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ICO和加密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在去年4月宣布比特币为合法支付方式,大多数国家监管部门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仍然很不明朗。因此,主要国家政府公开发表的相关演讲通常会引起热议。
在今年的Money2020会议中,新加坡金管局总裁就发表了有关加密货币的观点,他从货币的概念、加密货币的优缺点和管理风险角度出发,谈到了新加坡的监管措施。
其态度正面,比较客观,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演讲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各位外宾来到新加坡。
本次会议以货币命名。货币至少已经存在了5000年,而我们是从
近300年才开始接受央行发行的货币,央行的使命就是捍卫货币的价值。
而如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加密货币或者资产。过去的1年见证了加密资产交易量和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其过山车式的价格。
- 比特币——这一最为知名的加密货币或资产——在去年12月创造了20000美元的历史新高。 - 而在随后的一个月其价值迅速流失三分之二。
怀着极大的兴趣,新加坡金管局(MAS)始终关注着加密货币领域。我们的观点仍然会不断变化,不过我可以告诉在座的各位现阶段我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改进的监管举措。
- 我更倾向于使用“加密代币”而不是“加密货币”或“加密资产”这类术语。
- 加密代币一开始是作为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换媒介出现的。
- 而如今代币已经能在区块链以外存活。
加密代币是货币吗?
加密代币的常见用例就是支付。但这就代币它们属于货币吗?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货币具有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保值方式以及记账单位。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加密代币具备这三大功能,因此也不足以被称作是货币。
- 我在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同事——Agustin Carstens(国际清算银行总裁)和Mark Carney(英国央行行长)近期已经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详尽的讲话。
在这里我简单回应一下几个关键点。
除了暗网之外,并未有任何市场接纳加密代币为交换媒介,更不用说其它交易类型了。
- 与传统电子转账相比,加密代币支付交易通常速度更慢,成本也更高。
如果价格浮动太大,加密代币就不可能成为保值品。
- 从去年开始,与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相比,比特币兑美元汇率波动高出了20倍。 - 人们可能会购买加密代币进行价值投机。但面对如此高的波动性,我怀疑他们不会赌上自己的退休储蓄。
加密代币更不属于记账单位。有几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用加密代币来记账的?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加密代币永远不可能成为货币?在技术面前没有绝对。
- 新一代加密货币正在崛起,旨在解决包括网络拥堵、交易时间、能耗、洗钱风险以及价格稳定性方面的挑战。
- 业内的一些优秀人才正在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帮助加密代币走向主流。
- 在加密货币领域,不是所有开发者和程序员都是反建制的无政府主义者。
(10年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但目前大多数人都已经结婚而且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意识到了稳定性的价值。)
公众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是试金石。基本上,私人发行货币的历史并不鼓舞人心。人们是否会信任那些没有央行等可信的公开机构支撑且提供价值保护的货币?
- 或许吧——如果有一种算法能够实现央行的功能,保护加密代币的价值,甚至比央行保护法币价值要做得更好。 - 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加密代币的优缺点以及阴暗面
无论加密代币是否属于货币,它们已经存在并且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有好的,有坏的,也有阴暗的一面。
我先来说说好的一面。就像很多人提到的那样,驱动加密代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比其本身更加重要。区块链的前景体现在两个重要的特征中。
- 首先,这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其对资产的持有状态进行了实时的记录,并且所有的资产交易记录都是不可更改的。
- 其次,这是一种协议,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为多个参与方之间建立信任:
(a)所有人都能获取同样的记录;
(b)相关数据受到先进的密码学技术保护;
(c)通过对合约条款进行预先设置,智能合约能够执行交易。
区块链适用于那些需要了解所有权历史的应用,但前提是可信的中央机构是不存在的或者依赖中央机构的成本较高,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 以供应链管理为例。区块链能够提供注册和认证方式,跟踪商品在供应链中的流动状况,所需承担的成本和风险都很低。 - 或者贸易金融。已经有银行成功完成了概念验证,证明了区块链能够加速贸易金融流程并提高其效率。
加密代币最强大的用例之一就是跨境支付。
- 这正是新加坡项目Ubin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多个司法辖区之间的支付。其优势是没有中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风险和成本更低。 - 在国内完成了两个成功的概念验证项目之后,MAS正在和加拿大央行合作测试并研发由两家央行发行的加密代币跨境解决方案。
但和加密代币一样,区块链领域也有大量的炒作。
- 在大多数经济交易和流程中我们面临的效率和成本问题不可能全都依靠区块链来解决。
- 把所有东西都搬上区块链是毫无意义的。
- 不是所有在实验中的用例都会成功。
至于不好的一面,加密代币的匿名性导致它们在非法交易中十分适用。
- 全球大多数比特币交易都被怀疑用于非法活动。 - 在制裁名单和黑名单上的个人和团队如何使用加密代币交易,KYC(了解你的用户)和AML(反洗钱)如何应用在加密代币交易中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密代币助长了勒索软件——近期发展最迅速的网络犯罪形式之一。
- 网络罪犯在电脑中植入恶意软件,限制其访问文档的权限,这通常会导致数据永久性的毁坏,除非用户支付赎金——而赎金通常都是以比特币形式支付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最后是阴暗面。加密代币助长了全球的投机热,其价格的暴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入场,从而导致价格进一步的抬升,因此形成了恶性循坏。
-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从郁金香泡沫到南海泡沫——投机性泡沫最终会以悲剧收场。 - 近期的价格下跌应该就是一个信号。然而,加密代币运营商将当前较低的价格称为买入的机会,这种营销策略只能说明这场游戏已经变得非常不稳定,风险很高,且十分丑陋。
参与加密代币买卖的投资者还可能承担极高的欺诈风险。这类骗局通常都是线上运作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都难以得到证实。
管理加密代币风险
央行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代币的巨大优势?
目前MAS选择不直接监管加密代币。
- 我们密切关注与加密代币相关的活动,
- 我们会评估这类活动构成的不同风险,
- 我们正在考虑合理的监管回应,
-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确保不会影响创新。
在加密代币领域,MAS关注的重要风险是金融稳定性、洗钱、投资者保护和市场机制。
1. 金融稳定性
MAS和其它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加密代币领域和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其给金融稳定性构成的威胁:
- 金融机构直接提供加密代币服务可能构成的市场风险;
- 为加密代币企业提供无担保贷款可能构成的信用风险;
- 当借贷者以加密代币为抵押品以获取更多加密代币所需采用的杠杠交易。
经过MAS的评估,目前新加坡加密代币活动的性质和规模并未给金融稳定性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但这一情况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仍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
鉴于传统信息来源的局限性,MAS正在探索一些非传统的方式来手机关于加密代币相关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数据。
- 其一,加密代币区块链本身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包括时间戳和收发方地址。
- 其二,加密代币交易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或API能够实时监测市场目前的流动状况,包括法币与加密代币兑换状况的信息。
2. 洗钱
部分加密代币活动很明显会构成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 已经要求涉及加密代币业务的中介商向商业事务局上报任何可疑的交易。
- 另外,支付服务法案预案要求买卖或交易虚拟货币的中介解决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 中介商必须进行客户尽调,并进行风险管控。
3. 投资者保护
在加密代币狂热中,投资者保护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