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3 月 28 日被中国医师协会设立为「中国便秘日」。
据统计,慢性便秘的全球患病率在 12%~19% 之间。导致便秘的因素:年龄、性别、心理压力、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体力活动程度、药物及精神状况(如抑郁、焦虑)等。
女性便秘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在 60 岁以上的人群中便秘的发病率高达 33%。
便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由于不良的生活作息,不少的年轻人也受到便秘影响。长期便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容易引起肠道疾病,甚至能诱发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 < 3 次。
按病因分类主要分为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引起 3 大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一般认为时间 ≥ 6 个月为慢性便秘。
目前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被看作是慢性便秘的一线治疗策略,微生态治疗也成为治疗便秘的一个有效且热门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症状比较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或达到手术适应证的便秘患者,手术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最后的治疗策略。
便秘经过 4~8 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酌情选用相应药物治疗,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有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促分泌剂和促动力药。
轻、中度便秘患者首选容积性及渗透性泻药;所有人群都应慎用刺激性泻药,且只能短期、间断使用,慢传输型便秘可以加用促动力药。孕妇首选小麦纤维素颗粒。以上措施无效可选用栓剂泻药。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生物电反馈、心理调节等手段。
近年来对肠道疾病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揭示了慢性便秘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为微生态治疗慢性便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抗生素、菌群移植。
应放松心情,避免过于紧张、焦虑。对于伴有明显的抑郁、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患者,应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严重者可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和/或转至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尽量避免选用多靶点作用的抗抑郁、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 Yildirim MA , Cakir M , Bicer M ,et al. Lifestyle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J].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21,2021:4752614. DOI: 10.1155/2021/4752614 .
[2]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等.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2):1108-1114.DOI:10.3760/cma.j.cn114798-20201030-01110.
[3] 苏晓虎, 张萱, 董秀山. 原发性慢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3,38(06):470-476.DOI:10.3760/cma.j.cn113855-20220706-00440.
[4] 张冲,付跃馨,代晓琴,等. 功能性便秘穴位埋线治疗经络穴位文献计量研究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7(2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