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晚清陈卿美
匠心吐槽一百年!——@陈事美专用吐槽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今日学习 ·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13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韩俊在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调研时强调 ... ·  昨天  
微观三农  ·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畜牧兽医工作 ·  昨天  
骏景农业  ·  注意!玉米开始全面上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晚清陈卿美

晚清的清军为何容易溃败逃跑?|晚清陈卿美

晚清陈卿美  · 公众号  ·  · 2018-09-20 20:36

正文



晚清陈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文|陈卿美

晚清时的中国,战争频发,尤其是对外战争。

作为抵御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清军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安全,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也曾上演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清军大量临阵脱逃、溃败逃跑的事情也屡见不鲜,甚至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仍然溃不成军,这就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珠江大角、沙角炮台。面对强悍的沙角炮台,连英军都认为坚不可摧。谁知,英军根本没费多大劲就登陆了。登陆后,清军见到英军大惊失色,大量奔逃,众多兵营几乎很快成了空营。有座兵营被英军包围,清军无法逃跑,一百多名士兵竟然全部向英军下跪,乞求饶命。

英军攻下虎门后,继续北犯。2月27日,在广州黄埔乌涌口与清军发生激烈交战。据1886年《增建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记载,形容清军是“全军奋勇抵抗,击退英夷者三。不料海潮骤至,苦无舟楫接应,以致慷慨捐躯。军士舍命效忠,无一逃者。”这是清方的官方的记录,说全军士兵都是英勇奋战,“无一逃者”。官方记录,经常过于粉饰夸张,并不足信。

在英国人所著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却有不同的记载,英军观察到,在经过炮击后,清军常常大面积溃逃。在仓皇逃跑的过程中,或是人数过多拥挤,或是慌不择路,大量清军士兵相互推搡,甚至还发生了踩踏致死的荒唐事。

同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宁波镇海之战中,也发生了因溃逃踩踏事件。据当时的英军将领回忆,英军在镇海登陆后,清军被突然袭来的英军士兵吓傻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回过神儿后,清军士兵开始四散奔逃,在蜂拥逃跑的过程中,有些士兵没有死在洋人枪下,却被自己的同胞踩死。逃跑过程中,英军用密集的步枪子弹疯狂射击清军,光被打死的清军士兵就有一千余人。由此可见,这次大溃逃的人数规模至少在2000人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仍然如此。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北上天津大沽口,直逼京城。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真正参与抵抗敌人的只有守卫炮台的3000名清军,另有约7000名清军士兵分散在附近各处驻扎。清军的战术意图是各处士兵可以做相互呼应支援。没想到,这些支援的士兵听到洋人的炮声就吓破了胆,完全不顾炮台守军的抵抗,纷纷弃守逃跑。抗击英法联军的钦差大臣桂良曾向清廷上奏:“兵勇见贼,多易奔溃。”

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从塘沽一路向北京侵犯。强烈主战的钦差大臣李秉衡带兵在京津之间的杨村进行阻截,谁知,战斗还没打起来,清军士兵就各顾逃命了。李秉衡十分沮丧,上奏朝廷:“我连日目击情形,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辄溃,实未一战。”一战都没打就跑了,这就是真正的闻风丧胆。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俘虏

清军面对西方列强如此,面对日军也是如此。甲午战争中,竟然出现了清军统帅带领士兵连夜奔逃500里的荒唐事件。1894年9月15日,日军进攻平壤城。当晚适逢大雨不止,清军守将叶志超在城内挂满象征投降的白旗,又致信日军表示愿意投降。叶志超带领清军士兵数千人连夜奔逃,没想到还是遭到了日军的伏击,当场被打死的清军士兵就有两千余人。叶志超带着残余部队连夜一路狂奔,直接逃到了中朝边境。

清军的大面积溃逃,实在是丢人现眼,彻底暴露了天朝上国威武之师丑陋的一面。为何会如此不堪呢?通常认为是因为军队腐败、军纪废弛引起的,其实还有其它不为人重视的原因。

首先是对洋人的畏惧。由于长期封闭的原因,中国几乎就没有对外交往,对洋人根本不了解。洋人洋面孔,黄头发、蓝眼睛,貌似怪物一样。不了解的结果就会走两个极端,首先是极度自信,然后又是极度不自信。比如最早中国人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用竹竿一击便打,不喝中国的茶叶洋人就会便结而死。当清军士兵近距离看到洋人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难免会手足无措。

再者,对西方列强的工业水平、军事实力都缺乏了解。当英军高大威武的蒸汽军舰第一次出现在珠江口时,清军都受到了极大震撼。双方交手后,清军士兵更是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无法想到,英军的炮弹为何那么大。不仅炮弹威力比清军大,发射精度、速度也比清军的大炮强很多。不是说好的人家是野蛮民族吗,是远远落后中国的吗?与英军打过仗后,相信清军士兵的三观会彻底崩塌。

还有一种原因也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民族的原因。事实上,顽强抵抗的不是没有,但大都是满洲八旗士兵,而溃败逃跑的大都是汉人士兵。是八旗士兵天生英勇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民族的荣誉而战,一方面清廷政权是属于满人建立的,另一方面,这些八旗兵的政治地位又比普通人高,平时飞扬跋扈,根本不把汉人士兵放在眼里。关键之时,他们无法奢望汉人士兵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然汉人士兵也不会愿意。据镇江之战阵亡士兵统计,来自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的汉人士兵只有不到1.6%战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