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论坛专稿)就像越来越地道的中餐一样,加拿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多到大部分的消费场所都有中文服务。尽管越来越多的同胞在多伦多,身份却是很容易分辨的。
在大学里见到一个华人面孔,通过英文和朋友圈就基本可以分辨他或她是CBC,新移民二代,或者留学生。
我这一代80后或者90后的CBC同学已经不能说完全来自于香港或福建的老移民家庭了,他们可能是老移民的第三代甚至四代。但这些CBC们依旧是有点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感觉。记得Grade
12有一篇文章就是写关于香蕉人的——“yellow outside,white
inside”。他们为了融入当地的环境更愿意接受自己是Canadian的思想和内心,而把黄皮肤看作是硬伤。因为父母的关系他们可能听得懂部分粤语或国语,但基本说不出,或者装作不懂。
他们大部分不是太爱跟留学生在一起玩,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甚至语言上都格格不入。如果你看到一个华人面孔的同学,说着贼溜的英语,和白人或者黑人混在一起的时候,那么极有可能就是个CBC同学了。
新移民二代——我定义为那些在中学前跟随父母移民来到加拿大的同学。他们能说流利的国语,甚至带着家乡口音,而他们也能说一口很地道的英文。然而这种新移民二代完全被分成两个部分:投资移民二代和技术移民二代。这是一个相对明显的界限,差别无非来自于家庭条件。
投资移民二代在上大学的时候多数已经是自己开车了,但是不会太奢侈高调。穿着有讲究,有些许条件,不拒绝留学生,甚至喜欢和留学生交往。
技术移民二代应该就是书呆子最多的群体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学霸。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管制,他们通常衣着朴素,自食其力,周末和假期都会打工。我接触到的多数技术移民家庭,父母有技术的那一方都是老师甚至英语老师。他们通常很爱学习,是那种Group
work分到一组,有人掉链子,也愿意独当一面,但还相当有素质的加上这个组员的名字再交作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国内人的眼里,留学生就是开着豪车、带着名表,混迹各种奢侈品名牌店和繁华夜店的“游学生”。我不想反驳国内人的偏见,但至少在我的圈子里,这样的孩子真的不多。
留学生的圈子,鱼龙混杂,我觉得能细分的种类就太多了。但此刻我不想老生常谈,不分住condo还是basement,不分开豪车还是等公交。因为我这一代,除了少数家里凑钱出国留学的孩子,大部分能出来留学的孩子条件都不差。今天我想分成两种:很明确自己要什么的,跟浑浑噩噩混吃等毕业的。
目标明确的留学生
有一好友Y,晚我出国4年,也是被中介坑去了小镇上。去上了一个连她所申请的专业都没有的University,无限期的读语言和研究生预科课程。
在开始的一两年中,我们还在抱怨被中介坑了,进而浑浑噩噩过日子时,Y果断并且明智的在一个学期之后drop,取消了所有的课程后退款。从小镇单枪匹马来到了多伦多,稍作了解之后,评估了自己的语言条件,果断放弃继续读研究生,而是申请了college读律师助理。
在我们还跟异地恋人苦苦相爱相杀的时候,她坚决的跟国内门当户对的男朋友分手——“姐不愿回国,君不愿来加,我们便好聚好散吧”。
最后,她找到了更加合适的男朋友,陪伴她读完书,找到工作,移民,在最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看起来非常和谐美满。
这样性格和能力的留学生,我相信她在任何地方,都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比如,在她来到加拿大的第一年,房价刚有起色,就撺掇家里支持了首付,在多伦多买了房。并不是因为家里条件有多好,而是她确定这里就是她想要生活的地方,不想租房漂泊。
俗话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从她身上,我学到——“清楚自己要什么的女孩,想要的自然会来”。
我就不多分析留学生的反面教材了,毕竟此文本意是想在寒冬,给大家送上一碗暖暖的、充满正能量的鸡汤。
时代在变,观念和条件都在变。但CBC还是有点想撇清华人的团体;移民二代仗着自己标准的双语优势在华人圈和本地人圈中游刃有余;大部分的留学生无论条件如何,都在各凭本事为了越来越难的身份努力挣扎着。
无论是什么身份来到加拿大,如何留下来亦或者捞一笔回国,我们都该时刻明确,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本文内容为约克论坛原创稿件,未经约克论坛官方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抄袭、转载本文内容。作品版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Canadian Copyright Act等法律法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