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击的阿秀
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
51好读  ›  专栏  ›  进击的阿秀

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进击的阿秀  · 公众号  ·  · 2024-10-05 11:30

正文

作者 | 铁木君
来源 | 铁木君(tetemu)
推荐 | 进击的阿秀(zchxuexi)

有读者也许知道,我来自广东潮汕的农村。

与大家印象里不同,并不是每一个潮汕人都很会做生意,家家都很有钱。


我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课外书,更没有零花钱。而很多年少时的玩伴,初中高中就辍学回家,外出打工。


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很多父母相信读书无用论,却执着于人情关系那一套。


有很多人选择了逃离,来到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打拼。


可即便是像我这样,幸运地摸到了大学的门槛,坚持读完学业的年轻人,踏入社会,一路上也是磕磕绊绊,布满荆棘。


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了我们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其中不乏很多在校成绩优异的人,却在踏入社会后,越混越差?


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但却不得不谈。



- 01 -

受限于原生家庭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一场高考,让待在山沟沟里的农村孩子走出来,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


与那些城里的孩子住一个寝室,吃一个食堂,在一样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你我都差不多的感觉。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记得大一军训刚结束,我们全寝室一起去到市中心玩。我们走进了商场里,进了一家耐克专卖店。

当时的我对鞋子一点也不懂,只是觉得每一双鞋,看起来都是那么地炫酷。

我看中了一双红色的跑鞋,拿到手里仔细观察。真的很不错,真的很好看。

出于习惯,我看了眼价格牌:899。

像是被锋利的刺扎了一下,我慌忙把它放回到了陈列架上。接着环顾四周,刻意装出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

那一下,刺痛了我的自尊心。这些鞋子与我无关,热闹的街道也与我无关,我彷佛是置身浮华世界的局外人。

另一个室友看中了一双鞋,让我们帮他看看好不好看——¥1099。

开学那天的闲聊,他告诉我们生活费是1500,我以为他肯定不会买,但是他却把电话打给了他开公司的爸爸。

真好啊,那一刻我也想有这样的爸爸。

回去的路上我不太开心,另一个小伙伴却更加失落:

他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手里捏着单程票慌张失措地呆立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过闸机。



有的人晴天也有车,有的人雨天却没伞。


每个人的一生,起点并不相同,我们是站在父辈们的肩膀上开始的。


有些坎,没有家庭的帮助,我们真的跨不过去。


就拿买房这件事来说吧,这是现今大多数普通人命运的分水岭。


或许很多人觉得买不买房没关系,租房子也一样。


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的意义非同寻常。谁真的想30多岁还跟伴侣孩子,挤在狭小的出租屋内呢?


很多城里的孩子,两边父母咬咬牙帮助下付清了首付,面对不停上涨的工资,还款压力越来越小,生活越来越好。


反观农村来的孩子,门当户对的观念让他们在大城市很难 找到合适的伴侣,买房大多时候只是奢望。


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房价,正一点点地浇灭他们扎根一线的希望,将他们逼向城市的边缘。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将他们推向了残酷的现实。




- 02 -

没有选择,害怕冒险

一次次对现实妥协


一个家庭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拥有自由选择的底气。


这样的孩子是是幸运的,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不停地试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想学画画报个班,想学乐器给你买,留学考研还是工作买房,父母都可以帮你。


而农村的孩子,却不曾被这样的好运眷顾,生活从来不是选择题。


甚至有时候,父母都无法陪你。为了养活一家人,他们远离生活了半辈子的家乡,远离家里的老人的和年幼的你,在某个昏暗的车间,没日没夜的加班。


我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后面一起生活,烧柴做饭,抓鱼抓虾。


没人可以辅导你的功课,一旦考得不好,下学期甚至都会失去上学的机会。


他们能告诉我们的,就是不断重复的那句:


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会有出息。


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读书才是走出这大山最近的路;只有读书,才能跳出这家庭世代贫困的无限循环。


大学班上有一个学霸,我经常跟着他后面去准备专业课的考试。

有一天我去图书馆找一本书,在过道上碰见他,就聊了起来。

我问他:“听说最近开始要准备考研了,老铁是不是已经想好去哪里了?”

他说:“没有啊,我不打算考研。”

“什么,不可能吧,你的绩点那么高,应该很容易拿到的...”

“我打算直接毕业找工作。”这一次,我分明看出他眼神里的失落和不情愿。

后来我才知道,以他的家庭情况,没有办法坚持他读研。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个在复读一个念高三,另一个也快上高中了。

最后他告诉我:


“你也许羡慕我的专业课成绩,好像一切看起来毫不费力;而我却真的羡慕你敢于选择自己人生的勇气。”


我们看到太多城里的孩子毕业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买房定居,娶妻生子,开始幸福平稳的生活;


却忘了村里的孩子,在踏上求学的火车之时,就背负着家庭的无限期待,成年后的每一次选择,都如履薄冰。


也许曾经有一次次的求学机会、创业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


但是没有试错成本,每走一步都是冒险,走错一步都是万丈深渊。


在亲人的温饱和幸福、道德和良知面前,只能担起反哺家庭的重担,牺牲掉自己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


面临生活上的多线作战,一个出身底层、没有家庭作后援的人,精力和成长必然被严重分散和限制;


不断地在个人和家庭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最终无力撑起人生更大的改变。


这很无奈,但也是事实。



- 03 -


无法接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缺乏优质的人脉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贫困只是一时的;


努力学习把学业完成,不就可以好好赚钱了嘛?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去餐厅点餐刷盘子,发传单当家教;


我也曾看到某个同学,因为公布的贫困生补助名单里面没有他,在桌子下面暗暗把拳头攥紧。


即使有太多的不确定,他们依旧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乐观自信。


他们觉得家庭条件差一点不是大问题,吃穿比别人差一点而已,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毕业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眼前困难都是暂时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可是社会却给他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当年在学校管用的“学生思维”,出了校门失去了魔力,工作中频频受挫;


很多在学校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却在父母的帮助下,安排了一个好工作。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校园里被短暂掩盖,却在踏入社会后被无限放大。


读书生涯累积起的自信心,也在毕业后脆如纸片。



有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西方发达国家的父母将孩子抚养成人,便不管不问,觉得这是科学的方法。


事实上,上述那些人往往生活在社会底层,学费都负担不起,更别提职业规划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