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在电子元器件上对中兴的制裁,让很多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半导体产业仍有十分大的差距。
2017年,中国在半导体进口额是2601亿美元,约1.76万亿人民币,而2017年进口总额为12.46万亿,这意味着半导体占我国进口总额的约14%。
而还有一个领域,也是中国的软肋,便是石油。2017年,中国进口石油4.2亿吨(按照欧美的说法,约为29.4亿桶),总额为1623亿美金,折合人民币1万亿,占我国进口总额的8%。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缺油的国家,我们每天消耗约1200万桶石油,而仅能生产400万桶,即我们每天需要进口约800万桶,而其实能源一直就是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展示。
如果说过去大英帝国是建立在煤炭之上,而美“帝国”就是建立在石油之上。这也不难理解,大家去看看中东过去几十年不断的战争,背后的主导者都是美国,而石油资源是美国很大的诉求。
这样的能源话语权转变,也导致了前不久英国议会上,英国首相需要一直辩解:空袭叙利亚才不是受特朗普指使的,这都是其自己的决定。
那么,既然美国在石油上拥有如同其在半导体的话语权一样,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美国对中国企业再发起“制裁”,就如中兴一样,不让其进口石油,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
与半导体不同的是,在石油话语权的争夺上,我们采取了“错位竞争”,便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站在今天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上, 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了142万辆,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77.7万辆,占比超过50%。有意思的是,2017年销量汽车最好的品牌是北汽,虽然其价格与第二名特斯拉差距很大。
而新能源汽车虽然是仅仅开始,目前占所有汽车年销量的1%,而不要忘了,全世界有30%的石油消耗是用于燃油汽车的汽油,一旦新能源汽车开始普及,中国对外石油的依存量也会大大降低。
在新能源的光伏里,2017年全球装机约为100Gw,中国装机量为53Gw,占比超过50%。而我们看到今天,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整个光伏产业链,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多晶硅,到最后的产品,光伏组件,中国企业都已经“垄断”。
而中国的光伏行业其实也曾经遭遇到如今半导体行业的危机。中国光伏行业起步比国外晚了20年,而在2007年,中国仍然需要大量采购上游的多晶硅原料,自给率不到10%,而当时因为整个多晶硅上游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所以2007年的涨价使得很多企业十分被动。
而就在2007年,国内光伏企业开始了“拥硅为王”的时代,很多企业也“疯狂”的投入多晶硅产线,一方面这使得国内企业在多晶硅环节开始不断投入,创新,另一方面,当时很多过于激进的企业都因为后来多晶硅价格的下跌而纷纷破产,如当时的中国首富赛维LDK等。
这样的发展历程也像极了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泡沫,这样的资本泡沫一方面使得投资过热,但另一方面,确确实实也会给产业带来长足的发展。
而如今我们看到,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上游多晶硅自给率已经超过了50%,而在三年内,中国上游多晶硅的自给率将会超过80%。
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中国光伏产业如今取的成绩,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平时看到的大企业的功劳,也是国内光伏产业链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看到,光伏设备的国产化,也是让国内光伏制造业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在金刚线国产之前,一米金刚线约为1元,而目前仅需不到2毛;比如切片机,在国产之前,一台切片机需要700万,而现在仅需200万不到。
我想,随着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再过十年,中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将会大大降低,而同时,中国将掌握新能源的话语权。
那么,让我们回到半导体产业。中国半导体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在我看来,是比能源话语权争夺更加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是,半导体行业很难像能源行业,可以运用“错位竞争”。
有人说,原子弹我们都能造出来,为什么一个半导体却造不出来?其实,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还真不好比较,因为原子弹是一个技术的突破,也许几个科学家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半导体行业的突破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是一个生态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做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就是让大家不再去用微信,而是现在再让大家用一种新的“X信”作为交流工具一样,这会涉及到整个生态链极高的迁移成本。
在半导体行业,我们要不按照既有的规则来运作,或者我们重塑一整个生态(注意,这里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整个生态)。
如果我们按照既有规则来运作,我们将会遇到很多专利,很多授权,而我们很难打破这些专利,或者我们将永远有可能被人控制上游或者底层,这就好像我们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先世界,但我们仍然绕不开安卓系统或者iOS;那如果我们重塑一整个生态,其难度将会极大,因为这会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生态,而这样的机会往往会出现在大的时代浪潮里,比如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从移动互联网到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
其实,我们早已经看到我们半导体的不足,正在奋力追赶:2014年6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发布实施,成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2017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中国有可能在代工环节猛烈追赶。
但我想,如果十年后我们再来看今天中兴发生的禁运事件,这可能会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开始崛起的催化剂。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互联网,金融或者是“币圈”的造富能力太强,以至于很多人才都流向了这些造富的行业,而此时,我们应该感谢美国,在如此恰当的时候,再次给我们以惊醒,让我们“知耻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