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如此扭曲?《娇惯的心灵》的两位作者给出如下六条解释线索,这些线索在客观上彼此交织,相互强化:①美国社会愈演愈烈的政治极化;②近些年,美国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症呈迅速蔓延之势;③中产家庭父母们对孩子过度呵护、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④互联网世代的孩子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补习班占据,他们自由玩耍、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大幅压缩;⑤大学官僚机构不断膨胀,校园安全主义、维稳思维促使其全方位介入学生事务;⑥以结果平等为导向的社会正义观念日益取代“相称-程序的社会正义”,为了照顾某些身份群体的自我感受,不惜牺牲基本的程序正义。
政治日趋极化,党派敌意日深,左右两翼彼此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从公共媒体到社交媒体,纷纷依据各自的意识形态立场选边站,更使双方在情感上不断两极分化。政治生态的扭曲,带来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的畸变。在校外右翼势力的声援下,先前在校园里噤若寒蝉的右翼组织开始抬头,并与左翼势力渐成对峙之势,加之面对汹涌舆论和公开的情绪对立,校园领导层缺乏决断意志,面对冲突往往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教授的任何在措辞上有失慎重的言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爆发点。
进入2010年代,美国青少年患抑郁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调查显示,在每天与社交媒体打交道的“互联网世代”中间,心理疾病愈演愈烈,自杀率更是高得惊人。从2013年至2017年,随着“互联网世代”成为大学的主体,偏执易感、情绪推理、脆弱人设、安全主义,使得大学校园经常沦为社会舆论的沸点和不满情绪的发泄口。
青少年心智脆弱晚熟,这与中产阶层父母新的教育方式也不无关联,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栽培,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的过度监管,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养成自己克服脆弱所需要的韧性。随着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安全主义思维方式也随之被带进大学校园。对互联网世代来说,一方面,他们每天独自面对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学校和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变本加厉,他们很早就开始为孩子将来能进入更好的大学拼尽全力,为积攒更能吸引大学招生官的漂亮履历争分夺秒,孩子们自由玩耍时间被层层加码的功课占据,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游戏扩大见识,通过与人交往开阔心胸,培养社交技能和面对压力的韧性。
从大学本身的组织来看,现代“巨型大学”(multiversity)在功能上日趋多样,其运营方式日趋公司化。校园官僚事无巨细,维稳思维压倒一切,各种行政控制无所不用其极。为了防患于未然,过度监管,对任何引发所谓“危险”的言论严加管控,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举报文化甚嚣尘上,致使教授在课堂上经常提心吊胆,生怕说错话动辄得咎,引发校内外舆论的声讨,致使大学校园人人自危,信任流失。大学校园也因此不断滋生出一种“受害心态文化”,人们变得敏感易碎,见火就着,当事者在面对冲突时,第一反应便是向第三方即大学行政当局寻求救济,这就使他们日益对大学行政当局产生本能的“道德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