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有很多经典老车都使用了跳灯设计,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跳灯设计也不无可能,小宇一定是属于喜欢跳灯(翻灯)设计的一群人。当然,你喜欢的是它的历史了。为什么现在的车型没有了跳灯设计?答案只有一个——美国的一系列的变态法律所导致,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这也可以说,是法律设计了汽车的大灯,而非设计师所主导。而美国是很多欧洲品牌最大的出口市场,大灯的法规必将牵制无数个的欧洲厂商的设计。现在就为你简单概括一下吧。
1939年,美国通用公司发明了封闭式光束大灯。
1940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所有汽车只能使用这一种大灯,也必须是两个7英寸的圆形的大灯。
1957年,
凯迪拉克
、
克莱斯勒
等美国本土车厂的推动下,联邦政府允许四圆灯设计出现,但必须是四个5 3/4英寸(5.75英寸)圆灯,终于有了新的玩法,当然很迫不及地玩起四个大灯了。
下右图为美版Benz SL-Class(W113):
下右图为美版Benz S-Class(W111):
下图为
奥迪
100(左)与美国市场的奥迪5000(右):
从上述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很清楚知道,为什么美规版Benz SL-Class(W113)和Benz S-Class(W111)这类德国本土留下的方灯,到了美国市场后就变成了双圆灯/四圆灯的设计(为攻下美国城池的车厂都毫不例外),这种局限也让欧洲车厂“憋”到1974年。而像年轻一点的BMW、Jaguar欧洲品牌也因为法规因素而有更多倾向圆灯设计。
1968年,美国联邦汽车设备安全法规“持续变态ing”,颁布的新规更为苛刻——除了规定的已有的两种形式大灯被美国法律允许之外,不能有任何遮挡物(也就是玻璃灯罩之类),原本可以很美、可以降低风阻的灯罩被车厂纷纷拆下来(实在是设计潮流的倒退)。这次,整个市场怨气冲天。
新时代的
雪佛兰
爱唯欧
也是受这般伤害而少了两个灯罩的?
1974年,又一条规定出来了——轿车的大灯高度不能低于24英寸的最低高度。那个年代,各大车厂的跑车、性能车型的外形设计已经很犀利,但多数跑车的大灯无法达到美国的新要求,这意味着大灯高度、大灯造型需要被重新设计。当然,贸贸然加入两个大灯先得很怪咖。所以,为了遵循美帝法律法规的游戏规则,车厂的设计师想到一个办法——设计出可以升降的大灯,如果需要用到大灯就抬起,最重要的是,隐藏式大灯设在车头顶部跳起后正好可以增加大灯高度,于是默默地,跳灯设计便流行开了。而说到底,跳灯设计只是一个为了车辆美观和法规限制妥协的产物。
1962年,利于风阻设计的隐藏式大灯(跳灯)出现在莲花Elan S1车型上。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当前大灯关闭时,空力动力学的优异马上呈现,当打开大灯时,弹出的7英寸圆形大灯又符合美国法规,可谓一举二得。
1963年,克尔维特C2独特而夸张的造型设计引起巨大轰动,而它的跳灯开始被更多厂商模仿了。
60年代是肌肉车的全盛时期,克莱斯勒是其中的热衷者,而且它在
道奇
Charger(B-body)这种垂直车头的车上设计了启闭式的头灯,隐藏式的神秘感让它得到众多粉丝尖叫。
法拉利
365 GTB这类十分讲究空气动力学的超级跑车来说,跳灯设计绝对救了他们一命。
国内市场中,拥有者很少,懂的人却很多——它就是AE86,这一辆习惯叫错它名字(第五代
卡罗拉
)也不亦说乎的车型。
漫画《头文字D》中的小柏海、电影《古惑仔》中的浩南哥,他们的座驾是售价十分亲民
丰田
MR2。MR2的真正含义:“Mid-engine, Rear-wheel drive, 2-seater”,即是采用中置引擎、后轮驱动的2座小型运动跑车,简称MR2,属于日本国土的第一部中置引擎汽车。玩过卡丁车没?MR2属于大型卡丁车类。
Honda NSX的最早版本的代号是NA1,使用横中置的V型90°夹角的六缸NA引擎(黑顶C30A引擎),手动挡版动力输出280匹,日本的四大名跑之一,外号:东瀛法拉利。历经12年后,其后期版改为明灯样式。
法拉利348是首款进入中国的法拉利,也是中国人购买的第一辆法拉利,1992年,李晓华于以13.888万美元,并于2013年在
北京
挂上黑牌“京A00001”(一个惹不起的车牌)。2014年6月,曾有土豪出价2亿RMB想购买这辆348车型进行收藏,但谁也不差钱,李晓华一口回绝了。
1989年芝加哥车展,
马自达
首次公开MX-5,车型代号“NA6C"。同年上市之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意外地收到来自消费者的青睐和各界的好评。另外,由于太车型实在太可爱,两个跳灯常常被玩家恶搞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