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作者:王学泰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杀人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
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读游民文化,揭开两千年治乱循环的谜底
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中国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心理?
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框架解释,只能看到一个显性中国,实则在表面的光鲜之下,中国还有一个隐性社会,这就是游民社会。
游民是过剩的劳动阶级,没有劳动地位,或仅仅作不正规的劳动。其成分包括有兵、地痞、流氓、盗贼、乞丐等
。游民阶级在我国社会中力量强大,他们有时与过剩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结合,对抗贵族阶级。
秦始皇以后,二十余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
游民文化的研究肇始于民国时期杜亚泉的《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一文,著名学者王学泰真正将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作者以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为基本素材,挖掘历朝历代游民文化的形成和变迁,真正揭开了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王学泰,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著名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详情购买
请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