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表有点笼统,没有明确加价的具体金额,但是可以大致看出,客户对于价格的偏好是随机的。这正如“薛定谔的猫”,在司机确认订单之前,客户是不知道自己出价是高还是低的。在实际情况中,客户往往是从小到大,逐步加价。(注:“薛定谔的猫”这个概念源自于量子物理学,概念略复杂,这里不做展开,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
将买卖双方的博弈合在一起看,则结论是:大多数情况下客户补贴是低于司机的沉没成本的,且大多数司机更多的情况下是有单必接(火车站、机场等特殊地区容易发生司机共谋现象,不在考虑之列)。
结论:打车市场,供求双方大多是理智人的情况下,加价订单无非是当前地点当前区域市场情况的反应,本无可厚非。对于某些因为供求严重失衡导致的天价订单,我们想象下在没有网约车的时代里,这部分的需求能不能被满足。如果不能,则责任不在网约车。在一定程度上,客户的主观加价金额还可以被看成是市场供需的一个风向标。在大数据时代应该被加以开发利用来平衡供需才对。
2017年1月24日,上海市相关部门约谈滴滴后,要求:
1、取消网约车的出租车加价功能。To网约车企业
2、严格执行出租车接到订单后,将状态改成“电调”。To出租车企业(减少乘客误会,避免网约车莫名其妙背黑锅)
3、禁止对于已经在载客的出租车发送订单需求。To网约车企业(避免乘客发出要约后,手机屏幕上显示“虚假繁荣”。以及司机隔老远乱抢单占坑的事情。)
可以很明显得看出,相关部门在这件事情的态度上,对于网约车和出租车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但是能不能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显然是不能的。或许乘客不会加价打车,但是由于供求不平衡,得到的结果无非是用时间换金钱——让用户等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