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真的会为长期主义者而感动 ·  12 小时前  
南方周末  ·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我更关心申小豹 ·  2 天前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他们 ·  2 天前  
新华社  ·  这笔费用,上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章莹颖案报道背后:“熬夜接力”一场跨国现场直击 | 记者手记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8-02 11:53

正文



时隔两年,章莹颖案在美宣判,终于尘埃落定。 战线长、有时差,现场又远在北美,在整体人力调动困难的情况下,新京报以人力成本覆盖,夜以继日接力,完成了一场跨越两年的“马拉松式直播”。 日前,新京报我们视频国际组组长陈钊分享了他的团队是如何展开这场“接力赛”的,此案报道背后的曲折与汗水令人动容。




为了更好地完成章莹颖案的报道工作,我们,整个国际组都快被逼疯了。


时隔两年,章莹颖案在美宣判,终于尘埃落定。这组新闻报道战线长、有时差,现场又远在北美,新京报记者没办法抵达,在整体人力调动困难的情况下,新京报我们视频国际组以人力成本覆盖,夜以继日接力,完成了一场跨越两年的“马拉松式直播”,报道内容覆盖了即时快讯、现场回访、甚至是专家解读和人物特写,时效性强,内容丰富。


从传播数据上看,截至7月22日,章莹颖案定罪及判刑阶段报道,新京报我们视频共发布短视频80条,小视频2条,腾讯端总播放量为7337.7万,秒拍总播放量为3.5亿,秒拍播放量过千万的视频有8条;微博运营侧, 新京报 我们视频共实现24次热搜;创建20个高热话题,高热话题总阅读量为22.5亿,互动量为21.4万。其中,#章莹颖案凶手终身监禁#话题阅读量、讨论量最高,阅读量为7.6亿,讨论量为9.3万。


总的来说,提前预判、充分准备以及熬夜顽强是异地操作国际新闻的制胜武器。

为了等待最终判决
有人“ 拼掉 ”头发


7月17日结案的晚上,大家都很忐忑。根据美国现行司法制度,法庭上陪审团的讨论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周,是否能出判决结果还是个未知数。


为了章莹颖判决这条新闻, 新京报我们视频 一共投入了5名记者,4名剪辑加上一名实习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接触过这个案子且入行都不到两年的新人,对他们来讲,这也是一个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微博热搜截图


十几个人参与且持续时间长的大项目,记者很容易陷入不知道各自要干啥的混乱中, 提前明确好各自的职责非常重要 。事前,我们就开始通过小组讨论,明晰职责、讨论进展及头脑风暴,不断驱动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从6月3日开庭到7月18日判刑之间,几乎每天都有庭审。


5名记者分别承担早晚班,几乎无缝衔接覆盖整个夜晚。主要是通过跟踪外媒直播、律师反馈以及法院公示等来报道。连续熬夜一个多月,大家都“苦不堪言”,不仅”头发没了”,好几个还病倒了,等到最后一周的时候普遍都有点“精神崩溃”。


守夜记者记者中途有时还很“生气”:“陪审团吃饭去了”。等他们吃饭回来,天都要亮了。怀着“ 猝死 ”前的喜悦,我们发布一条“审判悬而未决”的片子后就抓紧补觉去了。


第二天依然是高度紧张,因为极有可能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联系身现场的章莹颖家人的律师王志东,他的回复是:处于观望状态。这为判决结果增加了更大不确定性。


有个记者说,她那晚都靠看笑话段子来让自己保持清醒;而我则开着音响,放了一整夜的男高音《今夜无人入睡》,歌名也很莫名地契合。


判决当晚也是一波几折,陪审团反复提问和重新集合。在我快昏昏欲睡时,记者激动地打来电话:“20分钟后出结果!”。我一个鲤鱼打挺就振作起来。这20分钟现在想起来,真是孤独、难熬又振奋。


但为什么能如此从容地等待呢?因为我们“万事俱备,只差判决结果”。
提前准备好两版备片
“接力式”协作很高效


这次的报道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奋斗,互帮互助,非常有爱。


晚班记者除了及时出片外,也会在项目群同步庭审细节供早班记者参考,最高效地完成“信息传递”。开会的时候,一起分析总结已有的“证据链”,互相补充互相提醒,不断将信息内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组跟过该案的记者,现在每一个都是章莹颖案“专家”。


值班记者还会在项目群预告接下来一到两周的重大节点:包括开庭、选陪审团、证人出庭、结案等,互相警示,以防疏漏。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报道,这种“接力式”协作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tip:说到“证据链”,最开始大家几乎都靠“人脑”记忆。后来随着证据越来越多,法院官网上的资料只标数字不标内容,记者们表示很“头大”。于是安排实习生分门别类整理“素材库”,包括重要证据,影像资料,卷宗等,有采访的用速记标好内容和时间点。事实证明:好用!


在6月25日的 庭审 定罪和7月18日判刑这两个重要节点上,我们做好了详细的预判方案,都提前制作好成片,素材字幕齐全,只要改动开头时间和罪名就可以发布。


判刑当天,由于初步预计只有死刑和终身监禁这两种可能,新京报我们视频提前完成了备片,并配好两版海报,尽一切努力提高发布速度。事实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是全网最先发布判决结果视频新闻的媒体。


这两个重要节点,也是家人唯一有公开回应的场合,现场和情绪是要重点关切的对象,也需要做好预判和安排。


以判刑那天为例,“母亲没有说话,但崩溃到只能被人搀扶”,“父亲发表讲话要求凶手告知遗体下落”,“男朋友愤怒发声不接受结果”,这些点都需要记者迅速捕捉,因此我们提前安排多名早班记者分别“蹲点”,快而准的落点,几乎全天占据新闻平台头部位置。
跨越国别的人物特写
沉浸式手法回顾案情
新京报我们视频 这次还做了一些在国际新闻报道上有益的新尝试。


做了一个5分钟的人物特写片。像这样一个聚焦中外的重大事件,观众被大量的案件细节所裹挟,而漩涡中这个最关键的人在尘埃落定之后,理应被看到被缅怀。


该案报道跨度持续两年多,我们之前积累了大量素材,包括去章莹颖老家拍摄和采访。利用海量素材,我们提前制作好人物篇,最后判刑当天推出。收获流量近800万,“寻找章莹颖的769的日子”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新京报我们视频 还跟外部拍客合作,重走章莹颖失踪路线。美国法院在开庭前公布了证据清单,不仅包含嫌犯原住址,还有FBI在现场发现章莹颖DNA和可疑污渍。后方编辑根据案件细节制定行动方案,前方拍客重现章莹颖从上错车到最终“消失”在嫌犯公寓的全过程,用沉浸式操作手法帮助观众回顾案情。

除了短平快的即时短片以外,我们还制作多条用长片思维来操作的片子。该案不断曝光重要证据,有非常好的音画素材,比如55分钟的FBI审讯嫌犯监控、68分钟的检方结案陈词以及最后的法官声明全文,这些更适合以长片形式呈现,不需要过度提炼和精简,尽量让精彩的部分原生态展示,优质的剪辑手法和叙事节奏大大提高了可看性。

一路熬下来,收获了一堆“励志”的表情包和硕大的黑眼圈,但同时也成就感满满,大家都也都有了“ 过命 ”的交情了。虽然辛苦,但也只能说是尽到新闻工作者的本分而已。一言以蔽之,这是次团队的胜利。
相关文章链接:

定罪了!陪审团判定:章莹颖案嫌犯绑架致死等三项罪名成立
判了!章莹颖案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将在狱中度过余生
章莹颖父亲:艰难接受判决结果但请凶手告诉我们女儿下落
章莹颖男友:不接受判决结果这是在鼓励犯罪
寻找章莹颖的769个日子:穿越绝望与希望的等候
12分钟看章莹颖案嫌犯审讯全程:证词前后不一神色高度紧张
检方68分钟结案陈辞实录:控诉凶手杀害章莹颖满足“黑暗欲望”
章莹颖案法官声明全文:凶手至今未说抱歉希望他早日良心发现

在明确每个人每天要干嘛之后,大家的工作效率就高了很多。为跟进章莹颖案审判进展,国际组相关人员基本24小时盯班。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能做出现在的效果,也是理所应当的。我们的系列成片于别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时效性:我们根据庭审调整工作时间,留充足的时间对最新曝出的消息进行处理,因而比别家更早出片。

但每天连着工作真的很痛苦:量刑庭审熬完第一周后,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病倒。但为了不影响到其他人,我们都坚持带病作战。在第二周结案后量刑结果仍未公布时,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崩溃。
—— 记者T


我进报社一年多,第一次接手章莹颖案在今年2月底宣布庭审推迟,一转眼就过了5个月,章莹颖这三个字变成一个特殊的存在。 庭审期间早班不到六点爬起来,有时候我们出片时外媒最新画面才出,早上连出几条稿子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片子做久了就会换种身份看待这个事件,透过事件本身嗅到人生的课题,会更强烈地要求自己热爱生命。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请不要放弃活下去的权利。 珍惜生命,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无法想象一个和你素不相识的人就无缘无故地要害你,而且在作案手法上蓄谋已久,精心策划。
——记者S



整个庭审过程我看着辩方怎样找来一个又一个证人,力图证明其实凶手曾经是个好人,是酗酒导致他性情大变、家庭破碎、人格异化。 这场庭审让我想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
我不禁想,法庭要的其实是能够被证实的证据,而不是大脑、内心的想法这种无法被证明的东西。 法官和陪审员永远无法真正知晓克里斯滕森或者莫尔索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是抽离的、置身事外的“局外人”,莫尔索甚至没有把母亲去世这个事情包装成自己杀人的诱因; 克里斯滕森的辩护团队,却把母亲曾经酗酒归咎成他变坏的原因。 这些都能回归到一个命题,即“人的灵魂是可以被讨论的么”? 如果最后一切“精巧”的操作无非是为了脱罪,那么所谓的程序上的正义到底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正义就要打上问号。
—— 记者W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