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死全家”也是一种剧透。
——贾行家
人也是不如新的。新遇到的人当然和眼下的处境更适宜,不需要调试;与故人相处,很可能有所迁就,或故人勉强俯就自己——这是更容易就能察觉到的。念旧能美化过去,自我感觉也完整一些,但喜新才是本能。很难说哪种脑损伤更痛苦:是短暂性失忆还是什么都忘不掉。觉得《权力的游戏》是最好的电视剧,要多正常有多正常。对它的评价,可能要到剧终后的三五年,或不过一两年,观察有多少人还有兴致重看时,才能逐渐固定。
我有个没谱的直觉:影视观众还是对既基于现世又稍有距离的题材印象更持久,最经典的作品大多不基于架空世界。比如说,最受欢迎的电影仍然是《教父》《乱世佳人》和《肖申克的救赎》,然后才是《星球大战》《魔戒》和诺兰版《蝙蝠侠》。《荷马史诗》虽然也是半架空的,但当时的读者觉得那近乎真实,至少不像如今的观众饱受磨炼,把什么都看穿为寓言,在历史和搜索引擎里迅速锁定原型,一一还原为具体讽喻。还比如说,HBO的剧里,公议最好的,还是《黑道家族》。*我这几天重看黑道家族,发现有个只出现一两集的女演员演技很差(差得像我国电视剧女演员),显得特别碍眼。《黑道家族》借台词和细节,处处表达对《教父》的敬意,也说到了第三部的差劲。这位女演员让我猜测:要是《三》在一开场就乱枪打死麦克的女儿,可能就不至于那么差了。
有的剧迷说《黑道家族》简直比《教父》还好,这个比法有点儿不恰当,我也用个不恰当的比法:现代诗歌没法和荷马做比较。回忆和想象是两类活动,活在后面的幸运,是可以见到前面的力量和智慧,有义务更加精熟和深入,但也无法像旧经典一样被赋予种种寄托和丰富。与其比较优劣,倒不如自问尽力了没有。毁掉知识是最大的灾害,使后人活得和古人一样,甚至更野蛮。影视业的三十年,真和文学上的三千年差不多了。
今年我指望的两部电视剧都播完了,是《绝命律师》(这剧一直没个好译名)和《冰血暴》的第三季。《律师》还是好看,既佩服又可爱。《冰血暴》的这一季恐怕是我没看懂吧,感觉上大不如前。估计导演拿到剧本,甚至拍完,也未必自感不如去年,炮制败作的过程,真是惹人哀怜——唉,还是埋汰别人容易。说句题外话,科恩昆仲总能获得独具文学气息的好故事,甚至用完了还可以把改编权再卖给中国的冤大头**,既是必备的能力,也是超能力。
《权力的游戏》自从脱离了原著,已将枝蔓修剪得干干净净,结构单一,情节简化,可以入微而少冒犯地照看观众。我刚看完的这集,估计该看的都看了,不算剧透了:只见一伙人出关进行了一场战略意义不详的打斗,抓回一个鬼——这究竟有什么意思?要说侦察,先知侦察过了。要说为了拿它举个例子,完全没有道理。难道是为了一路展览到君临,在七国上下形成舆论压力么,可造舆论又用不着真凭实据——以及,损失了一口龙。我听说现在这剧的编剧已多达十五位,不管抓鬼还是打狼,都够用了。十五个编剧,自然会有三十种以上的苦衷,和三级片儿一样,无论多么没道理,按照所属类型,此处就是需要一场人鬼大战。
这一季的台词句句得体,结构剪裁也如龙女的定制服装一样专业,拍得也精致,可若干年后,最值得称道的,也许仅限于复杂的调度和运作以及特效技术了。对艺术而言,“职业精神”不算很高的境界,假如电视剧需要有艺术要求的话。我暗自觉得这并非HBO最体面的时代——我写到这儿已经很后悔了,好像已经看到了HBO的回复:你谁啊?你交钱了么?这是拍给你看的么?你不是应该看《人民的名义》才对么……
还是别现眼了,扯点儿别的吧:
我有点儿好奇,如果生活在维斯特洛大陆上,见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情景,究竟该怎么看待现世,怎样理解精神?会喷火的龙、尸变的异鬼,可以视作物种的多样性,然而,目睹过死人复活,难道不会加深活着算怎么回事儿这类疑问么?这一集,两个复活过来的人,均比上次死前更愁眉苦脸,又说明了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魔术,也都是对现世的扰乱。宗教要打开局面,前期依靠戏法、偶像和故事,深入精神(方家爱用的词是超越)时,则要淡化或去掉这些障眼法。成熟宗教发展到后来,从体系到实际,都不再欢迎奇迹,就像成熟政治的不欢迎宗教。神道设教,断不能随时随地诈尸,否则还要“教”来干什么呢?那块大陆上的宗教甚是混乱,我只看过电视剧,不知道诸神间的关系如何,各自教义的区别是什么,都许以信徒些什么样的死后世界。
我的印象是,里面的主要角色,走进火里烧不死的,学会易容暗杀巫术的,以及被魔法复活的,都对信仰看得都很淡,各自凭着自己的意志和执着在行动,整个魔法世界,竟是被一群现世主义者在推进。反倒长城外迤逦而行的异鬼,略像拥有信仰的群体:他们的状态和行动整齐划一,组织程度很高,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行动如此迟缓,居然走了好几季。僵尸永远是好影视题材,有《行尸走肉》为证,人对变成未知的东西总是极端恐惧。但据常理,也会有崇拜异鬼、渴望变异的人,长城南墙根下,没准儿有想办法冲出去入伙的狂热者。
我重玩了《上古卷轴V天际》,虽然也装了《巫师狂猎》,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玩。《天际》是评价已经固定下来的旧作,下一部还杳无音信呢。它的主线是谈龙,不知道这些理论是否是游戏制作者的创造:人类可以学习龙的语言,喷火、吐冰,是龙使用其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的效果,与龙交战,实际上是和龙交谈。游戏里的死后世界叫松加德,准是参照的北欧神话里的英灵殿(Valhalla)绘制的,连阿克琉斯见到都不会抱怨。不过,死后世界的确有,令游戏主人公从天堂返回后变得价值模糊。说起来,“让那谁去那哪儿抓一个那啥回来”这种剧情,还真是标准的游戏关卡设定。
有相机前,画家和雕塑家的功德无可取代,可敬的特效工程师,让人异想中的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可敬畏的科技,正在优化人工智能,提升的速度有点儿怕人。计算机下赢了柯洁,本来是人人意料中的,还是让人错愕和不安。人马上要面临的进展,和马上要丧失的体验,还不能完全设想。
人当然用不着和计算机比运算,就像用不着和汽车赛跑,可机器参与情感时,会有新的麻烦。据我观察,许多男人都对工具寄有奇怪(至少在我看来)的感情——多宽容的女人才会容忍自己家贴上“车和老婆概不外借”呢——可是等到工具能惟妙惟肖地模拟情感,甚至让人觉得那不是模拟而是它自己生成的,人们准备好应付了么?
甚至不需要会下围棋,达到猫狗的互动即可***。
我会怀念NPC的机械和麻木,等到它们有真正意义的智能时,游戏将是很诡异的东西。我写故事屡败屡战,但恶习不改,现在就在想一个:NPC意识到自己是NPC,不知什么反应,发觉它所处的世界冥冥中有作弊器、后台密码这类神迹,更不知作何感想——如果智能是我们的智能,情绪还比较稳定,说机器的命天注定,至多发发牢骚。我觉得它们该信教,尤其那些大小BOSS,它们造型和动作夸张、战斗力数值高昂,意义却仅仅是在各种难度下被打败,真叫人同情。不把它们哄好,玩家进入游戏,会发现敌人全都是一副琼恩•雪诺的臭脸,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干。
据王小波说,盖茨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设想了加装触点的VR外设,真是了不起,也不知道他是急于促成什么还是急于毁灭什么。王小波的那篇短文是讲小说有不可替代的韵律,不怕盖茨的紧身衣,比如杜拉斯的《情人》。这话我同意,这例子我觉得有更好的。我记得前几季的《权力的游戏》,剧情还真是有韵律,起码是历史的韵律……怎么好像又说回来了,不说了。
*这个经典影视排名是搜的。HBO的电视剧里,我最爱看的是《大西洋帝国》,说不清为什么。有个说法是它是为了给《权力的游戏》让出资源,再加上第四季懈怠了,才被匆匆砍掉,这使我对《权力的游戏》一直携带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