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梅特涅的信徒
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字力场  ·  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 ·  15 小时前  
梅特涅的信徒  ·  欧洲应减少对美国的危险依赖 ·  2 天前  
新闻君  ·  不止于数据,更创造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梅特涅的信徒

失控的中国友邦:金正恩为何如此嚣张?

梅特涅的信徒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12-06 21:15

正文

朝鲜核危机失控的根源,细究起来在于两点:

一方面 ,试图解决朝核问题的美韩和中国首鼠两端,试图追求两全其美的效果,迟迟难以做出符合现实的外交行动。

朝韩政策的两全其美与相互矛盾

冷战之后,美国完全有能力单独消灭朝鲜而不必在乎中俄两国的看法,1993年美国侦查发现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这实际是一个绝佳的借口。但美国武力解决问题的努力,无法得到韩国方面的配合。据韩国总统金泳三的回忆,1994年他以不愿开战为由说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取消轰炸朝鲜核设施的计划,这形成了今天的祸根。

美韩对朝鲜政策的困境就在于,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难以抉择,总是试图追求两全其美,却缺乏固定的原则。若是基于朝韩统一、限制核扩散和推翻暴政的 理想主义原则 ,那么1994年美韩军队就应该入侵朝鲜,然而韩国极度恐惧战争带来的负面效应;若基于韩国无法承受战争代价的 政治现实 ,那么美韩就应该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从而保证朝鲜半岛的现状稳定,但美韩两国的政治家不愿意承受由此引发的民众怒火(韩国不能放弃统一梦,美国舆论仇视金家王朝)。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两全其美却相互矛盾的政策效果,美韩双方空有全面的战略优势,却完全寄希望于朝鲜自身的崩溃,迟迟不能有所行动,直到出现了今天的局面。

中国政策的两全其美与相互矛盾

同样,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亦有责任。从1993年到2006年、朝鲜虽已开始研发核武器却不具备威慑,在这个过程中,北京虽未支持,但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积极努力 (由于中美之间疑虑重重,个人猜测部分原因可能是北京担心朝鲜崩溃之后的东北亚格局不确定)

这一点,从北京对待朝核问题的姿态就可以看出。北京屡次拒绝美国提议的中美合作 (中美在朝核问题上最有影响力) ,反而拉入影响力甚微的俄日两国举行六方多边会谈,其目的就在于“六方会谈”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北京在朝核问题上的责任。

北京过去的对朝政策目标其实非常保守。因为她既恐惧朝鲜研发核武器,又忧虑朝鲜崩溃后美军直逼鸭绿江,这就使得北京一贯的朝鲜半岛政策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即在两个实力悬殊、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且发誓消灭对方的国家之间,维持一个无核化的半岛现状——不过,从地缘政治的逻辑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朝鲜的目标明确

另一方面 ,与实力雄厚的美、中、韩三国完全相反,朝鲜作为麻烦制造者,虽没有强大的实力,却能够完全基于现实政治的原则行事,拥有明确坚定的政策目标。

事实上,朝鲜领导层研发核武,并非因为他们的疯狂,而是源于他们的现实。因为,苏联解体后,朝鲜半岛实力对比急剧失衡,以常规力量对比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来看,尚属敌对方的美韩军队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朝鲜。这种地缘现实决定了朝鲜必须拥有核武器,才能恢复朝鲜半岛的实力均衡。在这种现实思维的驱动下,从1993年到2006年,朝鲜不断尝试各种手段迷惑分裂犹豫不决的对手,全力推进朝鲜的核计划。

1994年,由于恐惧美军以核问题为由入侵朝鲜,朝鲜与美国签订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宣称放弃核计划,但这个条约很大程度上只是缓兵之计。从1997年底开始,美国就开始怀疑朝鲜在秘密从事核武计划,到了2002年10月,朝鲜官方承认了自身的核计划,并大大方方地加入了北京主持的朝核问题三方到六方会谈。

2005年9月,在北京六方会谈的斡旋下,朝鲜与其他各方一致通过了《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朝鲜公开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在第二天,朝鲜外务省又发表声明:称只要美国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朝鲜就会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然而,这一表态仅仅只是朝鲜利用中美矛盾的一种政治权谋。

仅仅10个月后的2006年7月,朝鲜就在中美无预警的情况下试射了大浦洞二号、芦洞及飞毛腿导弹七枚导弹;到了该年10月9日,朝鲜又在咸镜北道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这不但说明朝鲜根本就没有无核谈判的诚意,而且还表明其试图以既成事实,迫使中美两国接受朝鲜核国家的身份。

在推进朝核计划的过程中,朝鲜领导层对于其得失之关键其实看得相当清楚。面对严重失衡的朝鲜半岛格局,朝鲜唯有以核武器才能维持其财政所能负担的地缘平衡。相比之下,美国的善意和中国的友谊都是靠不住的,前者会因政党轮替和国内民粹而随时改变,后者也已经不再会为了朝鲜的利益而与美国真正翻脸。

总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