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dsy1230
明德书院以传统文化、圣贤思想启迪成长智慧,帮助孩子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先养道德、后学文化、再立志向,以创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国防部发布:当那一天来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dsy1230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

mdsy1230  · 公众号  ·  · 2019-10-18 10:39

正文

01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前几天,高亚麟做客《我家那闺女》,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


父母在,不管你是30岁还是60岁,都觉得死亡太过遥远。


但父母一旦离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暂,一下子成了没有父母兜底的“孤儿”。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


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伤。


我想,每一个在深夜手术室门口等待过的人,每一个在手术风险告知单上签过字的人,每一个参加过亲朋好友追悼会的人,都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三年前,我奶奶去世时,我爸爸经常在午夜梦回时分惊醒,说他梦到奶奶了。


他梦到奶奶在前面走得很快,他拼命地赶啊赶,想说几句话,但前面的人好像听不见一样,越来越模糊,怎么都追赶不上。


等他回头一看,发现身后的路也是漆黑一片,他恍似迷失方向的小孩,找不着回家的路,落寞、彷徨、悲伤、恐惧和无助。


眼前突然浮现起,奶奶火化那一天,爸爸也是这么落寞而悲伤地站着,看向远方冉冉升起的烟缕,他喃喃低语:我没有妈妈了......


“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但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想,应该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偏离了方向的航船,没有了根的枯树吧。


总感觉生命的钟摆,在心里挥啊挥,荡啊荡,下一秒便是人生的尽头。


如同费玉清宣布退出娱乐圈时,在信中写的:


“当父母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的时候,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纪有多大,总觉得还有人帮你顶着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撑着了。


这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领悟的痛。



0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你有没有想过,你还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多久呢?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种算法: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七天的时间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时间顶多只有11个小时。


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他们可以活到80岁,那么我们实际上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时间就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这种算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是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诫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远游,并不是不让我们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没阻止我们多出去看看,而是说出门在外,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什么时候会回来。


小时候,我们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长大后,我们怎么就会忘了父母其实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曾经有个老人到手机维修店,师傅检查了半天,跟老人说手机没坏。


老人一听到这话,瞬间就哭了:“手机没坏,我的孩子怎么不给我打电话啊?”


老人接不到电话,当下反应是手机坏了,也不愿相信是子女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


反观下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时常“不归家”的孩子呢?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再晚点,再晚点,父母还是会站在原地等我们,但时光从来都不会慢下脚步等待。


就像毕淑敏说的:


“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的父母就像一颗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槐树,在光阴的摧残下,从枝繁叶茂走向老树秃枝,一场大风,随时都能将它刮倒在地。



李小龙年轻的时候,只身奔赴美国学习武术,他在美国遭受了很多种族歧视,甚至没有人愿意给他工作,后来等他终于有机会成为享誉全球巨星之时,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


李小龙回到香港之后,很是自责,一遍遍在纸上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


无独有偶,季羡林年轻的时候,也时常漂泊在外。


后来有一次,得知母亲病危,他日夜兼程赶回家,却只看到母亲留下的两句话: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季羡林听后,趴在棺材上痛苦欲绝。直到很多年,这依然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是他生命里最沉重的悲哀。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不我待,这大概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悲伤,更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吧!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不知珍惜;可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却已经失去了。


03


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如果注定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那为何不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这不仅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更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论调:父母皆是祸害。


帖子里,一个个咬牙切齿地诉说着父母的种种不是,恨之入骨地给父母扣上“祸害”的头衔。


他们埋怨父母的不争气,帮不上自己的鸿鹄之志;


他们数落父母的种种缺点,自私、冷漠、蛮横、甚至是不负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