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晰FICC研究
各位朋友好,我是明明,中信证券债券研究首席。从人民银行到中信证券,不变的是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流动性、利率与汇率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我们团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时判断市场风险和机遇,精确把握市场走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明晰FICC研究

【大类资产观察】右侧信号确认

明晰FICC研究  · 公众号  ·  · 2022-11-16 21: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丨明 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股强债弱的右侧信号已经得到确认。

股强债弱的右侧信号得到确认。 我们在 《紊乱的周期》 (8/22) 1 中指出,下一轮市场主线可能是经济预期的转暖驱动复苏交易,但需要更多信号的验证。在 《共识凝聚期》 (9/13) 2 中指出,这一信号可能在二十大会议结束后出现。在 《旧瓶装新酒》 (9/20) 3 指出,信号可能包括防疫政策的放松和房地产为稳经济让路。 《云开见月明》 (10/17) 4 指出A股处在磨底阶段,大类资产的配置机会正在向权益转移。上周周报 《预期与现实的分歧》 (11/9) 5 指出,市场信心已经恢复,股强债弱是明确的中期市场主线。过去一周的疫情防控“二十条”以及房地产“十六条”准确切中当前市场的最主要担忧,未来的政策方向也进一步明朗。目前看,我们认为股强债弱的右侧信号已经得到确认。

防疫政策的调整方向是精准防疫,但变化是渐进的,疫情与经济的负相关性减弱是明确的趋势。 “二十条”的重点在于减少涉疫区域和人员的划分,减少隔离时间和核酸检测频次,并加强整治层层加码的问题。据我们测算,本次调整将减少每一轮疫情的风险区域和管控人员接近半数,有效减轻疫情反复对经济的冲击。放眼全球我们观察到两大趋势:第一是新冠病毒的变异方向是传染能力越来越强而致病能力下降,奥密克戎的变异分支从BA.2到目前在北京传播的主流株BF.7,免疫逃逸能力逐渐增加、潜伏期缩短和无症状比例增加;第二是各国疫苗覆盖范围提高和应对疫情的手段更加成熟,目前全球和我国平均每人新冠疫苗接种数量在1.62和2.41次且缓步提高,新冠特效药的研发和上市也在路上,应对疫情的能力正在提高。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这两大趋势给出的方向是防疫政策会向逐渐优化调整的方向发展。未来防疫政策可能仍有调整,但预计过程应是渐进的,且基于科学评估。

“房住不炒”的大方向预计不会出现变化,但托底地产的政策力度正在逐渐增加,预计房地产市场的投融资环境也将更加健康。 共同富裕和人口政策并不支持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从防风险的角度内地也不会走香港和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老路,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具备更多公用事业属性,保障性住房的比例预计将逐渐提高。但短期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民营房企的融资困境使得托底地产的必要性更加明确,过去一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民营房企的融资困境可能得到一定缓解,宽信用的传导路径也得到一定疏通,有助于后续稳增长政策的实施。

股强债弱可能是未来一至两个季度的市场主线,外围市场关注黄金和美债的做多机会。 12月经济工作会议在进一步落实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长期改革方向以外,预计会增加对短期经济的关注,稳增长大概率不会缺位,市场对经济恢复的共识可能会进一步凝聚。四季度数据也将验证本轮防疫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预计未来一至两个季度可能是基本面预期修复带动的股强债弱局面,权益资产的配置方向建议围绕防疫放松、地产产业链、国产替代三个方向展开,债券的交易性机会来源于可能的降准降息政策。外围市场方面,美国10月通胀数据延续回落,本轮高点已经得到确认,后续加息终点进一步抬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后续紧缩结束和经济实质性衰退可能带动避险资产包括美债和黄金的中期做多机会,当前可能已处于拐点附近。

风险因素: 国内外疫情进展存在不确定性;地缘冲突可能超预期加剧。

1 《大类资产每周观察20220822—紊乱的周期》 ,2022/8/22

2 《大类资产每周观察20220913—共识凝聚期》 ,2022/9/13

3 《大类资产每周观察20220920—旧瓶装新酒》 ,2022/9/20

4 《大类资产每周观察20221017—云开见月明》 ,2022/10/17

5 《大类资产投资观察20221109—预期与现实的分歧》 ,2022/11/9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2年11月16日发布《大类资产投资观察20221116—右侧信号确认》,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