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晒爱思PsyEyes
教心理学的唐映红老师个人专栏号。以心理学为基础诠释世间万象。只要有人,就有江湖;只要是江湖事,无不可用心理学来诠释、解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晒爱思PsyEyes

人性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是一种选择

晒爱思PsyEyes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0-13 22: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按:两年前的一篇文章,重新发给需要的他们。这是一次读书讲座后的补遗。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是一种选择


问:书名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为什么讲座题目要改成《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是一种选择》?


答:作者派克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他是从心理治疗师的角度来谈对有明显行为问题或情绪障碍的患者的治疗,如何通过自我的成长来治愈他的病人。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陷入精神困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拒绝成长,拒绝让自己心智成熟。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不愿直面给我们带来尴尬、难堪以及痛苦的问题,而选择否认、逃避和推诿。长期以往,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面对的问题愈加地严重,直到给我们带来各种行为问题或情绪障碍。因此,派克认为,一个身陷困扰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他必须要让自己心智成熟起来,因为只有踏上这条“心智成熟的旅程”,他的“问题”才可能得到纾解和治愈。也就是说,派克在书里也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果你不愿直面自己的问题,拒绝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那么你的“神经官能症”我也没办法治了。


我荐读这本书,不是要给那些身陷困扰的“病人”,而是普通的读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要他们哪怕心智不成熟,但也不致于令他们困扰或不安, 是否一定要心智成熟起来就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从心理学的常识来看,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天性有关。就以派克在书中强调的“自律”来看,至少现时代的基因研究已经发现,人们的自律倾向与一组基因片段有关。有自律基因的人他们很容易养成良好和有节制的行为习惯;而缺乏这组基因片段的人要做到同样的事情,则要付出多得多的意志努力。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人际互动的社会情境中,无论我们是自律也好,或不那么自律也好,都能发展出特异性的人际互动模式,而且我们自己也能从这种特异性的模式中感到自如。所以, 我把心智成熟作为一种“选择”,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努力让自己心智成熟起来就是不错的选择。


我把心智成熟作为一种“选择”,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努力让自己心智成熟起来就是不错的选择。


问:既然书名和讲座名都是“少有人走的路”,那么如果选择了这条路,是否会感到孤独?或者因为“少有人”而缺乏他人的参照而自己反而迷失方向呢?


答: 之所以是“少有人走的路”,就在于我们如果顺乎自己的本性,那么面对问题倾向逃避,面对责任倾向推诿符合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这样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关系的改善。所以,一旦选择了努力让自己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例如,直面问题,哪怕这些问题会伤及自尊,会令你尴尬、局促,甚至感到痛苦。因为越早地直面问题并承担责任,那么问题带来的损害就越小,整个情境就越不会失控。但“少有人走的路”也不是“没有人走的路”, 尽管芸芸众生可能都拥挤在趋利避害的坦途上,但你所选择的荆棘小路绝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你不可能感到孤独。首先, 因为你积极成长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你更可能吸引到以及被另一个与你相似的人所吸引。 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你会自然而然地与同样致力于心智成熟的他人有更多的共鸣,更多的话题,也更可能成为朋友。另一个方面, 我们的日常人际交往,往往因自己的特质或水平而使自己觉得周围的人也多有类似。 例如,你从来不懂文学,也不喜欢文学,那么你周围的亲友就不大可能跟你聊及文学的话题;涉及文学赏析的活动也不大可能邀约你前往,因此,哪怕是多年的亲友,你可能也不知道谁其实一直很喜欢日本文学,谁一直对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情有独衷。但你一旦也喜欢文学,那么你可能发现原来身边的亲友也有“同道”呀!同样的道理,当你是一个不成熟、简单轻率、意气用事的人,那么你周围的亲友都会感知而且会用对待简单轻率的人的方式来应对你。你想想,谁可能跟一个简单轻率的人谈及需要深入思考才能领悟的人生启迪呢?而一旦你也致力于心智成长,那么他们也就更可能把自己的思考与你分享。更重要的是,当你与周围的人能够分享这些成长的果实时,你们就更可能彼此促进。


所以, 你根本就不会感到孤独;也无须担忧因踽踽独行而迷失方向。


问:派克在他的书中提到了“爱”是自我完善,同时能够帮助他人完善。而且他也认为,像诸如因性而动情的根本就算不得“爱”。这与你以前讲过的观点是违背的。


答:我个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理论和观点保持质疑。心理治疗师的理论常常会把一些日常概念神秘化。举个例子,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把年轻人择偶的倾向性归纳为“原型”,来自童年期异性父母经验的“原型”,所谓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之类。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根本就没这么神秘。我们的择偶倾向肯定来自于经验以及经验的预期,而在我们初次择偶的时候,我们的既往经验自然来自父母的影响更多。没有任何可资检验的证据表明,我们择偶的既然经验与恋父或恋母的情结有关。派克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有同样的问题。他的书中把“爱”神秘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 人类各种爱都来源于与生俱来的性、依恋和照料的本性,人类其他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工作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组织的爱,等等,全都是从与生俱来的天性中衍生。


在人类的爱情关系中,“爱”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不同的意蕴。 既包括因性欲而起的激情,也包括因吸引而起的眷恋,以及相濡以沫的依恋偎依。这些都是“爱”所蕴含的元素。显然派克把“爱”的意蕴神秘化了,他表达的不过是他作为一名治疗师对爱的理想化;而且还只是基于他个人经验的理想化观念。这就好比基督教中对“爱”神秘化。基督教认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基督教之所以要把爱神秘化,其原因就是要从中引申出对上帝的爱。同样道理,派克之所以把爱界定为自我完善以及能够帮助他人完善,就是要引申出心智成熟的主题来。


当然,也不能过于苛求作者的心理学素养。派克的这本是初版于1978年,里面的案例和观点都形成于1960年代到1970年代,距今已有40年之遥。这40年来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早已发现人类的诸多行为倾向其实与基因、神经激素有关。40年前作为心理治疗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笼统地被称为分析心理学,其中的个人主观和狭隘经验的成分太大,只能作为一种诠释的可能,而不能作为科学的指南。同时,作为治疗师在发展和表达自己理论和观点时,必须要考虑效用问题,也即是如何对患者有利,或者更有利。换言之, 治疗师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善”,而非一味地求“真”。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治疗师的大多数理论和观点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不严谨甚至漏洞百出的。


在某些情境下,你的信念会影响你活动的结果。


问:怎么理解心理治疗师发展和表达理论时的“善”呢?


答:我刚才说了,所谓“善”就是在发展和表达理论和观点时,必须要考虑到怎样才能对患者或求助者更有利。例如,在昨天的讲座中,有一位女同学提问,问及她对男朋友很好,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对方完全不领情,屡屡辜负她,那么她还要不要坚持对别人好,还是不再对别人好呢?我沿用派克的观点来回答她: 这是她自己的问题 ,她为男朋友一厢情愿地付出不过是一种逃避责任,满足一己的愿望,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致力于自己的成长,学会用心智成熟的方式来处理爱情关系。但如果要解答这位读者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则有所保留。在爱情关系中发展出类似行为模式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她缺乏安全感,在依恋模式上过于担忧被弃。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来自从小的母婴互动,要矫正和改变不是那么容易。若非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这种依恋模式可能会影响她一生。这种源自母婴互动的经验(更何况还可能与其母亲的依恋模式有关)要通过成年后有限的咨询、治疗得到矫正,几无可能。所以,即使有充裕的时间,我可能也不会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全盘告诉她。 因为她要的是“答案”,而不是心理科普的知识。


而之所以治疗师会因这种“善”而妨碍理论的“真”,就在于哪怕一个并非“真”的观点也可能对患者或求助者带来裨益。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境下, 你的信念会影响你活动的结果。 例如,治疗师告诉求助者:“ 你没什么大问题,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 。如果求助者高度信赖这名治疗师,那么有治疗师这句话和没有这句话,求助者的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结果。这在逻辑上是个悖论,但在心理咨询上却是一个常识。换言之,治疗师所发展的理论或观点,必须首先考虑对患者或求助者认知的影响。那么, 当治疗师说:“ 你没有什么大问题,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 ”这句话时,这句话到底是“真”还是“非真”,逻辑上其实是悖论。 这就好比佛经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人手里捏着一只鸟问另一个人:“你猜我手里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回答者的话语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问:你在昨天的讲座中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与在这里谈及的解答不同,这样好吗?


答:因为我致力于做一名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普及者,而不是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者,所以秉承专业解答是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在学校里我也是不接待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另一方面我不太信任现在的咨询和治疗的效果。我在前面所谈到治疗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而看起来似乎有效了。但注意, 如果把“治疗师”替换成“算命先生”,只要求助者高度信赖他,那么也依然会有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在起作用,而是 求助者的迷信 在起作用。这种情形有时候也被称为“安慰剂效应”。所以,在现代临床药学里,要检验一种新药是否有效,必须采用双盲试验的范式;但是在心理治疗方面,却没有办法采用双盲试验的范式。所以,现时代的心理治疗和咨询里面必然充斥了太多迷信的因素。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作用,迄今仍然是学界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


昨天在讲座的公开场合,我不想给提问者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解答,因为在公众场合得到否定解答会令提问者放大负面感受。而如果她事后看到这个否定的解答,则不会有这种放大效应。同时,昨天毕竟是一个推荐讲座,紧扣书的内容来解答也是正当的。包括在今天的周末讲堂里,我更多地谈到自己对这本书的批评,就在于 尽管它是一门好书,但如果迷信它便可能适得其反。





扫码或长按赞赏,谢谢!

(建议金额:敏感数字、敏感数字)


2017-10-13

-------------------------------

(近期文章消失?可以去目录中的“来读禁书”或“去读禁书”中找找,没发出的文章,也在那里。)

推荐

坐谈风月 (ID:psyeyes2) 。本师另一个专谈两性话题的公号,撰写和发表中国最好的爱情心理学和性心理学科普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