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樊登对谈张静初:成长,是抵抗焦虑最好的解药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05 18:14

正文

作者 | 帆书 · 落落


前段时间,44岁的张静初在自媒体上受到了很多关注。


不是上乘风破浪,不是因为美妆造型,也不是改戏路演妈妈辈,而是靠着“直播写作业”杀出了一条血路,被网友戏称为“内娱直播学习第一人”。


自从去年,她考上传说中“美国最难考”的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张静初的生活就好像只剩下了学习和写作业。


每天在镜头前素面朝天,从早八点的睡眼惺忪,学到半夜的两眼无神,无时无刻不在赶ddl,生无可恋的表情让网友直呼:


“太真实了,绝对不是演的。”



很多人不理解,有钱有闲的女明星,为什么还 要这么拼?


看完她和樊登老师的直播后,帆书君被她身上源源不断的力量打动,并且找到了答案。


就像她说的:“停止成长的人才会有严重的年龄焦虑。”


有没有考上好大学?工作体面不体面?30岁前有没有结婚?孩子听不听话、成绩如何?40岁能不能成为管理层?......


我们仿佛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与困境。


但当你试着将成长作为钥匙,就会发现:一切人生道路的焦虑,似乎都迎刃而解。

(帆书君友情提醒:文末有「张静初人生书单 的免费领取福利哦!)




坦白说,作为一名演 员,张静初的起点不算低。


2005年,由她主演的电影《孔雀》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那年她只有25岁。


张静初也因此,成为了受很多观众喜爱的“文艺片女神”。


后来,她又与成龙合作了《尖峰时刻3》,在好莱坞市场崭露头角,前途一片光明。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她出生在福建 永安,在她的印象里,从小父母对她的期待,就是长大后做个老师,有个稳定工作。


但张静初自己不这么想,义无反顾走出了人生的“轨道”。


16岁,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求学,两年后,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大专班。


这个选择不可谓不大胆。


当时的她,甚至没法跟父母解释清楚“导演”是干什么的。


她拍广告、学外语、勤工俭学,想攒钱出国留学。


也是在各种尝试、机缘巧合下,她拍了《孔雀》。


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拍了《孔雀》,我可能不会做演员。


勇敢的人 先享受世界,张静初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但对于导演艺术,她心中仍然保有一份追求。

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她内心对导演艺术的热爱重新被点燃。


尽管时间只剩下4个月,她还是报考了被称为“美国最难考电影学院”的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


当时,张静初身边不乏“泼冷水”的声音:


你已经40岁了,女演员的黄金期本来就短,你应该趁还没完全过气抓紧时间多拍点戏;


那么难考,就剩4个月,你考不上的,到时候多丢人啊;


考上了要读两年,又苦又卷还失去了国内的曝光,等回国都没人记得你是谁了……


但她最终还是决定追求内心的声音,26天极限备考托福、半个月拍摄两个短片作品。


夜以继日地背单词、英语阅读边做边错,大把大把掉头发……


这些考学人吃过的苦,她一个也没落下,幸好,上天没有辜负她。



从小镇女孩到电影演员,再到 现在的名校学生。


张静初的人生从来没 有边界,有的只有不断地成长与破局。


反观如今的我们,也时常感觉被眼前的局面困住:


大学毕业,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找工作,好像都看不到未来具体什么样?


工作上升困难,继续干好像没出路,但跳槽似乎也没有合适的选择?


人到中年,是该安稳度日还是追求梦想?如果放弃梦想,未来还有机会吗?


这些事看似很难,但其实怎么选择都是对的。


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拥有不断成长的信心和勇气,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时间倒回2020年, 刚从国外回来的张静初,因为疫情在上海集中隔离14天。


这个节点,对她的生命质量产生了转折性的作用


在这14天里,她终于告别了碎片式阅读的习惯,沉下心来读完了8本书。


而一直困扰她的问题,在这些书中得到了解答。


作为一个从幕后走出来的演员,她有时也会困惑,尤其是自己被名气所伤时,她会想:


自己究竟是应该将演员当作职业,还是热爱?


当一部戏或一个角色找到她时,如果她无法与角色共鸣,找不到拍这部戏的意义,她是应该把握眼前的机会,还是坚定自己内心的热爱?


那段时间,用她自己的 话来说,她活得很“拧巴”。


然而幸好,她遇到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在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妹都陆续在集中营死去之后,也曾一度想要放弃生命。


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要把被销毁的书稿重新写出来的念头,是他希望有一天能站在演讲台上,讲述集中营经历的信念。


我们为什么会追求生命的意义?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


弗兰克尔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美国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只有 5% 的人真正的了解生命意义,而 95% 并不了解。


二十年后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当这些人长到四十岁左右,那 5% 的人拥有更加成功的事业,也过得更有幸福感。


自此张静初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意义的追求不是虚无飘渺的文艺泛滥,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思考。


而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

后来,她开始在直播中分享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的心路历程和阅读心得。


很多女孩循着她的 推荐读书、学习,并把自己的成长也分享出来,甚至有些成为了成长型博主。


她推荐的每一本书拿出来,都能介绍核心内容和细腻的阅读感受。


正如三毛所说,许多时候,你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人到中年,选择大龄考研,重返校园寻获曾经的热爱;


有人四十几岁,仍然从0学习新技能、接受新理念……


读书和学习,就是让自己不断变得辽阔的过程。


学习更多的东西,掌握不同的技能,不断探索生活自我的边界,或许就是抵抗人生虚无最好的武器。




作为一个40+ 的女明星,你很难从张静初身上看到年龄焦虑。


虽然学业繁重,但她的身上永远是充实的力量,丝毫看不到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


正如她自己所说:


走到人生的下半场,岁月到底是杀猪刀还是雕刻刀,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在阅读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这本书时,她逐渐领悟到:


我们的人生不该是一场以“赢”为目的的有限游戏,而应该是能永远玩下去的无限游戏。



当你不再用 输赢看待人生,就可以尽情放手去做想做的事,勇敢地试错。


所以,当距离考试仅剩4个月的时间,她勇敢发起了对美国电影学院的冲锋;


所以,她学习、阅读、练习演讲,勇敢尝试各种形式,努力充实自己,不断成长;


所以,她骑行、健身,把自己从一个瘦弱的豆芽菜变成一身腱子肉的、强壮的豆芽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