念和庆祝各国妇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付出的劳动和做出的贡献。
说实话,我毕业五、六年了,那位女同学的样貌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她在那堂课上的一番话,像是启动了我体内的某个机关,以前在我心里不可名状的一些困惑,慢慢浮出水面。我逐渐了解到, 潜伏在社会中的性别不公,不一定总以打压的形式出现,还可能是讨好的。
《对不起青春》
前阵子读到政治学者刘瑜老师的一段话, “所谓启蒙,不是把一个外来的思想塞到我们的脑子里,而是用一盏灯把本来就是我们心底里的东西给照亮而已。” 那位女同学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存在。
后来,我慢慢开始接触更多女性主义理论,龟速但认真地阅读了波伏娃、上野千鹤子这些学者的著作。虽然不能说完全读懂了,但还是获得了不少启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我的女性主义语言体系(目前仍在搬砖中)。
当然,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了后,也不是说就从此一帆风顺,能精准识别所有性别不公的现象并与之对抗,我还是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的。但我也不需要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去改变世界吧?像那位我忘记了长相的大学女同学一样,把自己已经学到的、看到的、知道的东西分享出来,也可能促成一点点改变。
今时今日,再让我回想一些和女性相关的美好时刻,我基本都会想起那位姐妹。虽然很难直接向她表达我的感谢,但希望我也能将她曾经带给我的能量,传递给更多陌生的朋友。
02.
🚶‍♀️
光明正大地上男厕所

👩分享人:Tulu
我在一家中小型公司上班,男女比例大概是1:4。因为同事们都是女性居多,大家很聊得来,整体而言,我对我的职场生活还是挺满意的。
去年我网上冲浪的时候,偶然刷到一个推荐《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的帖子,就买了一本回家看看。才看到第二章,就刷新了我很多认知。作者提到厕所不平等的问题,比如我们总是看到女厕排长队,而男厕几乎从不,是因为大部分厕所设置都是偏向男性的设计。


男女厕所面积对半分并不代表平等,因为男厕既有隔间还有小便池,因此能使用男厕的人数是远高于女厕的。同时,女性如厕的时间是男性的2.3倍,更别说女性经常要陪儿童、老年人上厕所,还有怀孕、来月经的女性也需要更长的如厕时间。

看完那一章,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吃了这么多年哑巴亏。以前我去逛商场,都会专门跑去人少的楼层上厕所;和朋友约去看乐队演出,会严格控制自己的饮水量,为了避免上那根本排不上的厕所。 我努力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但从没想过是环境“出厂设置”的问题。
看过那本书后,我就没办法再无视这个问题了。有一次公司开完大会,一如既往地迎来如厕高峰,排队的时候看着对面空荡荡的男厕,我就想,为什么不去上男厕呢?
一不做二不休。于是我拉住刚从厕所出来的男同事,让他帮忙看看厕所里还有没有别人,以及在厕所门口帮我们告知一下要来如厕的男同事,我们要借用。就这样,我和队末的两个女同事,一起去了隔壁男厕,大大提高了女同胞们上厕所的效率。
在这里想夸一下那位男同事,他当时爽快地答应了。由于我司男性本来就不多,沟通起来也很容易,我们借用了几回男厕所后,他们基本都了解了我们的需求,也被科普了厕所不平等的事实,最后欣然同意在特殊时段和我们共用厕所。之后再有公司大会,我们都会实行这个厕所分流策略。
《短剧开始啦》
虽然厕所隔间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很自豪我提出了这个诉求,并付诸行动。我当然知道撼动大环境对个体而言是天方夜谭,但至少,我可以在自己周围这片有限的小空间里,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推动一些好的改变。
是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公平了,《看不见的女性》也仅仅揭露了一部分。但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实验证明,沟通、理解、共情真的能改变一些东西。所以想鼓励所有姐妹们,不要害怕提出自己的诉求,要为自己想要的改变发声。
03.
⛱️
为需要帮助的她,撑一把小伞

👩分享人:海歌
我接触女性主义的时间比较晚,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很迟钝。我是家里唯一的小孩,很幸运地成长在一个并不重男轻女的家庭。去外地上大学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过因为性别被歧视的经历,也没觉得自己因为女性身份而遭遇过什么不公。
但我忽略了一点,在涉及性别的问题上,我是不能太相信自己的判断的。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女性主义相关的教育,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样才是对的,什么情况其实是不应该的,我没有概念。
比如高中毕业后的某一天,我在公交车上被性骚扰了,一个男的在下车之前快速抓了一下我的胸,当时年纪比较小,整个人都懵了,但我只觉得是自己太倒霉了,或者是坏人太多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下意识地想要内化它,自己消化掉那种恶心和愤怒的感受。
直到上大学后,开始接触一些社会学相关的课程,读到女性主义的文章摘选,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表现就是上野千鹤子说的那句,女性有时候会否认自己经历过不好的事情。原来并不是我单纯倒霉,而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性骚扰付出的代价很小。
《问题餐厅》
整个大学阶段,我都在试图理解女性主义这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慢慢地,我发现很多善意背后都体现着女性间的共情和理解。大部分的感悟都来自一些小事,像是我痛经的情况比较严重,我的大学女老师会带我去医务室,一直陪着我,把自己的痛经药给我吃。
还有一次,突然下雨了,我从公交车上下来,也没有带伞,一个陌生女生把伞举到了我头顶上,我们一起撑一把伞走了一段路,到一个分叉路口,那个女生把伞送给我,她说, “我很快就到了,这个伞你拿回去吧,别淋湿了” 。这种善意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件发生在工作以后的事。我在高铁站排队过安检,一个男性插队站在了我前面,他的行李箱还碾过了我的脚。我要求他道歉,并且排队,但他拒不道歉,一直重复“碰到你怎么了”。
这个男性很高,我全程需要克服生理性的恐惧,才能跟他理论。向我表达歉意的人,也不是他,是他的母亲,应该是看到我们发生了冲突,她从后面匆匆走过来,很真诚地说对不起。同时,因为当时情绪紧张,我的声音比较大,那个男生的声音也比较大,站在我后面的一个女生还轻轻拉我的衣服,她担心我受到伤害。
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很深。我会想,为什么先退一步的总是女性?为什么能够体谅到女性弱势处境的人也总是女性?是女性之间才能够共情彼此的境遇吗?那位母亲替她儿子承担了本该有的道歉,我后面的女孩也害怕我在冲突中受伤。
《她和她的她》
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生的小事,共同组成了我对女性的理解—— 我并不像自己曾经想象的那样幸运和安全,而其他女性的遭遇,很大程度上与我相关,我无法将自己排除在外,也必然将以某种形式面对女性群体的共同困境。
我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小事。比如在网上转发一些相关的信息,经常主动跟身边的朋友,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讨论女性主义相关的话题或新闻,说出来可能没有用,但肯定比不说要好很多。
就像那个曾在我头顶撑起一把伞的女孩所做的——我的手里也有一把小伞,我会把它撑起来,至少让遇到的女性少淋一次雨。
04.
🤸‍♀️
女性一样可以剃寸头

👩分享人:Thing
不久前我去理头发,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剃寸头了。
第一次剃寸头前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不是很快乐,工作压力大,每天加班,没什么自由,我很想摆脱那种状态。有一天早上我去健身,又在健身房里遇到了性骚扰,整个人更烦了。
上午上班的时候,我突然很想剪个寸头试试看,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自己的脸型会不会不适合寸头。结果收到了好多回复,大家跟我说,既然决定剪了,就不要考虑这些问题了呀,还有一些寸头女孩来跟我分享经验。那些留言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下班后,我就去剪头发了。我特意找了一个女性发型师。我跟发型师姐姐说,我想要剃寸头,她当时震惊了一下,但很快说“好”,她还告诉我,她以前剃过光头呢,然后我们很开心地把头发剃掉了。
《风平浪静的闲暇》
不过,剃完头发后,我的心情并不是一直像刚剪完的时候那么好,甚至那天晚上回家后,我还哭了一场。我的爸爸妈妈虽然只是表达了吃惊,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看着办,但他们还是会说,你还是长头发的时候好看;我的姨妈跟我说,你尝试过了,还是把头发留回来;走在路上,路人时不时用疑惑的眼神盯着我,我多少有点无所适从。
但这种事,可能是每一个剪完寸头的女生都会经历的。 挺过头几天的自我怀疑后,寸头反而越来越像是我的铠甲,给了我改变的理由。
我变得敢于拒绝了。原来我总是有很多害怕,担心自己拒绝上司的不合理要求会丢掉工作,但现在就是大不了先以一个低标准的水平活着,再继续找工作,如果对方因为发型原因歧视我,也是一个双向筛选过程,那样的公司不值得我去。原来亲戚还会给我介绍对象,我一直都很排斥,剪了寸头之后,也没什么人再提这件事了。
剪寸头还改变了我对女性气质的理解。小学的时候,因为胸部发育比较早,我一直有些自卑,在成长过程中一度觉得,是女性气质使我受伤。包括一开始,我剪寸头的直接原因是中和自己的女性气质,躲开一些男性凝视。
但随着留寸头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想法不一样了。并不是把自己的性别特征遮蔽起来,就能够免遭伤害。我剪了寸头之后以为不会有任何人来骚扰我了,但还有一些变态会发来私信。 问题并不是出在我的女性特质上,也不是我不够强大,而是出在加害者的身上,谁伤害我,是谁的问题。
现在我觉得女性特质很好,我喜欢它,女性也不一定是弱的,女孩是多样的,我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寸头是打破旧有观念的方式,但其实我知道, 不完全是寸头改变了我,而是因为我内心想改变,寸头、锻炼都是外在的由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