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能一起吃肥肠的,都是好朋友 ·  2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替父母还债的年轻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单读

整个世界都在追赶时尚,只有巴黎生产风格 | 单读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8-08 09:10

正文


巴黎即时尚,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认知。 17 世纪初,欧洲人还不知道风格为何物的时候,巴黎的奢侈品产业已经和城市规划齐头并进,美丽的城市与美丽的商品相得益彰。到 17 世纪末,法国已经成功地让整个欧洲“法国化”,让巴黎成为了“时髦之都”。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座现代城市,像巴黎这样如此彻底地被视为奢侈品产业的中心。城市的改造和美化,时尚旅游的流行,不断升级的购物体验和营销技巧……巴黎为世界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消费模式和娱乐方式。手艺人、商人、艺术家、国王……各个阶层都参与进这场购物革命,让别处只剩下模仿的份,唯巴黎风格永存......



时髦之都


[美]若昂·德让  著

赵进生  译


在 17 世纪 70 年代以前,国际时尚的概念尚未出现。大多数情形下,欧洲各国的女性往往推崇本国的民族服饰。时尚变化缓慢,奢侈品服饰更多显现人的财富和权力,而非风格和时尚。随着巴黎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时尚潮流开始跨越国界。时尚开始被出口,新的风格从一个国家迅速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从那时起,时尚逐渐成为一项国际产业。


时尚的传播起初是单方向的。正如《风流信使》里受访的女士所预测的,以及路易十四所希望的,欧洲各地的人开始模仿来自法国的新样式。但是这种现象如何发生,并不是简单的过程,并不是德国人在斯特拉斯堡见到别人的打扮后就会发生的。多诺·德维斯十分清楚,时髦要在欧洲盛行,广告宣传必不可少。


《风流信使》不遗余力地推广时尚。在出现女士解释时髦的运作机制的那一期刊物里,其中一位提到了她刚在当时最著名的时尚商人让·佩德里戎看到的丝袜(“世界上最具吸引的物品”)。佩德里戎是精品丝织和时尚配饰的专家,许多人认为他是巴黎最具慧眼之人。许多消费者相信,他的店里摆放的商品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纷纷光临他位于皇宫百货附近的四方商店,就像今天的人去概念店或者独家精品店。



虽然其他商人也出售丝袜,佩德里戎的商品往往成为当季的时髦。在莫里哀的喜剧中有一个场景:一个角色看到另一个角色拿着从佩德里戎的店里买的缎带,立刻大呼:“这是典型的佩德里戎风格!”通过报道这家店,多诺·德维斯不仅在教导他的读者该穿什么,也在告诉他们,如何寻找当下最潮流的商品。问题的答案却总是一个,那就是巴黎。


到了 1678 年,《风流信使》的人气火旺,发行频率高达一月一期。那一年,这份期刊也开创先河,开始刊登表现当下时尚潮流的各类图像。图像对新的款式描述如此详细,以至于即使身在巴黎以外,读者也可了解如何搭配服装。图 1 显示了 1678 年冬季的男士最新时尚。图上的文字提醒读者上面的重要元素,例如当时最时髦的斗篷是红底黑纹款式。


图 1 :这幅版画详细地说明了 1678 年冬季时尚男性的穿着指南,而这幅图像也成为插图本时尚刊物的起点


这份 1678 年 1 月版的《风流信使》插图也标志着,时尚服饰的图像首次用于宣传时下能在市场买到的时尚服饰。


这类图像很快便不再稀奇,它们成为人们所知的“时髦”。这期《风流信使》也清晰地表明了这项插图和时髦的市场推广之间的关系。也是来自这一期,该图最早标明了购买时尚服饰的场所。这种场所即高级服装店,也是巴黎成为时尚之都的关键。


图 2 :这幅绘画是让·贝朗在 1678 年创作的。图中的这家高级时装店,也是现代时尚营销最早的画面。墙上和柜台里的摆设的产品琳琅满目,远超过任何一位商人家中的“战果”


多诺·德维斯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新的巴黎购物模式。这幅画(图 2 )由让·贝朗( Jean Berain )创作,此人是路易十四的御用设计师,


以及巴黎歌剧院芭蕾团的首席装潢师。他的作品描绘了一对热衷时尚的夫妇;这对夫妇确切地参照着那年的《风流信使》图中的流行指南装扮自己。图中,这对夫妇所在的场所的装潢也像他们的衣服那样紧跟时尚的潮流。这个场所属于一位高级时装商人,里面摆放着一系列类似佩德里戎店里的潮流服饰。架子上,衣服的配饰摆放讲究。奢华的布料摆放在展示台上,尽情展示其色彩和质地,让顾客想象着它们做成时装后的模样。


这幅图像中的商店即巴黎的百货商店的雏形,贝朗借此吸引期刊的读者,这也是调动顾客情绪的早期案例。正如 1678 年 1 月这期刊物所定义的,这家新的商店能让顾客在典雅、考究的环境中找到许许多多心仪的商品。就像一位生活在 18 世纪的德国女士说的,这种商品的充足选择故意让顾客变得“贪婪”,那里有一切能够拿钱买到的商品,让顾客沉溺在零售店所营造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


贝朗并不仅仅是为一家商店打广告,他推销的正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商店形象,典型的巴黎精品店。


此后十年里,许许多多的印刷商和画家纷纷效仿贝朗,创造出一系列完美商店的形象,一些此前尚未在巴黎或别处出现的商店,他们包括克劳德·辛波尔、亚历山大·勒鲁、尼古拉·德拉梅森、弗夫·勒加缪。在他们的画笔下,商店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里面消费购物也成为一种获得奢侈品的现代手段。


在路易十四掌权之前,商人通常直接把样品带到富裕的顾客家中,供他们挑选,所以实体商店的购物行为实属少数。事实上,一家商店往往就是商家货物的存放点。街上的橱窗被百叶窗摭挡着,只有下半部分是打开的,便于路过的行人挑选商品;因此,在过去,展示物品的空间简陋而狭小。


在现代的商店里,商人首次真正勾起了消费者的欲望,让顾客离开自己的家,去商店消费。在贝朗和其他艺术家的努力下,这种方式更显重要。在所有关于高档消费的画面中,我们看到,商人精心地展示了商品,足以吸引顾客的注意,设法让他们在店里多停留一刻,掏钱购物。在这里,艺术家们则是很好地培养了商人和顾客在商店消费的方式。

 


这些在 17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创作的图像,表明新的购物时代已然降临。商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为了在这座现代都市更快地卖出鞋子和布料,需要为店中的商品营造一种氛围。奢侈品成为法国的一大产业,究其原因,从商人到国王, 17 世纪的每个人都认识到,推广巴黎梦以及其时尚的美名(即法国独特的气质)能够创造巨大的附加值。


比如,在亚历山大·勒鲁的高级鞋匠店画作(图 3 )中,这家店与以往的储物室截然不同,并且显示出吸引高端客户的技巧。作品突出了顾客所青睐的个人服务,勾勒了一个选择丰富且可以精挑细选的世界,突出了这种新环境带给顾客的便利。图中一位优雅的贵族妇女,身为巴黎时尚的代表,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准备换上更加洋气的款式,鞋上有条纹,上面装饰着和衣服袖子一样精致的蝴蝶结。她背后的货架上陈列着其他款式;身边的店员随时为她测量,提供必要的修整。为带给顾客一种制造正在进行的印象,突出鞋匠店的用料和做工,架子和柜台上还摆着皮料样品、木头模具,以及一些小工具,而这个陈列空间也标志着最早的现代商店的诞生。甚至可以说,勒鲁向现代商店的店主演示了让高端顾客感到宾至如归的技巧。


图 3 :此图是关于高档名品店最早的图像。鞋匠穿戴着贵族的假发和服饰,让贵族身份的顾客放松心情


当时的一幅绘画(图 4 )也描绘了美发店,这是另一类在巴黎流行起来的商店。店中,女士们致力于经营店铺的布置艺术,创造一些原先在家中购物无法比拟的体验。她们没有用简单的柜台,而是换上一张雕刻精美的台子,也是当时巴黎的作坊中生产出来的高级家具。她们还使用了另一项巴黎建筑业的新发明,那就是内嵌的抽屉式储物间,并且在上面摆放了许多装饰品,或者精致美观的发型,吸引顾客的眼球。


图 4 : 这些美发店增加了一面巨大的玻璃窗,让屋内更加明亮。精心的摆设也向人们炫耀店里各色各样用来做造型的饰品


当时法国刚刚实现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能让巨大的玻璃嵌入宽敞的窗户里。这项技术可谓关键,因为自然光线不足,极其不利于那些刚接触商店购物的顾客的体验。嵌入巨大玻璃窗的窗户,可让室内更加明亮,与此同时,也能向外部敞开店内的世界。


这个从窗户望出去的场景说明,美发店的位置不是在大街附近,就在巴黎的公共花园里,因此,去美发店的体验就像公共步行空间的体验一样,成为城市里一项新的消遣。此外,这幅图像也说明,这些独立的商店也很擅长挖掘皇宫百货的卖点,雇佣长相迷人的年轻女性推销她们的产品。


图 5 :皇家刺绣工让·马古雷推广他这家店时,主打的是舒适。通过各处使用玻璃,保证了室内的明亮;他的顾客则是坐在厚厚的长毛绒扶手椅上


在这些现代商店的图像生产出来后不久,玛丽—特蕾莎女王( 1683 年卒)生前的御用刺绣工让·马古雷使用了这幅图像,用以推广他在圣·伯努瓦路上、位于圣日耳曼德普雷附近的商店,一家不再是虚构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店。


马古雷也告诉那些潜在的客户,他创造的这片空间,完全符合当下的潮流标准。在他的宣传中,他的商店宽敞而明亮,十分便于顾客查看不同的款式和样品。为了吸引顾客多在商店停留,马古雷在商店里摆放了一圈大号的、舒适的扶手椅,由巴黎最顶尖的作坊生产。


为了让商店看上去更明亮,马古雷不仅增加了敞口的双层窗,还使用了半窗的法式门。他还用了张巨大而精美的桌子摆放物品,并且盖上精致的桌布。马古雷想要告诉他的客户,他想要让客户在店里体验到彻底的舒适自在,让贵族装扮的人服务他们,让顾客仿佛置身于一个贵族之家。



马古雷的广告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商店招牌纸的形式。这些是大号的纸张,用来包裹客户的产品,纸上印着商店的招牌。在 17 世纪 90 年代,当马古雷使用这些招牌纸的时候,商人们正在用尽各种方法推销产品,通过期刊,或一些印有商店地址和特色产品的名片。


比如阿尼奥·库罗涅的名片上,印有“皇家御用羊皮”字样。这家由皮毛商人贝吉和塞里开在玛莱区的圣凯瑟琳路的商店,名片上列举了一些店里出售的袖套和软帽。在那时候,这种广泛应用的广告已经成为巴黎的突出特色之一。


1968 年,英国医生马丁·利斯特抵达巴黎后不久,惊诧地发现,相比伦敦,“巴黎街上很少有叫卖声”。他解释说,巴黎的广告已经弃用了老套的方式,不再让人们走在街上吆喝,而是改用了其他方式,但基本上都离不开印刷品。


在利斯特看来,巴黎的一堵堵墙俨然成为一种日记,记录着城市的变迁。这些墙会说话,人们走在街上,阅读着城市的语言。利斯特提到“街角有印刷的纸……文字是大号字体”,“用(一英尺高)的 Uncial 字体”。当他评论这些现代广告技术在巴黎如何普及的时候,他评论“这种方法的确恰当且安静”,巨大的字体,人们随处可见。


图 6 :这个广告列出了玛莱区一家名叫“皇家羊皮”的皮毛店出售的商品


1716年,一份名为《巴黎海报》的期刊也发行了。在第一版中,编辑解释说他“不止见过一位驻法大使收集巴黎的各类海报,并且带着这些海报回去,用以展示这个王国首都的丰功伟绩”。18世纪初的法国政府代表已经了解,宣传能让像利斯特那样的外国游客了解巴黎引领潮流的方式,有益于他们开展宣传。


图 7 恰好创作于利斯特到访巴黎期间,它生动地描绘了巴黎城内贴着海报的墙。墙的左边,一个人正在刷胶水,准备粘贴一张新的海报或者公告。图上的文字显示:“几乎没有产品离得开广告或者海报。”在图的左边,我们可以读出那个张贴广告的人的心声:“我贴遍了每条街……想激发读者的梦想。”


图 7 :在尼古拉·盖拉尔画笔下,巴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广告宣传。图上方的文字写着:“几乎没有产品缺得了广告或者海报”


这幅画的作者是艺术家小尼古拉·盖拉尔。他说,其实人们经过贴满海报的街道,就会很清楚,这些大胆的口号后面的现实绝非事件的关键。这些“大字体印刷”的“海报”在出售梦想,其中有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梦想。这些海报告诉你,如果买到合适的衣服,且合理搭配,就会令他人对你刮目相看。在这座时髦之都,这似乎也并不完全是“异想天开”。


到了 18 世纪初,连法语词典也在推广这个梦想。书中关于时髦一词的用法也向读者表明,“本国的潮流受到他国家的模仿,对法国来说实属幸事”,“外国人模仿法国人设定的风格”。


夏尔·勒梅尔在 1685 年创作的作品告诉读者,“巴黎人比欧洲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懂衣着”。弗朗索瓦·贝尔涅里在描写其印度之行时,称巴黎人是世界上穿着最潮流的城里人。贝尔涅里向来热衷于推广异域色彩的城市,然而,他却建议读者,如果要追求雅致的城市景象,应当关注巴黎而不是德里。他解释说,在德里,人们有时会见到“王公……穿金戴银……骑在巨大的大象背上”。不过,“每见到两三个穿着鲜艳的人,就会见到七八个衣衫褴褛的人”,“而在巴黎,街上见到的每十个人中,总有七八个穿得讲究,似乎出身良好。”



描写巴黎街上穿着讲究的人时,贝尔涅里尤其指出他们“似乎出身良好”。他借此旁敲侧击地告诉读者,尽管时尚取决于社会的最高层,在巴黎这座城市,衣服和出身并无必然联系。


在此之前,像在印度这样的地方,时尚也是身份的一种绝对标志。由于时尚风格变化缓慢,一件昂贵的衣服能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作为身份的象征。


不过,只要时尚仍专属于权贵阶层,奢侈品就不可能大规模地生产。为了让奢侈品产业扩大规模,时尚必须快速、不断地变化。一些积极的商人和制造商因此努力促使时尚迅速发展和变化。正如 1673 年的《风流信使》中所说,其速度已经快到“几乎无法追赶”了。此外,为了让这个足以称得上“产业”的行业得到发展,必须让高级时尚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而不再作为少数人的专利。时尚产业必须推动时尚走向大众,让人人都能享受其成果。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美] 若昂·德让 

赵进生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7


编辑 |  关关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单读现已开通海外账号

instagram:owmagazine  

facebook:OWmagazine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单读 14 ·世界的水手》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购买最新一期《单读》,成为与我们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