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是最具权威性的企业管理期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比被绿更可怕的,是前夫哥的强制爱 ·  19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长大其实也很好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管理杂志

设备自动化为何上热下冷?

企业管理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6-25 07:00

正文

△自动化导入是企业应坚持不懈的“一把手”工程,可成立一个专案推进小组,建立项目立项审批流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

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初期,员工可能会找理由说明自动化设备不好用、故障多,不如手工作业效率高。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设备自动化升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企业在导入自动化设备过程中,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管理者积极推动,一线员工却兴致索然。


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常见问题


1. 思想观念问题


企业的生产订单大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这给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带来一定阻力。因为自动化设备更适用于生产大批量的单一产品,而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需要员工多次调机、切换。员工在作业时往往不愿意频繁调机,一方面,因为调机的技术比较复杂、难学,员工学习劲头不足,不愿意改变既有工作习惯;另一方面,员工认为调机浪费时间和精力,调机次数增多会降低劳动效率,所以他们往往不支持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员工担心自动化设备最终会替代自己,导致自己失业。因此,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初期,员工可能会找理由说明自动化设备不好用、故障多,不如手工作业效率高。


2. 通用性问题


有些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时没有厘清自动化项目需要走哪些程序、做哪些准备、需要哪些人参与等,考虑不周到、不长远,只顾解决眼前的生产自动化问题,没有通过筛选客户订单识别其中市场接受度高、经常返单的产品,也没有考虑市场变化风险及公司后续推出的新产品特性,导致设计与引进的自动化设备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差,只适用少量产品的生产。如果因为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等原因导致这类产品订单减少,这些自动化设备利用率就会降低,造成资源浪费。这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再投入资金导入自动化设备的主要原因。


3. 受挫逃避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市场上也不一定有拿来即用的自动化设备,有时候企业相关负责人需要与设备厂家的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引进适用于本企业的自动化设备过程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负责人会受到来自领导和生产、技术等部门的压力,如果轻易放弃,不愿意承担责任,结果可想而知。


例如,一家公司曾经引进一台焊接机器人用于焊接变压器产品。该设备引进时公司配置的产品翻转变位器是四角的,后来公司配置三角型变位器较多,这台焊接机器人便不再适用。此外,当初引进焊接机器人时没有积极与厂家深入沟通,导致员工在焊接中需要不时地翻转和更换产品,员工觉得不如自己绕着产品焊接方便,因此那台价值几十万元的焊接机器人就闲置了。


4. 系统配合问题


有时企业引入的自动化设备并不是生产车间单独使用,还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比如,生产部门排产计划会影响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试想,本来可以合并生产的产品,生产部门如果分拆安排就需要频繁调机,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


例如,一家企业导入一台自动贴标签设备,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用,技术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整理出该设备专用的标签清单。采购部门如果将需要印刷自动贴标机专用的圈式标签和人工使用的切割好的标签混淆,采购回人工使用的标签,那自动贴标签设备就闲置了。


5. 沟通与设备验收问题


企业有时会轻信设备供应商的广告,在没有与供应商沟通清楚的情况下盲目下采购订单;企业没有让使用设备的员工参与自动化项目,导致采购的设备不适用或适用的产品范围有限;企业在接收自动化设备后,没有严格执行设备验收流程,在员工尚未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法和调机方法时便匆忙或敷衍地验收设备,当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求供应商协助解决时,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推诿。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企业员工便不愿再联系设备供应商,久而久之,设备就闲置了。


自动化导入的正确态度


1. 有“懒人”思想


笔者遇到的许多企业都有条件导入生产自动化设备,但真正做得好的屈指可数,原因之一是管理者没有主动思考这件事。这需要管理者具有“懒人”思想,即思考在生产过程中,哪个岗位的工作、哪些产品的加工工序可以由机器来做,或者能让员工更“懒”地坐在或站在工位而不必走来走去地工作。这种“偷懒”思维有助于管理者发现导入自动化设备的切入点。


比如,某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在给板型材封边时,先由一名员工将一块块板子放上封边机头,在机尾的另一名员工接住板子并摞起来,再搬到机头封板子的另一边。其实,只需要增加一个D型自动转送带就可以节省机尾员工的工作量。但该企业没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自建厂以来这台机器一直都由两个人操作。


2. 敢于想象


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不愿从新视角、新方法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思维易固化。如果需要导入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管理人员敢于想象。


例如,一家生产气雾泵的企业购置几十台两色注塑机,可以按照客户要求的颜色注塑产品。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该设备对颜色的控制并不精准,经常出现色偏或色差,车间技术人员对此束手无策。该车间主管是一名90后年轻人,很有创新意识。他仔细研究注塑机的自动给料系统后发现该设备对不同颜色的色母粒的控制方法有缺陷,是通过控制色母粒穿过控制板的孔洞数量来控制色母粒的重量,而不同的塑料粒在通过控制板的孔洞时是随机的,一个孔洞有可能会同时通过两种颜色的塑料粒,因此容易造成色差或色偏。于是,他找到设备厂家,将自己的改进想法告诉他们,重新设计和制造给料系统,经过两个月的攻关,这名年轻主管的设想成功实现,从此,车间再没有生产出存在色差和色偏的不合格产品。而设备厂家也凭此项改良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3. 善于借力


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和不配合,也会因为受设备厂家专业技术能力限制无法实现一些好的想法。这时可以借助企业领导者的力量、组织的力量,甚至企业外部的力量。


例如,上述那家生产气雾泵的企业在导入自动化设备方面不遗余力,领导者不仅支持,而且亲自推动,招聘了一名设备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师,请其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设计自动化设备。该工程师全力以赴,遇到难题就请教自己的老师和设备厂家的工程师,设计图做出来后,反复与委托制造的设备厂家工程师沟通,直到样机调试完成并顺利投产。这家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是基于企业自身产品特点设计的,市场上没有同型号的设备售卖。自动化设备的导入,不仅使该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生产效率也远高于同行业水平。不少地方政府在引导和推动工业4.0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优惠和奖励政策来推动自动化。


4. 敢于失败,勇于担责


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时会出现因为考虑不周或想象和设计过于完美,设备厂家技术水平有限而无法实现的情况,导致样机做出来后试用效果不达预期。如此,项目推进失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时,项目负责人要有直面失败的勇气和心态,不轻易丧失信心,同时还要勇于承担责任。如果项目负责人不具备这种特质,那么导入自动化的工作就容易陷入浅尝辄止和半途而废的境地。


5. 懂得取舍


企业在自动化导入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现状设定目标,切忌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先选好试验点,成功后再在企业内部推广。对于一些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可以导入简易自动化的概念。有时候,半自动化设备会比全自动化设备更有优势,更适合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的加工型企业。并非所有企业导入自动化设备后生产效率一定会提升,这也是员工反对的主要原因。如果自动化设备导入后,能够起到省人、省力的作用就算成功。





识别导入自动化的机会点


对企业而言,识别在什么地方、什么工序、什么岗位导入自动化设备是关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识别作业瓶颈工序


无论是机器加工企业还是人力加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工瓶颈,找到其形成的原因后就可以考虑导入自动化设备。有些企业由于建厂时间较长,设备比较陈旧与落后,随着技术快速发展,设备需要更新迭代,企业可以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替代手动的、效率低下的老设备。


例如,一家公司的磨齿工序使用的设备需要员工手动换料,因此,一名员工只能看三四台设备,而且需要不停地在设备之间巡走,以便及时换料,相当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公司技术部门考虑引进第二代磨齿机设备,因为第二代设备可一次性上料50根,50根磨完后再换料。经计算,二代机比一代机每台每天可以多加工40分钟,公司即使不更换全部机器,只更新两三台,生产效率也可提升12.5%,且员工不用频繁行走换料,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 用人较多的工序和岗位


企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应考虑降低人力成本。自动化可以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烦琐或危险的工作,减轻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从而降低企业成本。管理者首先要清楚哪道工序或哪个岗位的员工比较多,再考虑这些工序或岗位的工作能否用设备辅助或替代。通常,企业会把导入自动化设备的重点放在包装工序,特别是产品种类繁多、规格尺寸不一的企业,包装工序用人较多。


例如,一家企业共有员工三百多名,仅包装工序员工就有四十多名,占比超13%。企业如果能够用装箱机器人替代员工装箱打包,用自动包装机替代员工做套袋、装袋等包装作业,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包装效率。


3. 外观检查类岗位


客户一般会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出厂之前做外观检查,常见的产品外观检查内容主要有颜色、污点、裂纹、印刷不良、完整性(无破损)、光洁或清洁度等。这些工作内容可以由自动化设备来完成,特别是对一些批量大、规格小,对外观检查要求比较严格的产品,仅靠人力目视检查可靠性不高。因为人的视力容易疲劳,而设备则不会。目前市场上能实现产品360度外观检验的自动化设备比较多且成熟,企业可选取适配性高的设备完成外观检查工作。


4. 有重复搬运或拿取产品的岗位


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很多岗位上的员工在加工产品时会有一个重复拿取或搬运的动作,如给设备上料。为减轻员工工作量,可以用自动上料机替代人工上料;如果是有重复搬运的岗位,可以通过建设自动传送带或无动力滚筒传输线等方式减轻这种重复性工作量。特别是具有上下关联顺序的加工工序,企业应尽量将设备放置在一起,或者通过传送带将它们连接起来,让产品自动流到下道加工工序。如此可节省人力成本,不足之处是需要占用较大场地。


5. 易出差错的岗位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员工长时间持续工作很容易疲劳,导致出错率增高,给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不确定性。一般这些岗位可以用机器人辅助或替代,因为机器人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稳定性远高于人类。


6. 有一定危险性的岗位


有些行业的某种岗位工作内容具有一定危险性,容易发生工伤事故,这些岗位逐渐会被机器人替代。如注塑行业,以前从注塑模具中取出注塑件主要由人工完成,容易出现员工夹伤和烫伤的现象。为了避免工伤事故发生,需要人为控制合模速度。如此一来,注塑机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现在很多企业在注塑机上或注塑机旁安装自动机械臂,由自动机械臂替代员工取注塑件,不仅工作效率提升,也保障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


1. 成立专案推动小组


对企业而言,导入自动化是一项应坚持不懈的“一把手”工程,可成立一个专案推进小组,建立项目立项审批流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才能取得成效。


2. 建立奖励基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企业可建立奖励基金,奖励在自动化导入和工艺改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即便这项工作是某个部门或个人的本职工作,只要他们在推进自动化方面做出成效,给企业创造价值,就应毫不吝啬地给予奖励。


3. 舍得让利


为什么企业在导入自动化设备时常常得不到员工的支持?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员工的利益。员工担心企业更新自动化设备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加工单价下降,继而影响自身收入。因此,在导入自动化设备时,企业可以先让利给员工,不要急于下调产品单价和员工工资,慢慢打消他们的顾虑。


4. 不断挖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