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史主任司马迁
有逻辑,有功课,有段子,高强无码,1024!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7-3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想拥有一张真·娃娃脸吗?这个面霜是关键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北美留学生注意,四大病毒席卷美国:流感、新冠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史主任司马迁

复兴新征程——从2017到2049

唐史主任司马迁  · 公众号  ·  · 2017-10-28 22:17

正文

今天这个推送总共有三条:

第一条也就是本篇。

第二条是19大开之前关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预备篇。

第三条是对这个公众号的读者进行集体画像,看看这个阅读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建议对二三条进行阅读后再阅读本文。


———————分割线—————————


十九大内容总共3.2万字,习主席不间断地用三个多小时做完了报告。建议通读报告全文。以下只是分享我个人的一部分学习心得。


首先,报告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冲击是“主要矛盾的变化”,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以往我们都在国情教育上了解到,主要矛盾概括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表述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直到2012年的十八大会议,依旧把这一矛盾作为主要社会矛盾,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两点摆在一起,组成了“三个没有变”的表述。


那么为什么经历了2012-2017这五年,基本矛盾就发生变化了呢?

习主席在报告的第一部分(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当中系统性的阐述了这五年来国家基本面变化,以及之前的历史量变累积,从而导致的矛盾变化。

也就是说,主要矛盾变化是基于唯物主义认知模式,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不是无的放矢。网上很多不看报告,表示对这一表述狐疑的吃瓜群众,其实都是没有看报告全文,也没有认真思考生活。我就此举一些例子。


比如说,我们炒股的都知道,这几年经济调结构,进行了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之前,钢材的价格过剩到和白菜的价钱差不多。不仅钢材过剩,农产品供应过剩也非常明显。以前在政治课本中说的美国奶农把牛奶倾倒到密西西比里,也局部出现在我们国家。

即使在大众消费品领域,2016年我国产销了2800万辆汽车,而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3亿台。这是什么概念?

堵车!

高速堵车、主要城市堵车,连小县城也开始堵车。到处堵车。


我今天聊天时,一位老哥说,小的时候,觉得汽油燃烧的尾气都是香的。现在自己有三台车,但毫无摸方向盘的兴趣。因为想起堵车就头疼。

从没有车,到有车。从有代步车到有自己中意的车,再到不想开车,想要路畅通。这便是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民群众会发现,其实我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质,要的是生活质量!这便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那看官会说,大凉山还有吃不上饭的呢。


对,大凉山确实有没有脱贫的。

北京也确实也有愿意骑自行车换没雾霾的(如果真的能换,本人第一个去换)。

上海高架上也有无数开奥迪奔驰宝马的,愿意用开大众来换路通畅(假如可以换的话)。

那么这种地域上的差异,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便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矛盾的这两面放在一起,便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均衡的问题,也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辩证过程。


美好生活具体化,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生活每一个细节。

比如这两年中国的黄油消费量增加,法国人就叫苦连天,黄油没了。

比如前几年,中国的中产阶层让孩子喝爱他美奶粉,结果欧洲货架就被扫空。奶粉也好,黄油也罢。在顶层设计中会概括为习主席去年在APEC上说的“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八万亿美金的商品”。也就是说,运筹帷幄早就开始了。提出新主要矛盾是今年大会才做,但适应矛盾变化,工作早就开始做了。比如从去年开始的环保风暴,实际上是早就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具体体现,而绿水青山,不正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吗?


如果通俗地概括,便是以往我们追求数量满足,“要吃饱”。现在开始追求质量“要吃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便是从“吃饱”过度到“吃好”。按照时间表,在精准扶贫等政策的驱动下,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建党一百周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

前一段时间,在世界扶贫日的时候。有个网友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了支付宝的官方微博,说“你看着办吧”。意思是“今天扶贫日,我是穷人,你来扶个贫”。然后支付宝官方转发了,让网友用一分钱震动他手机。结果这个网友的手机就炸了,全是转账。

最后这位网友把别人转给他的钱,都捐给了慈善项目。

这里面来回来去也没多少钱,但是这么多人参与了这个互动,说明了什么?我想,至少说明了有几千上万人在无意中展现了自己的善意。小康社会的深层含义便是:当我们不说极度富裕,但至少宽裕了以后,我们能更从容,心怀更远大的目标,和更大的善意去做事,去渡过每一天。



那么整个社会在达到小康后,全面建成小康后,开拔向哪里?去追求什么远大目标呢?

这便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将国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提法与以往最大的区别点在于:以往三步走的提法,最后一步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而我们现在更加自信地可以去掉中等这两个字,寻求中等以上的可能。


十九大期间,国家统计局同步披露了预测数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GDP总量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而在2020年之后的十五年,中国依旧有能力保持平均每年不低于5%的增速,再发展15年。到2035年时,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总量上再翻一倍。此时总量上已经远远将美国甩在身后。

关于这一天的到来,习主席报告中是这么描述的——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划重点,这十五年,是将国家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其实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这个管到2020年),以及其后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就可以看出了创新驱动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

从发展动能上来看,中国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质量提升的阶段。而从外部环境上来看,中美之间的竞争,也早不是量上的竞争。而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