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举办的一年线下产品训练营的成果和反馈。包括参与者的薪资增长、跳槽进入大厂的情况、晋升情况以及作者的背景和经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继续举办训练营的打算和对未来结果的期待。
训练营的同学中有32人通过跳槽进入大厂,其中靠自己成功的占七成。训练营学到的方法和案例在面试中帮助很大。
作者拥有十几年的写作、技术和产品经验,以及在不同阶段产品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将实践转化为方法,帮助参与者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作者表示线下产品训练营还会继续,但未来多久未知。作者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联系他参加。
昨天晚上,我把这次成都产品训练营的合照加进了照片墙,同时也意识到,一年时间到了。
看着这些照片,过去每一场的画面都历历在目,甚至我还记得大多数同学的名字。
我知道,是时候该总结一下了。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确定要做的事,那就至少先做上一年再说。
从去年 9 月份开始,我就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线下产品训练营,到现在正好一年过去。
别的不说,直接上结果。
从我这里收到并追踪的反馈来看,从
涨薪、跳槽、晋升
三方面来看,有这些数据可以和你们同步一下。
先说涨薪。
我一直有统计这一年里实现了薪资增长的同学名单和金额,只说涨薪后的单月增量部分,累计涨幅达到了 28 万。
这里面包括了同公司晋升、换公司跳槽、以及高绩效涨薪,其中比例最大的是跳槽,占比达到了 57%。
其中,通过我的求职辅导和内推,实现跳槽涨薪幅度最大的达到了 60%。如果看单次涨幅金额最大,则是 8300 元。
通过训练营的学习,他们会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化产品方法,然后把过去做过的项目从商业到业务再到产品形成一个结构,掌握不同维度的思维和认知。
这个见效周期一般是学完后的三个月起,通过自身的吸收转化和实践,相较于过去能产生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昨天我把上面那张照片发在群里,还收到之前上海第一期同学的反馈,一年了后劲还在。
不来虚的,都是实打实的真实反馈。
简单说,参加训练营可以学到方法、可以升级思维、可以提升认知、可以获得机会、可以认识人脉、可以随时找我。
再说跳槽。
从我统计的情况来看,参加过训练营的同学中有 32 人通过跳槽的方式进入大厂,基本遍布了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
其中,通过我内推进入大厂的占比大概是 28%。也就是说,有七成的同学是靠自己成功进入大厂的。
事后他们当中有人跟我反馈说,训练营上学到的方法和案例在面试中帮助很大,对接下来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包括这次刚刚结束的成都训练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进大厂也是对个人履历的一次刷新,在职业发展上进入一个新阶段。
最后说晋升。
有些同学没有跳槽计划,因为原公司有不错的实践环境,所以他们来训练营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进修,去学习一套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以半年为周期进行追踪。
我在训练营上说过,同样一个产品不同人能做出不同的结果,有人只能看到功能、有人能看到产品、有人能看到业务、还有人能看到商业。
理解层次不同,是思维和认知的差异,这方面的提升就是训练营的核心交付。
学会一套方法,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投入工作,经过刻意联系和融会贯通,这些同学在工作表现上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在季度考核或者年度晋升答辩环节,他们通常都能获得不错的结果,算是典型的升职加薪了。
一年时间,参加过产品训练营的同学累计涨薪 28 万,帮助 32 人成功进入大厂。
你们可能会说,那这只是所有参加者的一部分,那其他人呢?
我觉得,用其中一位参加过同学给我的反馈来表达比较贴切,
慢慢学习,稳定成长。
对于这些已经拿到结果的同学来说,我的作用是催化剂,帮他们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
对于那些处于成长状态的同学来说,我的作用是完成方法的交付,同样帮他们提高效率并少走弯路。
之前也说过,结果需要通过周期来检验。
我相信,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收到越来越多的喜报。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我在吹牛,我在扯淡,我又在给自己做宣传。
没关系,这样的人一定会存在,且结果一定不属于他们。有人看热闹,有人在行动,结果从来不会自动发生。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能做到?
我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同时也有十几年的技术和产品经验,因此我有极强的总结、抽象、归纳、分析能力。
我在创业公司和大厂都工作过,我知道不同阶段的产品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怎么做不踩坑。
我给很多公司提供产品顾问服务,对于商业、业务、产品的理解,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因此,我能将实践转化为方法,然后将方法反哺于实践,然后抽象、归纳、总结成通俗易懂的方法教给大家。
结束完成都训练营,也正好赶这一年节点,我也算是完整走遍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这几个互联网公司相对集中的城市。当然,还有我所在的长沙也举办了一场。
一年 7 个城市,累计举办近 20 场,同时也伴随了我不断的来回出差,累计里程超过 2 万公里,能绕地球半圈了。
作为纪录,我也在视频号留下了很多个瞬间,都是以后的回忆。
之前有人问我,累吗?
我说,当然累,但能带一批产品经理在这个艰难时刻走在前面,我觉得挺值。
从我自己赚钱的 ROI 角度来看,出去上线下课并不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式,但我觉得这事儿有意义。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昨天教师节,严格意义来说我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师,但是我收到了很多曾经上过我的课、看过我的书、受过我辅导帮助同学的祝福。
那一刻,我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