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节目上线的时候,我拼命克制自己的情感不站边,以一个尽量客观理智的角度写了这篇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不想煽情,害怕我们哭不过来。
但实际上,我是打死都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
关于这期节目,我一共哭了4回:
第1次在看节目时,哭了满桌的纸巾,妆花得像个熊猫导致主编程一哥问我眼睛怎么了。
第2次在选题会上谈到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哭的泣不成声,满脸写着困惑的可乐对我说道:“你一定很爱你的爸爸。”
第3次在我下班回家,父母正好给我打电话,他们看着我红肿的眼睛问我为什么哭,我拙劣的演技被他们识破,于是又啜泣地跟他们讲了一遍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4次哭,是写这篇文章的现在。
如果一切按计划发生,现在的我应该是在澳洲做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按老板许诺的一样,帮我办理好移民,最后在澳洲安家落户。
直到今年一月初,我妈的一通电话,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就像一辆汽车刹闸失灵,我只有一条路能走。
那时正赶上新年打折日,我在商场血拼,耳边熙熙攘攘,她跟我说:
你爸生病住院有一段时间了,之前赶上你毕业正忙,他不让我跟你说。
我脑子嗡地一声,空白了几秒,急忙问道
我爸怎么了?严重吗?为什么现在才跟我说?!我都毕业半个月了!!
没错,毕业之后我正在撒丫子地满澳洲玩,美其名曰“毕业旅行”,根本都没怎么和家里打电话。
也许是语气里带着些气急败坏的哭腔,我妈沉默了几秒说:
我把诊断书给你发过去,你自己看看吧。你爸说你上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真正解放了,就让你好好玩吧,这还是我瞒着他告诉你的。
我挂了电话,马上去看我妈发过来的病历单,上面足足列了6种病,从糖尿病肾病到脑梗死,其中两种病的名字还有我不认识的生词。
手哆哆嗦嗦地去百度,冗长的解释看了没几行,我就开始蹲在墙角,嚎啕大哭。
哭累了,我拿出手机定了最近回国的单程机票,然后以最快速度辞掉了已经到手的offer,匆忙安排好一切,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15个小时的长途飞机,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放映着跟我爸有关的一幕幕。
我奶5个儿子里,我爸是最小的,也是最倔最叛逆的那一个。
他曾不顾全家人反对甚至差点和我奶断绝关系,辞掉公务员的金饭碗跑去下海闯荡。从服务生到理发店小弟再到搬运工,他什么活都干过,但就是不愿去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每每听姑姑讲起这些事情,我都十分骄傲地把老爸当作英雄。
即使他从来不跟我讲起这些事,甚至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和生活,也从没给我开过一次家长会,更记不得我上几年级。
过分的时候,我一年见他的次数都少的可怜,我和他的交流,都是通过我妈进行的。
但是,无论吃穿住行,他都是把最好的给我安排好,不曾让我受过一点苦和一丝委屈。
如果他得知我遇到什么困难,总是以一种冷冰冰又充满了温暖的语调说道:
我觉得你自己能独立处理好这些事情,但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有迈不过去的坎,记得还有我给你撑腰。
这样一个对生活不肯低头的、总站在身后要“为我撑腰“的老爸,怎么就突然倒下了呢?
我一遍又一遍地这样问自己,直到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看到病床上的他,我就明白了。
白了一半的头发和眼角深深的皱纹,原来眼神里自信坚毅的目光几乎散了个干净,望向我的一瞬间,恍惚几秒后紧接着撑起一个微笑唤我过去。
我鼻子一酸,低着头抹掉泪水向床边蹭去,絮絮叨叨和他在病房聊了好久,加起来好像都要比之前的十几年都多。
可是等我爸睡着之后我从病房出来,满脑子里只有他说过的一句话:
这个家以后可就靠你了啊
貌似开玩笑的语气,闪烁的泪光却在告诉我他是认真的。
20几年里,他从不曾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也从未给过我任何负担和压力。
相反的,他总是让我不需要考虑他,去为自己活。他说他可以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他挣的钱足够让自己住个不错的养老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泪水和脆弱。
曾经那个在我心目中无比强大的父亲也开始变的软弱,虽然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
这次长谈后,我更不后悔我放弃在澳洲的一切选择回国的决定,因为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我不愿让他们一生都为我负重前行,又怎么会让养老院成为他们最后的归宿?
看见七门后台很多人留言说,现在的人对养老院有偏见,如果国内的养老院软硬件设施像国外一样,做出“送父母去养老院”的选择就容易多了。
真的是这样么?
我的一个澳洲朋友Felipe,36岁,是个工程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的父母和他们一家分开住,关于赡养父母这一块,他从未拿过一分钱。
他告诉我说他十几岁就被撵出家门,去自己打工赚钱,过上申请政府贷款上学的日子了。他从小就被教育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在他们退休之前就应该自己为以后的日子打算好。
我又问他:
那如果有一天他们生活无法自理了呢?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他有点惊讶地回到:
他们自己会请护工的啊,去养老院的好多都是父母自己没钱没房只好花子女的钱被送去的。如果父母自己有的选,他们才不会去。
所以即使在西方国家那样高度完善的养老系统下,父母也不愿轻易选择把养老院作为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更何况在人情血缘重于山的中国社会?
父母提出要去养老院,除了不想连累儿女给他们添麻烦,还有没有可能他们好强固执地不想让儿女看见他们的衰老和脆弱呢?
父母渴望自己一直都能是孩子小时候心里那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啊。
所以作为子女,当父母把“我将来去养老院养老”的情话说给我们听时,我们一定要记得:听一听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我爸前不久一出院便把我赶回了北京:
你还有自己的事要做,不要有事没事总往家跑,我找时间去看你。
这句话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里面讲述的是一位退休在家的老人拖着病体辗转各地,只为去探望他那些“不回家的”孩子们。
影片第12分钟,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老父亲在火车上讲述起自己电线工的职业:
一周做100英里长,就是这样不间断的包,不间断的包,包了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培养出了今天的他们。
不紧不慢地闲聊,听起来却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我想别让父母说情话的第一步,就从别让他们主动来找你开始吧。再忙再累,也记得回家看看。
如果能做到让父母了解你的近况、对你放心这点,别让父母说情话的第二步就容易多了。
趁父母身体还行、跑得动时,让他们自己到处多玩玩多走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因为人一老自己的圈子就会越缩越小,最后就会变成整天心系着自己的儿女。
我是如此深爱我的父母,但我不忍心让我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我希望他们也能自私一点,去过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面对分别,我们双方都能少些痛苦,更坦然地接受下一轮生命的抉择。
最后如果足够幸运的话,父母变得喜欢说真话而非情话时,那么对于养老这个问题,一切纠结和苦难都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孝”,是孝的一个“心”字,而非形式,更不是别人嘴里的赞扬或指责。只要父母开心顺心,那么我们就尊重他们的选择。
别说去养老院,就是要上天我都会努力造火箭。当然,在他们依然情话绵绵的时候,我的答案始终如一:
打死我都不会送他们去养老院的。
▽【东七门】往期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这个不靠谱的梦想我坚持了七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我爸破产了
戳阅读原文,看肖骁谈“不送父母去养老院”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