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摆脱不了紧急的事情的困扰?
中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太大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战略和指导思想上的原因。
首先,战线太长,涉足的领域过宽是个主要原因
。它分散了企业家或经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发现,往往是新领域的一些次要的项目,由于没有合适的总经理人选,或是没有足够的资源,使得这些新项目长期亏损,拖累了企业的赢利和现金流,故而经常排在企业家或经理人的优先日程上,使得他们总是在救火。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训,企业多元化或战线太长的弊端,主要还不在于分散了财政资源,而是分散了企业家或经理人的时间和精力,使之不能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
其次,过于重视短期的利润和机会,在战略领域决心不大、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投入不足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结果总是摆脱不了低层次的混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建一个三峡大坝要二十年,投资两千亿元,但可解百年水患之虞。否则年年都要抗洪、年年都要劳民伤财,年年都寝食不安。你能说抗洪不重要吗?还有比人命关天的事紧急吗?从而真正重要的事只能让位于紧急的事。企业也是一样。《华为的冬天》发表于2001年初,当时IT的冬天还未成为事实,任总在文章中提出华为要准备过冬的棉袄,许多人不解其义,以为不过是多留点现金。其实华为是要在引进IT支撑的世界级先进管理体系和拓展海外市场上加大投入。今天来看,这两项战略投入成为华为借助冬天从容改变竞争格局的利器。
再有,就是急于求成。
企业成功了,做大了,必然会提出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企业家大都胸怀远大目标,成功的企业在最初都有与其规模不相称的雄心壮志,这是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原因。但有些企业急于提出在某某年进入世界多少强,这下可好,一个重要的事一下变成了紧急的事,而且,企业所有的事都会因此变得紧急起来。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历史地看,一国企业的发展水平很难大大超越该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一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很难大大超越该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中国企业的产品为什么在国外卖不出高价?许多人认为是我们的品牌不行,而我们的品牌为什么不行?怎么使我们的品牌得到广泛的承认?其实,中国企业的品牌很难大大超越我国的制度和文明被其他国家人民接受的程度。
人们消费你的产品,是认同你的文明,人们追求你的品牌,是崇尚你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果企业建立起这样的历史观点,就不会急于求成了。所以,急于做大的企业要换个思路,比如以赶超产业中某个世界先进企业为目标。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这样就会促使企业家和经理人关注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