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duTech自留地
新鲜、热辣、接地气的教育技术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跟宇宙结婚”音频节目总目录 ·  2 天前  
跟宇宙结婚  ·  日常絮叨:上饿了么搜【跟宇宙结婚】领红包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duTech自留地

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更好的活着?关于24节气的大百科全书

EduTech自留地  · 公众号  ·  · 2025-01-24 08:44

正文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 二十四节气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千年来精准判断季节变化,指导农耕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也被称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

把一根棍子直立插在平地上,观测它的影子。人们发现正午时的影子总是投向正北方向。

每年 天气 最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夏至。每年 天气 最冷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长,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冬至。

从现代天文学角度看, 节气就是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每变化15度时所对应的时间节点。而这看似微小的15度,却影响着地球春、夏、秋、冬的变化。
就这样, 古人用一根小木棍观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并划分出了 “二十四节气”

其实早在 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通过日影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到了 汉代, 《太初历》 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从那之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轴。

在两千多年的沿用中,有相当多的典籍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例如 《礼记·月令》《星经》《五经要义》 甚至是 《唐书》《宋史》 这样的史书对节气的记载也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大多都是零散的记载, 只专门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典籍却很罕见
直到清代,有一位叫 喻端士 的学士, 将典籍里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录,集合在一起,做成了一套书 —— 《时节气候抄》 ,将有关时节万物的变化以及人们应该如何顺应自然,调整生活的点滴,全部记录下来。然而这本书,却几近失传。



荟萃上百种经典

探究“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联系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两气为一月,三月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一个月内分为两个节气,而一个节气又分成三候。 候,就是物候,是动植物根据时节变化而变化的节点。
尽管现代人已经离那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时代很远了。但是在自然界,植物和动物还会按照顺应自然的方式,在春日开花,在冬日休眠。
和大部分古人一样, 喻端士是一个很注重阴阳调和的人,所以《时节气候抄》中的很多内容,通过阴阳的理论指导人们,在四季中做相应的事情,让人能够更顺应自然的生活。

全书一书共分为四册。
第一册 详细介绍了有关于节气的知识点 ,如月令源流、节序初置、月卦阴阳、寒暑相推、岁三难、占云物、二十四番风花信以及四时占验。
第二、三、四册详细介绍每月的节气特征、物候特征以及人应该在这个月如何顺应气候生活。
先把一个月的特点以及月中该做的事罗列出来,再加以典籍内容考证。接着又根据每个节气的三个物候,解释动物的变迁,以展示大自然的变化。
例如 ,“夏四月”分为“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时节气候抄》先是统将“夏四月”引用古籍介绍。
《汉书·律历志》:“ 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
在“夏四月”,阳气育养万物,春酒已经酿成,要开始准备做夏衣,这个月要注意不行践踏毁坏之事,对犯过错的人有所宽恕。四月初八要请佛来供奉,四月十九蜀地的人还会过浣花节。在这个月皇帝还要举行祭祀,为百谷祈求甘霖。

接着介绍“夏四月”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四月,节气谷雨后十五日,斗柄指巽,为立夏。
在“立夏”,古人会斋戒,还要到南郊去迎夏,去祭祀炎帝和祝融。
立夏有三候,立夏一候蝼蝈鸣,立夏二候蚯蚓出,立夏三候王瓜生。
在每一物候的下面,会专门引用典籍,注释名词。 如“蝼蝈”,《玉篇》:“蛙别名”。
再介绍“小满”:
四月中气,立夏后十五日,斗柄指巳,为小满。物长至此皆盈满也。
小满有三候, 小满 一候 苦菜秀,小满 二候 靡草死,小满 三候 麦秋至
《时节气候抄》把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沿用“月份+节气+物候”的体例整理典籍中的片段,来介绍节气,介绍世间万物与节气的关系,包括人的生活。
对于古人来说,日升月落、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但是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很少有人对天地自然的变化有系统的认知,所以也就谈不上顺应天和、顺应自然的生活。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时节气候抄》这样系统地论述天地自然的书,更显得尤为有价值。
在“二十四节气”中使用过程中,又衍生出了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和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所以要想了解中医或者八卦,首先就要精通“二十四节气”之中的阴阳关系。
了解“二十四节气”也能理解很多古代文化的深层细节。 古人的行为都十分讲究遵循天时,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秋后处斩”。这其实与秋季的肃杀之气有关。在古代,人们认为秋季是收获和结束的季节,也是天地自然的一种“结算”时刻,因此选择在这个时节行刑,寓意着一种结束和新的开始。


沉睡数百年的智慧典籍  重新问世

喻端士在《时节气候抄》的序言中说 :“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考诸物。 ”(善谈天道的人,必能将天道验证于人事万物。)
他本着探求天道、遵循规律的心,在那个没有查阅工具的年代,一卷卷翻阅典籍,挑选再整理有关于时节的片段,耗费数十年,终于整合成《时节气候抄》。而这样一本承载着老祖宗两千多年的智慧的书籍,却几近失传。

谦德文化团队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此他们精心考究了《时节气候抄》的原版,广泛参考了这部古籍所引用的上百种经典文献,为其进行了详尽的译注和解释。
此次出版,更是首次为这部古籍附上了 全面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 使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