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吕考研
原公众号“吕建刚老湿”改为“老吕考研”啦! 老吕坚持每日分享管理类联考、经济类联考干货。考MBA MPA MPAcc 等专业的同学快关注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GB湖南人  ·  【2.12复盘】关于我十点半才发现今天没发文 ... ·  12 小时前  
西藏发布  ·  《实施细则》出台!涉及拉萨这些人!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为期35天!拉萨这里全封闭施工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为期35天!拉萨这里全封闭施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吕考研

逻辑必考: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老吕考研  · 公众号  ·  · 2020-02-05 00:02

正文

戳左上角蓝字“老吕考研”关注我们
并点击 右上角 ●●● 菜单栏 ,选择 “设置星标”
每晚12:00 ,老吕陪你考研

昨个儿老吕刷到一篇文章,感觉写得很不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论证逻辑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供大家思考;另,文末还有相关逻辑知识串讲及练习题,文章较长,建议大家先马后看。
1
新冠肺炎将有“特效药”? 今起临床试验

本文作者 | 倪思洁 肖洁 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2月1日凌晨,美国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本土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案例,其中提到一种名为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药物。

当天,有消息称,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临床试验将于2月3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启动。
2月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申请。
按计划,试验将从2月3日开始,总样本量270例,入组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
这次,对抗2019-nCoV的“救命药”真的来了吗?

能否跳过多个环节直接启动临床III期?
瑞德西韦最早是吉利德公司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的一款药物,已经在国外完成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
不过,吉利德公司表示,目前瑞德西韦尚未在任何国家获得批准上市,其针对2019-nCo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未被证实,属于在研药物,没有针对2019-nCoV的数据。
这次,我国将启动的临床试验是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使用瑞德西韦治疗2019-nCo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双盲实验)
据了解,试验总样本量270例,入组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由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曹彬牵头,预期2月3日开始,4月27日结束。
一般来说,换一种不同病毒,就要重新做临床实验,但这次,我国跳过针对2019-nCoV的I期、II期试验,紧急启动了III期临床试验。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瑞德西韦这个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细胞实验是有效的,临床安全性是可以的,但是临床效果数据现在还没有。
但我国紧急启动临床III期,如果是经过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那在一定范围内做是可以的。

国内某知名药企高管也表示,瑞德西韦针对埃博拉病毒的II期临床已经完成,至少说明毒副作用是可控的。埃博拉病毒的临床试验结果或许可以借用到新冠病毒肺炎中,所以可以申请豁免,直接进入III期临床。
据悉,瑞德西韦可以抑制流行性和人畜共患冠状病毒,对埃博拉病毒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冠状病毒的RNA聚合酶RdRp。
吉利德公司表示, 尽管目前没有抗病毒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对于2019-nCoV的活性,但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瑞德西韦证实了对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病原体均有活性。 后两者也属于冠状病毒,且与2019-nCoV在结构上非常相似。 (类比论证)

真的能成“救命药”吗?
III期临床试验总样本量仅270例,能否确保药物有效?对此,专家认为,需谨慎对待。
李太生表示,现在瑞德西韦的试验属于新药研究,要考虑其存在的风险性。美国的报道是治好一个病人,事实上这是一个个案报道,不能做大的推广。
“我们对抗病毒治疗非常谨慎。即便对于克力芝,我们也是非常谨慎的。克力芝最早是治疗艾滋病的,国际上从2000年开始使用,中国从2008年开始使用,至今也12年了。
但由于目前没有足够的确凿依据证明存在有效的抗2019-nCoV药物,所以对重症病人也是酌情使用克力芝,因为使用它会产生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李太生说。

上述药企高管表示, 用两百多例样本进行试验是有风险的 ,到底需要多少个病例,每种药物和每一种疾病都不一样,但这次相关部门愿意冒险批准,因为这种药物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没有效一试就知道,立竿见影。 (以偏概全)
“新药审批原本是特别冗长的过程,但这次也许会特事特办。目前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个压力和动力,但中国有。”该药企高管说。

2
逻辑核心知识点——求异法

如文章所说,药品是否对人体有效,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证据,作为非医药类专业的我们,也无法作出更多评价,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个名词,你们必须要知道——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 指其他条件都相同,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的实验。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而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通过两组实验的不同结果对比 ,我们来验证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而对照实验的实质,是求因果五法之一的 求异法
即如果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并且在两个场合中 仅有一个情况不同 ,这一情况在第一场合出现而在第二场合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举个例子来让大家来理解一下,像我们90后,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个广告词,叫做: “用了金坷垃,亩产两万八;不用金坷垃, 怎么种庄稼 。”


这个广告词,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求异法,有两块地,一块地有金坷垃,我就丰收,另一块没有金坷垃,我就没法种庄稼,颗粒无收。
这说明, 金坷垃是使我大丰收的原因

看到这里,我相信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结合前面关于求异法的论述,如果我们想使这个广告结论可信,我们必须还要补充一个前提条件,即:
除了金坷垃复合肥外,这两块不同的地,还必须要保持其他条件一致。

假如我这样操作,第一块地除了金坷垃,我还撒了农家肥,而第二块地,不仅没有金坷垃,我还往里面倒了点浓硫酸。那我还能得出来金坷垃使我大丰收吗?
显然不行。 因为浓硫酸和农家肥相当于我们之前提到的不同条件,而这个不同条件,明显会影响实验结果(庄稼产量)。

那是不是只要有其他条件不一致,我就可以确定这个求异法用的不正确呢?
未必 ,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
假如两块地,第一块地 除了金坷垃, 我用的是普通铁锄头耕地,第二块地,没有金坷垃,但我用的是24k钛合金的锄头耕地。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那结论还可信吗?
可以 。因为无论锄头的材质如何,都不会影响庄稼的产量。

所以,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只有在,能确保其他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才能确保用求异法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结果。

而在考试当中,结合求异法,我们常常会考查到两种题型——削弱和支持。
如果出现了此类题型,只要我们记住以上结论即可快速解题:求异法削弱时,我们要找到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不同因素,而加强时,则需要补充前提,确保其他 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一样。
一句话简记一下: 求异法削弱找他因,求异法加强排他因。

3
逻辑其他知识点

看完文章的同学,应该对文章一个词有印象—— 双盲实验。 这也是管理类联考曾经考察过的知识点,我们也来学习一下。
实际上,双盲实验也是对照实验的一种,算是 经典对照实验的进化版 。(上述的金坷垃即是经典对照实验的一个案例)


那经典对照有什么缺点,为什么要搞个进化版,且听我细细道来。
上一部分,我们举的金坷垃的例子,因为实验对象是地,而且实验结果是可直接量化的产量,所以只要控制好变量,结果一般不会有偏差。

但如果我们要测试的是某个药品是否有效,要做人体实验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药物实验的结果,是症状控制好坏与治愈与否,治愈方便量化,而症状表现却相对主观,并且 它很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产生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作为实验组的患者,觉得自己吃过了新药,并且这种被给予新药这种心理影响(宽慰效果)非常积极,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 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本质:另有他因,使得结果产生了偏差)

因此,为了控制这种宽慰效果的影响,研究者首先采用“ 单盲设计 ”,即不让病人们知道,他们所吃的究竟是新药,还是“安慰剂”(无任何作用的物质),因而他们受到的心理影响是一样的。此时再将两组病人的结果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新药的效果了。

然而,不幸的是,单盲还是可能会有偏误产生。因为,实验的主导和观察者,也是人,并且,他们清楚的知道,哪一组是 实验组,服用的是这种新药,哪一组是对照组,服用的是“安慰剂”。
这往往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某种“效果”。 他们对于病人的症状观察结果,也会收到相应的心理暗示,并进而产生“ 观察者偏见 ”。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并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往往会考虑采用 双盲实验 的方法。在这种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安慰剂”。
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安慰剂”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 这种“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 (本质:排除他因,增强结果真实性)

除此以外,文章还有两处,提到了 “类比论证” “以偏概全”
其一是该新药,曾经做过,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同属一类的SARS、MERS的体外及动物试验,因形状、特征相似性极高,同时为节省时间,本次新药跳过了动物实验的流程,这体现了 “两类事物,由某些属性相同,推得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 得类比的思想。

另外,药企领导担心临床病人数量过少有风险,是因为当 样本数较少时,较少的样本可能无法代表整体人的情况 ,由此产生以偏概全的谬误。

4
来几个练习

来,让我们做一道真题来试一下:

【例题】 光线的照射有助于缓解冬季抑郁症。研究人员曾对9名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均因冬季白天变短而患上了冬季抑郁症。研究人员让患者在清早和傍晚各接受3小时伴有花香的强光照射。一周之内,7名患者完全摆脱了抑郁,另外2人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好转。由于光照会诱使身体误以为夏季已经来临,这样便治好了冬季抑郁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研究人员在强光照射时有意使用花香伴随,对于改善患上冬季抑郁症的患者的适应性有不小的作用。

B.9名患者中最先痊愈的3位均为女性,而对男性患者治疗的效果较为迟缓。

C.该实验均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中,无法区分南北半球的实验差异,但也无法预先排除。

D. 强光照射对于皮肤的损害已经得到专门研究的证实,其中夏季比冬季的危害性更大。

E.每天6小时的非工作状态,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的心态,这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一种主要影响。


【答案】:E

【解析】: 观察题干,其中的论证主线是:有些人之前患上了抑郁症,而这些人在经过有花香的光照过以后,抑郁症明显好转,从而证明光照是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与自身做比较的求异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