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从“地板爱情”到“远方征途”,你的假期被步数 ...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这招绝了!春节没边界感提问回怼指南→ ·  6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寻踪——烟火气里的人间暖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

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徐妙医生发现寨卡病毒新疗法,论著发表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 Medicine》

浙江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6-09-10 21:52

正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徐妙发现寨卡病毒的新治疗方法,论著发表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 Medicine》上,引起《华尔街日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及欧美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徐妙医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论著(节选)


上周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收到一条来自美国的喜讯,医院派遣到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 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ing TranslationalSciences ,NCATS)学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徐妙,近日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高达30.357的论著。论著一发表,马上在业内引起了轰动效应。当天,《华尔街日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及欧美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


徐妙医生的论著到底写了什么,能引起这么多国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呢?这就要从寨卡病毒说起。寨卡病毒(ZikaVirus, ZIKV)首先发现于1947年,这种病毒原来只是在非洲和一些南亚国家流行,引发一些轻微病症。但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在南美洲快速扩散,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此外,包括巴西在内的一些国家还报告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而它可能导致瘫痪和死亡。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在美洲传播的寨卡病毒,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元凶。据报道,就在在不久前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许多职业运动员 因为忌惮在巴西肆虐的寨卡病毒而缺席比赛。


迄今为止,6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寨卡病毒疫情,不幸的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 正是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今年三月份,徐妙医生所在的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新药。


徐妙医生在实验室


研究者们应用高通量筛选(HTS)方法, 在用iPS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和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三种细胞上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三个多月,研究者们终于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有效药物:Emricasan可以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损伤,Niclosamide和CDK抑制剂(如PHA-690509)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相互间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同时他们对非洲型、亚洲型的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徐妙医生在实验室


8月29日,徐妙医生和美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death 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以论著的形式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Medicine》上成功发表,影响因子高达30.357。同一天,《华尔街日报》以“Potential Zika Virus TherapiesIdentified by Researchers(研究者发现寨卡病毒的新治疗方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实时发布新闻“NIHcollaboration helps advance potential Zika treatments”(NIH合作研究寨卡病毒治疗新进展)。同时美国和欧洲一些其它主流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研究者不仅首次找到了治疗寨卡病毒的新药,而且将所有的药物筛选结果存入一个开放型的PubChem资料库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共享,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NIH的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