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来了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耶鲁的这个链接不用翻墙,可以让国内的AI阅读 ... ·  4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5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万台! ·  5 天前  
财新网  ·  雪松控股涉诈终局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未来十年,长三角除了这8个城市,都别碰了!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1-16 16:14

正文

昨天,我们聊了 《过去10年VS未来10年,上海房价怎么走》的话题,今天,《米宅长三角》2019年收官之作,我们进一步的来分析未来十年,中国的三大不确定因素,以及由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

1



未来十年的三大不确定因素

1、“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
  
上海,这座改革开放前GDP占到全国1/6,曾经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不可避免的将在未来十年迈向越来越深度老龄化的问题。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了户籍人口的约30%未来十年,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600万其中80岁以上深度老龄化人口将占到1/5,约达到120万人,预计到2036年,80岁以上深度老龄化人口更将达到180万人。
与迅速老去的,数量庞大的,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的下一代人口基数则在急剧萎缩。
(图3)
图3显示的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的估算和预测(单位:百万人)。其中,2010年和之前的出生人口是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历年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回测结果,2011至2018年的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人口,而2018年之后则是我们对未来年份的预测。
  
目前,22岁到36岁的女性是生育主力。2019年,这个育龄高峰年龄段对应的是1983到1997年出生的女性,其出生年份中值为1990年。在未来10年,处于22岁到36岁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将锐减30%多。这在图3中表现为1990年的波峰之后出生人口断崖式滑坡,也为近年结婚人数的快速减少,以及一孩数量的不断下滑所印证。
  
图中2016-2017年出现的微弱反弹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释放了之前被限制的生育意愿导致生育堆积,二是人口相对较多的80后和90初进入生育高峰期。
  
决定未来人口趋势的关键指标是生育率,也就是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如果生育率处于2.1左右的更替水平,那么孩子辈与父母辈的数量会大致相同,出生人口将维持稳定。
  
但即使算上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2016-2017年出现的生育峰值也仅有1990年高峰的60%多。这说明生育率已经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假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的1523万的出生人口是准确的,由此推算的2018年的生育率也只有1.46左右。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出生人口中,二孩数量依然多于一孩。由于生了一孩才能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状况稳定时,二孩应该少于一孩。各项调查表明,中国生育一孩的家庭中,大约只有一半愿意生育二孩。这意味着2018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来自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
  
去除暂时性的生育堆积,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仅有1.1左右。这个生育率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同处世界最低之列。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自然生育率更是低到只有0.7,呈现出越是富裕的地方,越是不想生的窘境!由于长期一胎化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已把生育一孩当成了默认选择,农村在向城市看齐。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随着二孩堆积生育趋于结束及育龄女性数量的锐减, 中国出生人口在未来10年内可能降到1000万以下不过由于年龄结构的关系,中国出生人口的下跌是台阶式而非均匀的。如图3所示,目前面临的是新中国出生人口的第三次跳水,在此之后会相对平缓一二十年,紧接着又是一次大跳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年出生人口可能降至500万左右
  
避免出生人口的这种台阶式跳水的唯一办法,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预料的几乎所有因素,比如进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龄推迟、育儿竞争白热化,无一不在进一步挤压本来就极低的生育意愿。不要说提升生育率,未来能维持这一生育率,不再继续下滑就算幸运了。即使中国能够幸运地将生育率维持在1.1的水平不再下降,相对于2.1的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会以每代减少48%的速度萎缩。
  
出生人口的持续萎缩最终一定会导致总人口的加速萎缩。但由于过去在高生育率时代出生的人口依然存活,总人口的萎缩相对于出生人口的萎缩有相当长时间的滞后。虽然中国的生育率在1990年代就低于更替水平,但中国总人口目前依然在缓慢增长,预计到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之后,就不可避免的开始步入萎缩。
  
总人口的萎缩速度最初会很缓慢,之后逐步加快。等到超低生育时代(中国90后)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时,也就是说中国2050年后,可能将以每代人减少48%,每30年人口减半的速度萎缩。按照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约13.6亿,2080年减半跌到6.8亿,2110年,再减半只有3.4亿,2140年再减半只有1.7亿,2160年,中国人口就要跌破到1亿以下了!

按此速度减少下去,到2100年时,中国的人口可能只有4.5-4.6亿人,而我们的邻国印度人口则将达到40-50亿,十倍于我们!那时候,印度人看中国人,就好像今天的中国人看俄罗斯一样,那是一片地广人稀的中原沃土!

那样的话,中国即使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也保不住像美国这样持续百年的霸业人口问题,恐在本世纪30年代之后,就要成为影响我们国运的重大问题!

对于习惯于把人口当负担的人来说,人口减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这种念头不过是人口控制思想下的想当然。实际上,所有认为人口减少的理由,都是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深入分析却没有一条站得住脚。比如,有人认为,降低生育率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实证研究的结论正好相反,生育率更低的地区,其人均GDP的长期增长率反而更低(比如现在的日韩、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上海)。
  
由于人从出生算起,要20多年才能完全进入经济循环,生育状态对经济的影响有数十年的滞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出生的大量人口。他们接受教育、成家立业、追求更好的生活,并为此努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其实就是1990年代出生人口锐减所致!
  
那么,人口减少会不会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呢?比如,人们会不会住得更加宽敞呢?其实,中国所有城市的建成区仅占国土面积0.58%,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2%。城市拥挤的原因不是土地不够,更非人口太多,而是人口聚集能提高效率随着人口衰减,人们会有可能向大城市集中,就像人口处于萎缩中的日本,除了东京人口在继续增长外,其他地方都在经历人口萎缩甚至变成无人区。
  
如果中国人口在2100年,降至4.5-4.6亿(相当于1949年建国初期的人口数),那么,北京、上海可能还是依然拥挤,但是,主城区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恐将从现在的50个左右,减少到只有十几个,可供选择的宜居大城市会越来越少而现在百万级人口的城市,可能衰减到只有一、二十万人。这些城市的机场和高铁站,可能因为客流量不足而面临关闭(这跟近年来日本北海道,每年都有支线铁路废线是一个道理),大量基础设施老化甚至废弃(类似于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我国的玉门、鹤岗……),城市中的十几家医院可能减少到两三家,居住区可能从上百个减少到一、二十个。由于住房需求不断萎缩,也很难再兴建新的小区,人们居住房屋的平均年龄可能由现在的一、二十年,上升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将与城市无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将从现在的日新月异,而逐步变得日渐凋敝
  
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使得人口衰减变得无关紧要呢?实际情况也正好相反。在人工智能时代, 人口规模效应其实更加重要,因为众多的人口不仅能支撑更大规模和更加细分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孕育更多的杰出人才。目前人工智能最发达的是中国和美国,恰恰可以归因于这两个国家需要和开发人工智能的有效人口最多。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包邮区出现在目前人口稠密的长三角,而地广人稀的新疆、西藏、内蒙古,却不可能包邮!
  
虽然,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人口的大起大落,但与之前人口变化不同的是,这次人口衰减是内生性的,而且目前看来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在进一步恶化。按目前1.1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将以每30年减半的速度持续性萎缩,这种坍塌似的人口趋势,不只是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釜底抽薪,还会从根本上危及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把毫无根据的1.8的生育率当成理想生育率,这也是“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生育率目标。现在即使最反对放开生育的人,也承认中国的自然生育率远低于1.8。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中国未来的生育率能奇迹般地达到1.8,中国的出生人口依然持续萎缩,因为1.8依然显著低于2.1的更替水平。长期来看,要避免中华民族走向消亡,将生育率提升到2.1以上的更替水平,是迟早要做到的,而且必须做到的。
  
好在,就在上个月,中央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表明应对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导致老龄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预期寿命延长,二是生育率低下。相比于其他预期寿命相似的国家,中国老龄化程度要严重得多,而且在未来会远为更加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生育率太低,致使少儿的比例,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并且很快会低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想象一下,二十年以后的2040年,我61岁,开始步入老年了,我父亲90岁,可能还健在,我岳父、岳母才82岁、80岁,我女儿32岁,假设她那一年有了小孩,到时候,她所面临的局面,再也不是过去十年,咱家6个大人围着她1个小孩转了,而是他们1对小夫妻,围着12个老人(男方祖辈4人+父母2人,女方祖辈4人+父母2人)+n个他们的下一代转,可想而知,他们三十而立之年的压力有多大!

到那时,再多的房子,对他们而言,还有什么意义么?应该说,我们的下一代,00后、10后,缺的不是房子,而是保姆!
   
2、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到顶峰的瓶颈

201X的这十年,如果你在上海,你会明显的感觉到,相比200X的这十年,各方面发展都慢下来了。

上海的近邻,南京、苏州、杭州,以轨交建设进度为衡量标准吧,慢了上海有10-15年,这三个城市在2022-2025年之间,也将实现上海2010年时的400公里+的线网规模,基本实现轨交全城覆盖,也就是说,苏州、杭州、南京大量的人口虹吸效应,也还有5年时间可走(例如杭州年增30万常住人口的发展势头),5年之后,也会遭遇像上海的“2010瓶颈”一样开始走下坡路的

再往下一级,宁波、合肥、徐州、温州,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都市化进程可能要到2030年才算走完

2030年,中国“八横八纵”高铁网络全面建成,目前预测的中国人口的峰值也会在2029年出现,达到14.42亿2030年开始,中国人口将出现不可逆转的负增长。同样,2030年也是房地产供求关系的转折点,从这以后,如果不是一线城市、强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最差级别也是区域中心城市的话,房子肯定会越来越供过于求,越来越不值钱了!

由此,可以非常明确的得出这个结论:
2030年,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到顶峰的一年,也是大部分中国城市房地产几乎“玩完”的一年之后的中国城市数量,一定会越来越趋于归并和减少。

放眼长三角区域,未来,上海会形成三个层面的上海外环以内67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上海,外环外,市域范围内6340平方公里的“沪C”上海以“南通-苏州-嘉兴-宁波”为都市区环线的“都市区”上海


届时,大上海都市区环线上能量强大的苏州,还能再扩张出“苏锡常湖”的环太湖都市圈宁波也还能再扩张出甬台舟都市圈至于南通、嘉兴,几乎不值一提,形同上海的“一个区”当地人也更喜欢以“北上海”、“南上海”自居,而这股力量,在北上海的辐射半径会最大,一直可以影响到苏北的盐城和苏中的泰州

苏州、无锡、常州,明年就要上马苏锡常都市快线了,这条线会在太仓南站连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把上海虹桥、无锡苏南(硕放)、常州奔牛三大机场连起来。未来,苏锡常已然会事实上成为一个广域的“大苏州”

杭州,会加强对包括嘉兴西部(桐乡、海宁)、湖州南部(德清、安吉)、绍兴、衢州、黄山在内的杭州都市区的整合
南京,可能步济南吞并莱芜之后尘,一举吃掉镇江,来提升自己的省会首位度,并加强与包括常州西部(金坛、溧阳)、扬州、淮安、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在内的南京都市圈的整合


未来的长三角,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只有上海、大苏州(苏锡常)、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徐州、温州这8,勉勉强,最多再加上金义都市圈(金华、义乌、东阳)其他城市,未来都不可避免的会被这8-9个城市虹吸或兼并!

 
3、其他因素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选年”。
12天后,万一蔡英文连任了,台海局势会怎么走?
11个月后,万一特朗普连任了,中美贸易战会怎么继续?
香港,到了下一个特首选举年2022,或是回归30周年的2027,会比现在更向心还是向背?

随着2019年底,山东舰的下海和长征5号遥三的成功发射,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里,我们很有希望盼到“解决台湾问题”和“中国人成功登月”这两个历史性大事件

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有望成功的整合出东方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缔约的中日韩澳新东盟15国为主战场西方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为主战场,全面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