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张瑞图、傅山、黄道周等,领雄健豪迈、酣畅淋漓之风,一扫前人甜美柔媚之气,晚明书坛为之震荡。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冲击下,晚明书法以惊世骇俗的面目迥异于传统的审美要求。同时,从这批书家的作品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后世碑学所标榜的种种精神,这既可以看作是对前人的“超越”,也可以看作是对后世的“超前”。此季,在大观古代和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有多件晚明书法,此处撷取几件,以飨众藏家。
Lot 1373
王铎(1592-1652)
行书《米芾跋欧阳询〈度尚帖〉》
立轴 水墨绫本
244×47.5 cm
辛巳(1641年)作
钤印:
王铎之印、宗伯学士
题识:
啬庵老道丈。辛巳。王铎。
鉴藏印:
周肇祥审定金石书画
释文:
弘文馆学士兼太子率更令、银青光禄大夫、渤海县开国男欧阳,字信长,度尚帖。元度冬萧闲外舍赞曰:渤海儿怪字复险绝,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如跳掷。后学莫窥遂趋尫劣。
出版: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第49页,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
晚明书坛的“三珠树”——王铎、黄道周、倪元璐,本次的拍品也涉及到其中的两位。
当然,也有人把他们三人称为“三狂人”。
王铎,被启功先生誉为“五百年来无此君”式的人物,是帖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更有“后王胜前王”的论调,本次拍卖的这件王铎行书轴,可以说“气势撼人”,虽然是临书,但笔底的自信和气概洋溢其中。
王铎行书,最得米芾神韵,长轴大字,力量气魄更不在米元章之下。此轴即录米芾《欧阳询度尚帖跋》,米书而外,复参颜真卿笔意,故生拙沉酣,笔力千钧,在颜、米基础上又开一生面。这种雄畅豪迈气概,与清初开国的时代风气甚合,更与当时审美趣味甚近,故数百年后,其书法仍广受推爱,学习者收藏者不绝,自有其内在原因。因书写时全力以赴,墨沉绢素,故至今精气神跃然扑面,极可贵。
Lot 1372
黄道周(1585-1646)
草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绫本
163.5×52.5 cm
题识:
读倪鸿年丈疏山有作以政。年弟黄道周。
钤印:
五伐三洗元复来、一凤五化、黄道周印(2、3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黄道周》28、27印,1153页)
鉴藏印:
左佩所藏、砚芗宝秘
释文:
犀光燃水雁,明火照斋坛。不以阴阳隔,而为日月宽。春深鸠眼抚,潮长蝐毛寒。一代镂银管,千秋属史官。
出版:
《正统与野道:王铎与他的时代》,第252-25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在明末,黄道周以直言进谏、忠贞不渝为世人称颂。特别是为了挽救国家的灭亡,他自筹兵粮,积极抗清。虽然最后没能力挽狂澜,但他以一代书家的大儒风范,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为后人所敬仰。崇祯十一年(1638),时年54岁的黄道周,被贬官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此时作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倪元璐曾写信给他,表达了对黄的由衷尊敬。据两人年谱所载,黄道周在前往戍地的途中,顺道在浙江见到了倪元璐,并盘桓旬余日,而后去江西。这首五言诗,就是在读完倪元璐的诗文后,于江西的疏山有感而作。诗人表达了自己不信鬼邪,心胸有如日月一样宽阔。他自信史官的忠实,历史的公正,这种刚正倔强的性格集中反映在他的行草书中。本幅作品依然采用了典型的黄道周式章法布局:字密行疏,横无行、纵成列。行与行之间拉开距离,使得上下字体紧密相连,气势贯通,疏密的反差对比极为明显。但单个字体结构又具有扁横向的特征,而且笔势上扬,如“而”字,字势由右上向左下倾斜,形成险峻的体势。同时,黄道周采用了许多直转的方式,这样可以在险峻的字体中,富有坚固的支撑。为了增加更多的稳定性因素,他又从汉魏质朴、古拙的隶书中吸取养分,如“属”、“春”等字的撇画,就带有浓厚的隶书、章草式的波磔。他的书法远比倪元璐和王铎的笔速快,加上方笔、折笔的运用,充分显示了他的直快性格。黄道周对倪元璐的书法十分欣赏,倪的凝重笔法,在黄道周的笔下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为”、“周”字震颤的线条,这种“遒”的意味,仿佛就是倪字韵律的嫁接。
Lot 1376
傅山(1607-1684)
草书临《适得帖》
立轴 水墨绢本
206×44.5 cm
题识:
山临。
钤印:
傅山之印
释文:
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冷,甚愦愦。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蹔面。
签条:
傅征君草书轴,倪阁藏。
有学者认为“明末清初是碑学观念的萌芽阶段”,在明末一批书家那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后世碑学所标榜的种种精神,同时,在他们的笔下,那种笔墨的张力,也和后世的一些追求十分合拍,这既可以看作是对前人的“超越”,也可以看作是对后世的“超前”。除上述几位巨匠外,傅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傅山大幅行草,气健力壮,声势恢弘,其雄劲气象,直可与王觉斯雁行。此轴如急流出谷,左冲右突,迥荡腾踔,呼啸而下。又如雨骤风狂,满地落花,看似散乱,而揖让疏密皆自然有致。是他兴来神旺,胸无挂碍时所书,故有气势如此。
在《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包括有王铎二轴一卷,皆以行草书出之,孟津平生喜临阁帖,一日临帖,一日自运,腾挪恣肆,气势磅礴,确有神龙飞腾的不测之力;张瑞图二卷,各书陶诗、王诗,纵横排奡,峻峭劲利,奇恣如生龙动蛇,真可谓钟、王之外,另辟蹊径;傅山二件,欹正相间,纵敛开合,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而其凛然的气节与富赡的学养更为世人所敬仰。
Lot 1127
傅山(1607-1684)
草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绫本
200×46 cm
题识:
七十八岁老人傅山,书于河上小亭。
释文: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不学粗人郡,得借口吾道。男儿不动气,正在五车书。
傅山以其富赡的学问和凛然的气节为世敬仰,他擅书,正、行、草、隶、篆诸体皆善,都古拙入于神品。其腾沓纵横的力量气局,是唯一可与王铎齐驱争道者。此轴作狂草,笔底有跳掷跃动之势,而雄浑沉着,墨沈贯透纸素。书时已近八十,尤豪壮如,可见精力之充沛和功力之深厚。
Lot 1128
傅山(1607-1684)
行书五言诗
镜心 水墨绫本
31.5×46 cm
钤印:
傅山之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傅山》17印,1218页)
释文: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城鸦睥睨晓,宫井辘轳声。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
傅山入清不仕,荐举鸿博更以死拒之。不受利禄之诱惑,宁可居乡野,以医药济世渡民,复潜心于学问与艺术,人品学养遂浸淫其笔底与诗卷。此作书五言诗一首,睥睨腾沓,绝无疑滞,一气而成。然迅捷处绝去浮滑,瘦劲处力透纸背。似米似颜,不米不颜,神气自在,的是佳作。
Lot 1124
王铎(1592-1652)
草书临王羲之《吾唯帖》《月末帖》
立轴 水墨绫本
199.5×53 cm
钤印:
王铎之印、觉斯(2印参加《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铎》10印,121页)
题识:
王铎为珵老世兄大词宗。
释文:
吾唯辨辨,便知(无)复日也。(诸怀不可言。)知彼人已还。吾(此)犹有小小往来。(不欲来者)其野近,当往(就)之耳。月末必佳。迟见君。无以为喻。
鉴藏印:
戴培之珍藏、雪翁、梦标
说明:
旧藏者戴植、罗振玉。
展览:
谦慎书道会特别企画•王铎展。
出版:
《王铎》,第26页,谦慎书道会,2013年。
王铎好作长卷大轴,奔腾排奡,愈大愈壮。又好以绫本作书,取其光洁发墨,光彩黑亮,益增神韵。此轴临王羲之,而腾挪恣肆,已与王书之俊美雍容已大异其趣。末行尤一鼓作气,奋笔直下,略无停歇,所谓一笔书者即此,气势极为壮阔。花绫保存极精,墨沈咄咄逼人,观之令人神旺。
Lot 1125
王铎(1592-1652)
草书临《惠柑帖》
立轴 水墨绫本
208.5×49.5 cm
庚寅(1650年)作
钤印:
王铎之印、痴仙道人
题识:
庚寅冬月,王铎临。
释文:
惠百柑,殊珍感感。蒲且留数佳者,芾皇启:适承宠顾之厚感悚异尝,琉璃器得归左右,乃是本心,望简留也。旦夕参晤,不备。
鉴藏印:
刘曼生印、刘曼生收藏、谷牧心赏
陈半丁(1876-1970)题签:王孟津行书真迹,半丁老人题。
说明:
曾经谷牧(1914-2009)“九藤书屋”收藏。
王铎擅行草书,落笔如雨急风狂,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极得张旭、米芾神韵。此轴结体遒密而点画舒展,刚柔兼俱,历代学米者没有一位像他这样得势、得韵、得神的。而米芾行草大字传世极少,王铎则愈大愈强酣夺目,雄迈的气势明清二代唯傅山尚可与之比肩。庚寅为清顺治七年,王铎五十九岁,是其晚作中之精品。
请横屏观看
Lot 1129
王铎(1592-1652)
行书临法书帖
手卷 水墨绫本
字:25×171.5 cm
跋:27×74 cm
庚寅(1650年)作
钤印:
王铎之印、烟潭渔叟
题识:
庚寅六月十八日六旬学古。西洛王铎。
鉴藏印:
冶亭心赏、铁卿鉴定、徐、颂阁心赏物、濠园居士、梅光远收藏书画真迹
田容熙题后纸:
昭和廿七年(1952),壬辰秋十月,桑驾上田容熙。 钤印:田容熙
说明:
此件经铁保、徐郙、梅光远、徐世章递藏。
王铎盛年,一日临帖,一日自运,不断以自我的性情去涵化古人成法,故能在晚明书坛日趋柔媚的书风中独树一帜,以其雄豪不羁沉着痛快的全新面目震动中国书坛,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而数百年余音不绝。此卷临晋唐诸大家,虽称临摹而处处露出自己书风成熟后的一贯风神,就像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一样,只是意临而不再拘于形相。末行以小楷书落款,亦已在钟繇以外,益以自己劲拙的风韵体貌了。化古为我,自我作古,是大家成熟后的共同特点。曾经铁保、徐颂阁、徐世章等递藏,知者勿忽。
请横屏观看
Lot 1130
张瑞图(1570-1641)
草书陶渊明诗
手卷 水墨绢本
26.5×443 cm
天启乙丑(1625年)作
钤印:
张长公、张瑞图印
题识:
天启乙丑,书于东湖之果亭。瑞图。
鉴藏印:
韵石心赏、毛紫胤书画印、超诣、痴汉、以商私印、吴景融印
出版:
《张瑞图的书法》(卷子篇一),图8,二玄社,1980年版。
张瑞图,被誉为“晚明四大家”之一,但在这四大家(董其昌、邢侗、米万钟)中,恐怕如果论锐意创新、风格突出,张瑞图当属首屈一指。这种风格上与传统的“背离”乍看是要刻意否定传统,其实,它所表现出的那种韵律和气骨恰恰是和魏晋遥相呼应,但也表现出了追求“超越”的一面:超越时代的禁锢、超越法书的约束、超越日常的书写。张瑞图的创新意识之强烈,也成为了他的同代人的创作灵感之源。
天启乙丑,张瑞图正闲居家乡,躲开了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他诗酒留连,啸傲林泉,心情恬适。因为家乡求索书画的甚多,他挥毫不停,每至深夜而不能停挥,故存世这一段时间的作品极多。由于正值中年,书风纯熟,又不受政局干扰,虽酬酢不断却佳作迭现。此卷书陶诗,颇有归去来的放达性情,写得声情并茂,洋洋二百余言,四米多长,一气呵成,绝无滞疑。后半卷,行气都向右倾斜,亦毫不计较。真有点划飞翔,笔底生花之概,个人书风十分突出。晚明书坛因为有了张瑞图及稍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遂一扫柔糜之风,中国书法于是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卷书写甚精,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日本出版于张瑞图书法集中,甚可珍。
请横屏观看
Lot 1131
张瑞图(1570-1641)
草书王维诗卷
手卷 水墨绫本
25.5×267 cm
天启丙寅(1626年)作
钤印:
此子宜置丘壑中、张瑞图印、笔研精良人生一乐
题识:
天启丙寅书于东湖之审易轩中。瑞图。
天启三、四年间,宦官魏忠贤与东林党内阁人员争斗激烈,张瑞图为免卷入政治漩涡,告假回乡。由于魏珰得天启皇帝呵护,又有顾秉谦助其声势,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迭遭黜逐。而张瑞图处身事外,悠游湖山,得以自保。天启五年乙丑十一月,张瑞图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既避开了迫害东林党人的嫌疑,又不得罪魏珰,故次年即应命北上,再次赴京任职。他在天启丙寅六年夏日抵京,而他的《草书王维诗卷》自题于丙寅春,虽未记月日,而从 “书于东湖审易轩中”,则可知仍书于其家乡福建晋江。正是行将北上之际。书的都是王维辋川即景诗,借古人啸咏湖山的闲适,来表示他逍遥田庄躲过争斗的智慧,心情应该是舒畅得意的。书法一如既往的尖厉劲削,行气结字都非常紧密,仿佛满腹的经纶被严实的按抑着深藏不露,而用笔却特别迅疾,若秋风劲扫,落叶缤纷,力量和气势咄咄逼人。是他盛年佳作。
转载声明:
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