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由排名前20的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国务院参事夏斌任主席,交行连平任理事长。论坛立足于全球视角,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向投资者传递市场最新研究信息,以求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研究的高端咨询智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A股“巨震”!半天成交创新高! ·  5 天前  
第一财经  ·  节后就施行!上交所宣布增加“5分钟”! ·  6 天前  
第一财经  ·  今天起,乘飞机更便宜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首席推荐】我们的理想是让宏观江湖重现工匠精神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16 20:18

正文

《首席经济学家》杂志创刊了,现在订阅更享优惠,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长按下文二维码


来源:郭磊宏观茶座

一个成熟的卖方宏观团队应该如何分工?

曾有一位前辈指点我说,卖方宏观应该至少是一个“非常6+1”的组合,即除首席外,一人负责常规点评撰写,一人负责事件性及主题性报告撰写,一人负责深度专题研究及实习生组织,一人负责委托课题及会议组织,另外两人负责常规路演。我问那首席写什么?答曰首席会忙到不会有空写东西,首席负责拍脑袋、做判断,以及social。

后来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的确是卖方“工业化”流程之下的成熟模式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分工与专业化上的合理性。在魔鬼式的卖方节奏下,首席不仅忙到没有时间做数据,没有时间写报告,甚至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没有时间玩段子。卖方难道不应该是摆弄天机神算和水晶球预测未来的么?是么?不是么?我曾戏谑地改了一段《精武英雄》的台词“年轻人你错了,要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穿越。卖方的目标,是要将人的体能推到极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了解宇宙苍生啊”。

然而,我依旧对“工业化”式的研究有一种深深的排斥。

作为一个毕业后做了十年金融市场视角下的宏观研究的人,我自己的最大感受是宏观研究对传统“手工化作业”的路径依赖: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去跟踪和处理数据,对于经济的边际变化就没有切肤感,判断就毫无把握;而如果长期不跟踪和处理数据,对数据趋势也会逐渐变得不敏锐。宏观的大势研判无非是框架、假设、检验、修正这样一个连续过程。失去了对数据的敏感性,大势研判就会变成了粗神经的、渲染式的多空之赌;宏观路演也就变成了一场场脱口秀。

更重要的是,宏观传递的是系统思维,是整体性判断,宏观尤其不应该是“口号+背景材料”。至少当一个机构投资者打开一篇宏观报告的时候,他不应该是透过层层屏幕和实习生对话。

打破“包工头”模式是我在组建团队之初的核心思考之一。

我设想中的宏观团队,是一个基于实体、货币、海外、大宗、政策分析、宏观量化这样架构的纯内容分工合作的组合,团队中每个人,首先必须是独立的研究者。

我关注“小刘涛”张静静同学的时候,她已经在金融圈多年,在海外宏观研究领域小有成绩。我曾逐字逐句仔细分析过她的多篇报告。最初的印象是视野开阔,又兼有宏观和大宗背景,比较适合我们团队对于跟踪海外宏观和大宗商品这个岗位的设想。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对研究的内在热情。和她同在多个群里,经常看到她转发新作。一个已经在买方岗位工作的人,依旧很及时、很规律地把自己的每篇研究郑重地发布在公众号,文字和图表都极认真,我相信唯有真心热爱研究者才能做到,而我们团队需要的,就是热爱研究的人。

另一位是“颜值担当”周君芝同学。经济学博士,学霸出身。人有时候很呆萌,组内曾开玩笑地称为Diamond Zhou。君芝做宏观和固收研究多年,极为专注,专题报告动辄数十页,细致到每个脚注都有学术论文一样的引用规范。我对她的认识是她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模糊概念的人,研究一个问题就会抽丝拨茧做到极致。清晰了就会极清晰,不然就会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搞懂”。从“金融去杠杆系列”到“资产负债表系列”,君芝梳理清晰的内容已经足够为全市场做一场培训盛宴了,她的专题系列也已经广为流传。她对待客户亦是如此,有一次一位客户问一个小的技术问题,说是请教了数家卖方没有结论,君芝呆萌到整整三页的回复让她非常感动,专门留言给我说:你们组周同学什么时候来路演找我,我一定每次都会帮她安排一屋子的人!

另一位主力是“骁将”贺骁束同学。最早约他见面的时候,他曾很乖巧地表态说他以后也可以听摇滚,从这点看他在见我之前认真研究过我,呵呵。但其实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本科数学、硕士金融工程的专业背景,及两年时间在策略和行业比较岗位的经历。对于一个宏观分析师来说,这样的训练会让他同时具备很好的中观层面的研究习惯和判断直觉,会兼有宏观数据意识和微观的行业逻辑。骁束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在研究上扎实而聪明,会时常有一些充满灵性和技巧的方法出来。

还包括新加入我们的研究助理吴棋滢同学,组内外号“花朵”,她看上去并不是太自信,但我在很大程度上感动于她面对每个任务时的认真、踏实和钻研精神。

我们最初的目标就是组合成一个象牙塔。

我最初就是面对着他们每个人的个人简介在纸上设想团队架构。当时甚至都没有去考虑他们是否足够外向、是否足够开朗、是否能够粘客户、是否成熟和乐群、是否有销售意识、是否有娱乐精神等等。这行业已经足够拥挤,不缺那些东西。我深信足够真诚的研究能最终打破陈腐旧套。我们的组合首先是基于大家都是喜欢研究的人,愿意一切做一些对投资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研究,我们就是要组合一个“象牙塔”。

在这个象牙塔中,我们有一个共识是无论再忙,每个人的报告一定要自己从头到脚完成。背景再优秀、基础再扎实的名校硕博实习生,也只能帮忙到整理数据为止。因为实习生面对数据不会敢拍板和定论,只能去套既定结论。有灵魂的、有指引性、有参考价值的报告,一定是从假设到验证都完整的独立作品。

这个象牙塔应该是成功的。2017年广发宏观取得了让市场瞩目的成绩。

16Q3末,全市场最坚决地连续7篇报告提示利率上行风险

16Q4末,全市场首提“名义GDP回升”及“出口航运复苏元年”

17Q1初,全市场首提“朱格拉周期启动”; 

17Q1中,全市场首提“三四线消费升级”及核心CPI跟踪消费溢价;

17Q2初,推出“金融去杠杆”深度解析系列;

17Q3初,全市场首提“原材料补库存”框架,并在后半段作风险警示

我相信我们今年判断的准确度遥遥领先。

除此之外,所谓“宏观框架看广发”,张静静的“海外宏观及大宗商品专题系列”;周君芝的“金融去杠杆系列”、“央行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实体去杠杆系列”;贺骁束的“宏观数据表盘”、“实体研究方法论系列”,都已经在市场中颇有名声。他们都已经是宏观江湖一线的研究者。从报告阅读量来看,抛除网红化和散户流量影响,广发宏观已是全市场最受关注的团队之一。不断有人告诉我说,我们的报告是目前卖方宏观中最精致最用心的报告,每篇都值得深读。

我为广发宏观团队,为我们每个小伙伴的成绩深感骄傲。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我们会继续践行自己的理念,做独立、清新、真诚一些的宏观研究。

我们的理想,是让宏观分析江湖重现工匠精神。

给好的团队以溢价,这世界才会更好,恳请支持广发宏观新财富前一。


——————

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Andrewlin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