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个亲戚家的孩子,是个90年的年轻男孩,前几年考进了一个县城的银行当柜员,他每天都要面对着一群来存钱、取钱的中老年人,还要听他们的抱怨,他感觉自己每天像机器人一样干着重复的工作,他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感觉自己身上年轻人的朝气正被这份工作一点点地抽干。
上了半年班之后,他开始出现失眠的情况,每天都无法入睡,要到两三点钟才能睡着,然后开始吃安眠药,需要借助药物的作用才能睡着,后来安眠药的剂量越来越大,睡眠的状态也越来越糟,有时候夜里能睡四五个小时,有时候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这样睡不好的情况下,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每天的生活变得愈加痛苦。
因为工作有时候还需要加班,再加上失眠,他下班之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拿来补觉,基本上没有什么个人的生活。
他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因为厌恶工作,导致晚上失眠,晚上失眠之后又要早起上班,继续忍受着痛苦的工作,失眠加讨厌工作,白天的生活变得愈加痛苦,晚上失眠越加严重。
厌恶工作与失眠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
如果有地狱,地狱的生活似乎也不过如此。
为了治疗自己的失眠症,他看了很多医生,中医、西医都尝试了,但是效果都不明显。
这样痛苦的状态持续了四五年,他都没有辞职或者考虑换一个工作,为什么呢?
因为这份工作的收入很不错,年薪10万,在小地方可以让他买房买车,过上体面无忧的生活。
去年他贷款买了房子、车子,今年的房子还需要装修,于是他更加不敢辞职。
他说,自己本性喜欢自由,这样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原本想再干这个工作五六年,把房贷还了之后再辞职,但一想到这个银行的退休金蛮高的,如果早早辞职,就没有这么高的退休金了,之前交的那些社保也白交了,所以他决定忍受这份工作到45岁,至少交金满15年以上才辞职,到时就可以过更自由的生活了。
45岁时,不知道他的失眠症到时好没好,有没有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在公众号后台,有一个女读者发来信息,说自己的丈夫因长期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加班,缺少休闲和放松而患上了焦虑症,已经吃药一两年了,除了焦虑症,丈夫还有脂肪肝和心血管方面的身体疾病,每天工作都是硬撑和忍受的状态。
最近丈夫的领导决定给他升职,让他从部门主管升为经理。她和丈夫都有点纠结,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受升职,因为升职意味更大的压力,身心问题也许会更严重。
有时候后台的消息比较多,我没时间及时回复这位读者。过了两天,这位女士又发来消息,说,丈夫已经接受升职了,他们商量过了,为了全家有更好的生活,丈夫决定再拼几年。
不知道再拼几年,他们全家是否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的丈夫是否还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来享受这样的好生活?
前段时间,我有个老乡,和丈夫两个人举两家人之合力在北京二环内买了一个50平的学区房,每个月还着两万多的还贷(他们的收入也就
两万多
),因为压力过大而失眠严重。
她想给我电话聊一聊,但是想着与其跟我聊天减压,不如想办法多挣点钱更实际,于是没有联系我。
其实以上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生活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在他们看来,他们似乎只有这样一种选择,是必须或者不得不选择,这样一种让自己活在长久忍受中的生活。
2
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大家都渴望的东西?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钱与权力。
这两样谁不喜欢,谁不想要呢。
可除此之外,我们还想要身心的健康,还想要快乐的生活。
为了所谓的更好的生活,每天做着不喜欢的事,透支着身心的健康,每天都在忍受着身心的痛苦,这样的做法真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我很怀疑。
我不相信一个每天都在忍受生活的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生活,是由每一天过的日子组成的,你每一天的日子都不健康,不快乐,那这样的生活就不是好生活。
别说你这么做,是为了未来更好。
如果一个人从过去到现在,并且一直持续几十年都在忍受生活,都在被痛苦折磨,会有更好的未来吗?
我也不相信一个持续不好的过去和现在会导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纪录片《三十二》里面有一句台词:“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就算真的有美好的未来,经历过这样长期忍受,被痛苦情绪折磨的生活之后,你还有命来享吗?
3
人生无法只靠忍受过活。
有人会说,我前面讲的故事都是极端的个例,以我多年心理咨询的实战经验,选择这样的“忍受模式”并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这个行业我虽然很喜欢也很有兴趣,但可能赚不到大钱,所以我不能做这个事,为了以后更幸福更美好的人生,我要进入那些热门的赚钱的行业,不管其他的,先努力赚钱,在30岁前买房;
这份体制内的工作我很不喜欢,但是它可以提供我拿城市户口,等干了几年,落了户口之后,我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恐婚,也不喜欢这个人,但是结婚就安定下来了,可以生孩子,有自己的家庭,看起来正常和稳定多了,也比较有安全感,所以我就先结婚吧。
我在这段婚姻里面很痛苦,每天都在忍受,已经完全没有爱,没有交流了,但是一想到离婚,物质生活水平会下降,离婚还代表着人生失败,所以我宁愿痛苦都要呆在这个婚姻里。
……
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选择世俗认定的那个“好”的,“应该”的选择,而不是自己内心“喜欢”的,“想要”的选择,所以他们永远无法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我们现在这样鼓吹成功,而关于“成功”的定义又是如此狭窄和单一,都是基于外在的表现,物质拥有,比如考取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知名公司工作、在大城市里有车有房、有高薪……成为人生赢家。并且,好像只有成功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没有获得这些成功的人则是没有价值的。
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个体心灵的需要和幸福。
被这样单一价值观绑架的人,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拼命追求外在的成功,离心灵很远,
离幸福更远。
无
法挣脱外部的评价体系,回到自身,为自己而活。
4
为什么不开始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很多人会说,我喜欢的换不来钱,我没得选择,我得养家糊口啊,我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啊?
可是,你要的真的只是五斗米吗?
你真的有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吗?还是一开始就选择放弃了?
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赚不来五斗米吗?
行行出状元,任何事情,只要你坚持做下去,且你做的好,回报是自然而然就来的,但它也许需要你冒一些不被世俗认定的风险。
你所谓的“更好的生活”只是世俗意义上大家都认可的成功,如高薪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有城市户口,有LV 手袋,有完整的家庭……却不是让你内心喜欢和愉悦的生活。
如果为了这些,每天你都得忍受着身心的痛苦,这样的人生值得吗?是否对得起自己?是否有意义?
5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每一次进行人生的某项选择的时候会选择“忍受模式”呢?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功利主义的,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他们只根据结果做判断,而忽略了事情本身,过程本身。
以为结果是好的,一切就是好的。殊不知,整个漫长的过程都是糟糕的,难以忍受的,整体而言就是糟糕的。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看各类体育比赛?是因为仅仅想知道谁是冠军,谁是亚军吗?并不是,我们更喜欢的其实是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各种忘我的表现,那种单纯投入的感觉,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拼搏精神,那种享受比赛,享受挑战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胜负的结果。
一场运动员不投入,感觉一直在忍受酷刑折磨的比赛,我想没有人会喜欢。
选择“忍受模式”的人,除了重结果,轻过程,还重物质,重外在,轻精神,轻内在,他们其实不太把自己当成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所以无法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一个机器,不停地压榨和损耗着自己。
如果他们真的是工具、机器也就好了,没血没肉没感情,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可是他们又是活生生的人,做了这样“忍受模式”的选择之后,痛苦就产生了,他们活在了一种自己制造的痛苦中。
为了世俗认定的好结果(更有钱,更体面的生活),而忽视了个人的喜好,牺牲了内心的情感需求,而一味忍受着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为一个人不能只靠物质活着。
一个人也不能身心分裂地活着。
用内心痛苦换取物质回报,让肉体舒适,这样的做法注定无法长久。
《圣经》中有句箴言:"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如果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拥有无数的目的地,虽然目的地重要,但你在乎目的地,拼命赶路的同时,请记得不要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