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1月19日 | ... ·  3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1月19日 | ... ·  3 天前  
文汇学人  ·  艾俊川 | 有了“中发白”,才有麻将牌 ·  4 天前  
象棋棋谱大典  ·  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写的就是我们最美的中国 ·  4 天前  
象棋棋谱大典  ·  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写的就是我们最美的中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不要传乾隆帝是汉人了,谣言这里一次说清丨知道明清史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4-05 17:29

正文



近三百年清朝史,民间从未停止对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猜测,雍正帝自不必说,无论是继位还是死亡,在江湖上都是“谜”一样的存在。不唯如此,连他的儿子乾隆帝,也卷入了“谜”团,民间怀疑乾隆帝是江南海宁陈世倌家的儿子,换句话说,乾隆帝是汉人,不是满人,汉人一不小心偷了大清的江山。


这一涉及到乾隆帝身世的谜团,经前人考证,“汉人后代说”乃子虚乌有,然而迄今仍有人相信“乾隆帝是汉人”,这里拟综合前人观点,再做一梳理,以期扫盲。


本文来自企鹅号



撰文 | 吴剑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

互联网上关于乾隆帝是汉人的话题,依然热络


乾隆帝是汉人的说法,其流传途径是野史、演义、小说,官史中未见蛛丝马迹


从现存的文献史料看,关于乾隆皇帝是汉人后代的传说,从未见诸官史,亦未见诸乾隆时代的私家笔记、野史,最早记载此说的文献是清末民初的《满清外史》和《清朝野史大观》两书,这两部均是私家野史,其中后者初版于1915年,而前者初版年月不详。


当时乾隆帝“汉人”身份说,并未广为流传,直到十年后,1925年,许啸天的清史演义类小说《清宫十三朝演义》出版,其在第三十回“斗法术计收血滴子,换娇儿气死陈阁老”中用演义的笔法生动地讲述了“陈家换子”的故事[1],此书流传甚广,乾隆是汉人的说法开始大面积传播。


金庸《书剑恩仇录》将乾隆帝汉人身份说的流传推向高峰。图为郑少秋版电视剧《书剑恩仇录》剧照


之后,堪称清史研究奠基之作的陈怀教授的《清史要略》公开出版,其中陈先生完整保留了《满清外史》和《清朝野史大观》中关于乾隆帝为陈家后人的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陈怀先生将此说法收录在其著作中,并不意味着陈先生认同此说,书中用:“其事甚秘,不可得其详云”[2]表达了对此事存疑的态度。


1955年,金庸先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出版,乾隆不仅是汉人,而且还有一个亲弟弟——陈家洛,而乾隆身世引发的一系列争斗也贯穿全书。凭借着小说的非凡影响力,乾隆身份“汉人说”的流传达到了一个高峰。[3]


持“汉人身份”说的两项流行证据——“匾额说”、“南巡临幸说”,都经不起推敲


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对于乾隆皇帝是海宁陈世倌后人之事是这样记载的:


“康熙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氏尤相善。曾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世宗闻悉,乃大喜,命抱以来,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震怖,顾不敢剖辨,遂力秘之。”[4]


《野史大观》认为,还是皇子的雍正帝生了个女儿,与好朋友海宁陈氏的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胤禛得知大喜,抱来府邸,送归时“易男为女”,将陈氏的儿子据为己有,这个男婴就是乾隆帝。


认为乾隆帝乃换自陈家一说的人,又找了两项证据来支持《野史大观》的说法,一是,海宁陈氏老宅中有两块乾隆帝赐的御书堂匾,一块写的是“爱日堂”,一块写的是“春晖堂”。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以阳光比喻父母对子女之爱,由此看两匾所书,皆为子女侍奉双亲之语,如果乾隆帝不是陈氏后人,又怎么会有如此御书匾文?二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临幸陈氏的祖宅安澜园,如果非亲非故,何以多次登门?必是看望亲故无疑。


年轻的乾隆帝


看起来,乾隆为陈氏后人之说确非空穴来风,然而上述说法看似言之凿凿,实则经不起推敲。


先说匾文,《清史稿·陈元龙传》记载:


“元龙工书,为圣祖所赏,尝命就御前作书,深被奖许。上御便殿书赐内值翰林,谕曰:‘尔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当书以赐。’元龙奏,臣父之闿年逾八十,家有爱日堂,御书榜赐之。”[5]


至于“爱晖”,据著名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考证陈世倌的堂祖父陈邦彦早年丧父,其母黄氏矢志不嫁,守寡41年;陈家富贵以后,黄氏被朝廷封为淑人,康熙亲自写了“节孝”两字赐之,过了不久又写了“春晖堂”匾额。[6]

因此,陈家的这两块匾额都是康熙帝的亲笔。由康熙帝所赐,和乾隆帝没半毛钱关系。


再看乾隆四次临幸陈家安澜园,也和看望亲故扯不上什么关系,乾隆南巡,第一次和第二次均未到海宁,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海宁海潮势大,为显得海宁海塘工程十分重要,所以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帝才到了海宁,目的就是视察海塘工程。至于到了海宁为什么会住在陈家,那是因为海宁是小县,可作为皇帝临时住所的地方不多,而陈家因为几代为官,权势盛大,其家宅在海宁可以称作名胜了,所以才选择陈家家宅作为乾隆帝的接驾之处。


所以,说乾隆帝为汉人后代,纯属无稽之谈。


事实上,康、雍二帝不缺继承人,没必要抱养汉人后代,皇室的制度设计也能杜绝这一可能


揆诸史实,《野史大观》所说的雍正帝抱养海宁陈氏之子,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从清廷皇室的主观动机上来说,除非康熙或者是雍正主动抱养乾隆,选择让一个汉族子弟接替满族统治者,成为中国之主,或是康熙和雍正不知情的情况下,乾隆被人偷偷收养到雍正家中,冒充雍正的儿子,陈氏之子才有可能进入雍亲王府。《野史大观》所载,无疑属于第一种情况,即主动抱养。


对于必须依靠“父死子继”完成权利交接的清朝来说,儿子对皇帝非常重要,无子就意味着在皇帝死后,可能会爆发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按照《野史大观》记载的那样推断,雍正帝主动抱养他人之子,说明康熙帝或胤禛很有可能无子,需要外求。


雍亲王胤禛。


实际情况是,康熙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没有继承人。恰恰相反,因为潜在的继承人过多,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了争夺帝位,明争暗斗。他一生共有35个儿子,其中有11个儿子因为年幼夭折而没有序齿,除此之外仍然有24个儿子,有能力参加皇位争夺战的皇子也有9个之多,可以说康熙完全没有动机去抱养一个孩子来继承帝业。


雍正虽然不及康熙,却也拥有10个儿子,而且在乾隆帝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弘晖、弘盼和弘时三个儿子了,也没有抱养儿子的必要。另外,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虽然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满汉融合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要让清朝统治者主动选择还政给一个汉族子弟的地步。康熙朝爆发的“明史案”、“南山案”、“朱三太子案”反映了满汉矛盾,我们确实想不出任何理由让康熙雍正两位帝王完全不顾满洲的利益,做出改天换日的壮举。


而在制度上,即便胤禛有心抱养他人子弟,技术难度太大,几无可能。皇室家庭往往通过确认血缘关系,来确定封爵等级、承袭关系、婚丧嫁娶的赏赐以及其他方面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兹事体大,所以清廷对于皇室子弟的身份确认非常重视。


早在入关前,皇太极就曾经下旨规定,对于抚养异姓子弟,冒充皇族子弟的要判处重罪。作为专门管理皇家宗室事物的机构,宗人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确保皇室血缘关系没有人为造假。皇室人员要定期向宗人府呈报人员变动情况,宗人府再根据呈报的资料编订宗室的户口册等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宗人府必须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并最终编纂玉牒作为皇室的族谱,确认皇族的谱系。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要瞒天过海,抱养别人家的子弟冒充皇族血脉,洵非易事。[7]




参考文献

[1].参见许啸天著:《清宫十二朝演义》,上海新华书局1942年版,第二册,第一二六页。


[2].参见陈怀著:《清史要略》,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二编,第九章,七十四页。


[3].金庸先生在后记中专门说明,陈家洛是其杜撰的人物,他本人赞同孟森先生的考证,认为乾隆不是汉人。


[4].《清朝野史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本影印出版,第一卷,第36页。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2月第1版,第三十四册,卷二百八十九,列传七十六,一0二六三页。


[6].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作《海宁陈家》一文,对有清一代海宁陈家的事迹做出了详细的叙述,对于乾隆为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也做出了精详的考证。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孟森先生此文启发甚多,特此注明。


[7].参见赵彦昌、李国华《从清代玉牒看清代的宗法制度》,载于《满族研究》2007年01期。



 


看企鹅号“清史观”更多内容,点一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