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引用这段经文。什么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通通淹没。就是说,净土法门到最后的阶段所显示的境界完全平等,是大海一样的境界,而不是有高有低、有你有我。
如果有辈品,有差别,那都没有到达极处。像长江的水,它没有到大海的时候就有高有低,就会波动;到了大海,它就平静了。
总结一下这三部经的次第关系,是这样的:
首先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有一个浓缩的点,就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讲念佛往生,念佛往生就是一粒种子,是种子里的胚芽,是最有生命力的。所谓遗传基因,这就是佛种的遗传基因——阿弥陀佛要把基因给我们,基因并不多,只有这么一段,这一段就是成佛的基因,佛的种子。
这粒种子要发芽,就先在《无量寿经》里展开为三辈文,露出一点芽,冒出一端。然后来到《观经》,就展开为十六观,非常广泛,定善、散善,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一切众机都包揽无余。
展开为这么广大的范围之后,《观经》到结尾要收回来,放出去收不回来的话,众生就不能得到利益。所以,《观经》到结尾的时候,把定善、散善十六观收缩为一个点,归到哪个点?“持无量寿佛名”。
但是,这个点又过于浓缩,它的内涵还没有深细地发挥出来。然后就来到《阿弥陀经》,把这一点——“持无量寿佛名”的利益、行法规则进一步展开。
所以,这三部经经文的义理是非常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