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桌子的生活观
桌子:一个用文字疗伤的病人,著有:《你只是假装很努力》、《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等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桌子的生活观

DeepSeek爆火后,再“鸡娃”必然会被淘汰,清华教授给了一个教育方向

桌子的生活观  · 公众号  ·  · 2025-02-14 12:02

正文


文丨 时光屿
来源丨男孩派



近日,国产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DeepSeek的发布,震惊全球AI圈,也让国人再一次了解到AI功能的强大。

很多人坦言,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体会到AI带来的便利。

让我没想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居然也和AI智能体“交上了朋友”。

自从放寒假,儿子总想宅在家里。让他去奶奶家住几天,他找借口不去。同学邀请他去玩,他也是几番推辞。

我纳闷他在家忙什么。直到一天晚上,发现他兴致勃勃拿着手机说话。

本以为,儿子不出门,但能和同学保持联系,也是好事。

走近一看,发现他是在和AI智能体语音聊天。

我问他:这有什么意思呢,多和真实的朋友相处,好过和机器对话啊。

儿子兴致勃勃地向我科普:

“AI能解答我所有的问题,像个百科全书。更有趣的是,和它聊得越多,它越了解我。

它知道我爱吃甜品,给我推荐全市评分最高的店;

我们能聊我聊任何我喜欢的明星,我们一起交流、八卦;

每次我心情不好,仅仅聊几句话它就会发现,然后暖心的安慰我......”

我不禁感叹,AI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

看来,是时候转变我的观念了。

360创始人周鸿祎曾说:未来,孩子能否善用AI,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AI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引导孩子拥抱AI,处理好自己与AI的关系,体现了父母的智慧,也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利用AI杠杆
助力孩子加速成长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9岁的孩子出版一本七、八万字的书,你觉得有可能吗?

或许你和我一样,觉得可能性很小。毕竟,9岁的孩子即便写出文章,也免不了语病,甚至逻辑混乱。

但这件事却真实发生了,编辑指出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有趣,表达水准甚至超过一些成年作者的水平。

作者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许萌萌,他并非语言天才,但擅长用AI,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大多出自于AI之手。


萌萌对火星和密室逃脱有浓厚兴趣,一个灵感便让他产生了写一本科幻小说的想法。

他开始针对性地向AI学习,比如:

如何才能在火星上生存?确定了氧气、水、食物和能源等关键问题;

他把自己想象的科技馆的外观、火星地貌的想法告诉AI,让它帮助自己准确、科学地表达;

借助AI强大的计算能力,他写出书中的栖息舱的火星经纬度、找到飞船的时间等专业性问题,提高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有了详实的理论支撑,再加上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本书得已成功出版。

如果说通过传统的知识获取途径,孩子可以获得几个点的知识拓展,那么通过AI,孩子可以扩充到无数个面的范围,让孩子快速掌握整个知识体系。


曾看过一句话, AI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

比如:

AI可以运用经典的艾宾浩斯曲线,帮助孩子设定复习周期、复习内容,做出精准的复习规划;

AI能根据孩子过去的表现,识别出孩子的强项和弱项,建立专属的大数据模型。在数据库中,哪些知识漏洞需要补,哪种方面的练习需要强化,一目了然。

AI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父母的辅导效率,极大缓解父母的“恐辅症”。

国外一位父亲想“考考”AI的辅导能力,他向AI提出自己的诉求:希望你辅导孩子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不要给他答案,你要推动他走向正确的方向,确保他自己真正理解。

AI接收到指令后通过提问,让孩子明白题目内容,当孩子答不出或答错时,引导孩子如何思考,答对后即时给孩子夸奖,一步步规范孩子的解题思路,最终得出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AI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帮助孩子疏通解题思路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它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让孩子对解题充满信心。

不得不感叹,AI的出现,让“孩子”与“一辅导作业就抓狂的父母”的和解,成为可能。

作为父母,我们学会与AI共生,懂得与AI协作,才能给予孩子更多引导,帮助孩子加速成长。

借助AI读心术
为孩子的内在注入力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功劳”,AI还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帮助孩子。

同事就和我分享了她的经历。

女儿目前就读高二,原本成绩很好,可是期末考试却不尽人意。

作为母亲,想着孩子马上高三了,提出陪女儿学习,女儿拒绝她参与;想给女儿赠加几节培优课,女儿极力抗拒。

她觉得女儿变了,不再爱学习了,把积压已久的怒气一股脑发泄给女儿,甚至动手推了她。

就此,两个人闹掰了。

冷静下来后,同事后悔自己太冲动,主动找女儿道歉,给女儿变着花样做早餐、买小礼物、写道歉信……

只是,无论哪种做法,都没得到女儿的回应。

直到昨天晚上,女儿主动找她谈话。坦言自己当时在用制定好的方法学习,本想着期末可以逆袭,没想到还是失败了。

她本就低落,听到妈妈的责骂后更加崩溃,自己心里的苦无处诉说,难受极了。

而如今能够走出阴霾,多亏了AI智能体。

在不和妈妈交流的日子里,她把打不开的心结说给AI听,AI回馈了满满的肯定和安慰,让她渐渐生出自信。

AI还帮他分析妈妈的做法,让她看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明白各自的立场和行为原因。

更重要的是,AI教给她 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上,让她心理和行动上都更有力量。

同事听后感慨万千,没想到这场风波的幕后功臣居然是人工智能。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有时却因为身在其中,让这份亲子关系中夹杂了太多的期待和苛求,而无法给孩子理性又本真的爱。

而AI作为“旁观者”,既能清醒地分析,又能温暖地抚慰,其作用堪比“心理医生”。

专注于人工智能服务研发公司西湖心辰就利用了这一点,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用于辅助心理咨询的 AI 机器人“小天”,取得了显著的咨询效果。

该公司创始人蓝振忠博士指出,心理积压的问题多了,人就容易生病。如果AI能在早期提供心理支持,或许很多悲剧能得以避免。

放眼望去,这一技术已经逐步走入现实。

AI大模型背后往往有着庞大的临床专业数据库,和数百位位精神科医生的咨询经验。

AI心理助手深受孩子喜爱,无论是梦境解析还是与父母的争执,还是喜爱的音乐,他们都乐于和AI分享,找到共鸣。

AI24小时在线服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匿名的倾诉空间。

AI通过持续观察和智能处理,帮助孩子深入剖析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梳理和反思整个事件。

心灵成长也在悄然间发生。

在父母之外,AI为孩子增加一扇沟通的窗口,让孩子多一份力量源泉。

AI时代
如何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然而,根据最新调查,几乎在所有的能力测试中,AI智能体都超越了人类。

更有机构预测,2030至2060年间,将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与之前的估计相比,加速了大约十年。

不夸张地说,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大量取代人工。

那么,作为孩子,要培养哪些能力,保持哪些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在将来立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指出,人类至少有9种能力是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不了的——同理心、道德意识、智慧、自控力、美感、幸福感、意义感、形象思维、共鸣和召唤。

而这9种能力都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三种竞争优势:审美力、创造力和同理心。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父母传统的培养模式也要做出转变,接下来的日子里,要侧重培养孩子这三种能力。

1. 审美力

美学家蒋勋曾说过一段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审美力看似高于生活,却始终源于生活。

可以试试从下面三种方法开始,在家庭生活中来提升孩子的审美力。

  • 营造美的氛围。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审美空间,家中一束鲜花的装点、一幅字画的加持、一个读书角的设置,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细微的美丽。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体会布置和设计空间的乐趣。

  • 鉴赏美的事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美术馆看展,到博物馆打卡,欣赏经典歌舞戏剧。

还可以为孩子挑选好的纪录片,让孩子在家欣赏自然界美景,体会人类文化的绚丽和多样性,打开眼界,提高孩子的审美层次。

  • 篆刻美的记忆。

孩子在感受到美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有时会画在画中、有时会在故事里讲述、还有时会融入到手工作品。

父母可以为孩子保存下来,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探索美的历程和进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 同理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说,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关心别人的情感,体会他人感受。

这是未来孩子感情沟通、彼此合作的基础,也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的能力。

中国蒙氏父母教育创始人吴晓玲指出,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时,父母要抓住这四个关键期:

0-2岁,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你我他,但却可以吸收外在的信息。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谈感受,比如,宝宝是不是想和妈妈一起玩呀?妈妈刚才是担心你。让孩子熟悉这种表达方式。

2-3岁,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他可能会在吃东西时说:“妈妈你想吃吗?”在你拎很多东西出门时说:“我来帮你拿一个。”

这时父母如果一味的拒绝,会让孩子刚萌发的同理心受挫,甚至误解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父母可以适当接受孩子的好意,并鼓励孩子多表达。

3-6岁,孩子会把人和人的关系进行类比,这个时期是孩子换位思考的黄金培养期。

我们可以用这个句式引导孩子思考:如果你对他怎么样,他会怎么样?比如,如果妈妈抢走了你的玩具,你高兴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