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中国队再获一铜 ·  昨天  
哈尔滨日报  ·  【新闻发布】3人打破2项亚洲纪录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经常“出轨”,能提升你的格局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8-09-14 08:13

正文


我不太会拍照。

尤其是不会取景。

有时候出去旅游,太太经常嘲笑我。

也找了一些书看。

什么《轻松玩转手机摄影》、《告别直男式拍照,一键让小姐姐秒变女神》等等。

学了一些技巧,作用不大。

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没这方面的天赋。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事儿和摄影技巧没什么关系。碍不着技巧的事儿。



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和爱人去颐和园散步。看到一缕斜阳正好照在湖面上。

美不胜收。

赶紧拍张照片儿。

斜阳、湖面、太太……

你看,斜阳、湖面,多美。

太太……哎呀!没照全。


看明白了吗?

根本和技巧没关系,这是政治错误。

正确的构图应该是太太、斜阳、湖面……


表面看这是取景的问题。

但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取景框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评选过年度最愚蠢的CEO。然而你会发现,那个榜单上的,恰恰是他们几年前极力吹捧的那些人。

当年你有多聪明,后来就有多愚蠢。

造成你失败的一个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当年太成功了。


帕斯卡尔说:  “ 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  因为世界很复杂。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 ”。

成功也是如此。


当我重新审视成功的时候,

会有很多个取景框。

成功本身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当你选择了一个取景框时,也就选择了一个角度。

斜阳、湖水、太太……

所有一切都是真实的。

但你记录的仅仅是一个角度而已。



中国古人不知道认知偏差这个词,但是有很多的寓言其实都讲的是认知的偏差。当年那个猎人确确实实抓到了兔子。而那个兔子也是确实是自己撞到树桩上的。复盘时,出现在猎人取景框里的是:兔子,还有树桩。


这一点都不好笑。

每天我们都在重复上演守株待兔的故事。

较上一篇文章,我增加了故事性。果然阅读量提升了。我这篇文章也应该多讲些故事。

这次课程我大量采用了引导技术,效果非常好。看来我应该在课程里加大引导技术的比重。



你选择了一个取景框,也就选择了一个角度。当你局限在这个角度里时,就进入了认知偏差。


框架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

一旦这个认知框架成型。大部分人的余生就变成了搜寻并选择一些材料,然后将它填充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中。


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最早于1927年被正式提出。

它有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边界,代表取舍。 它决定了哪些素材可以进入框架; 另一个是组织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的世界。



做一个小的类比。

它就像是我们房间的书架。

它由哪些类别组成?

你对哪些书更感兴趣?

怎么归类?怎么摆放?


你不会对所有的书都感兴趣。

你只对那些能够引发你兴趣的书有反应,对于其它的信息,会自动忽略。


每个人打开书的方式也不太一样。

信息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同样一本书,不同人阅读,收益也不尽相同。


这是一个知识处理的过程。

输入、消化、输出。

每一个人的输入和消化都不一样。

输出自然也就不一样。


事物本身是真实存在的。

可是一旦经过你的认知框架。

它的输出一定是主观的。

哪怕你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客观。



我们看到一束花,

用“相机”留下了它的模样。

然而我们留下的,

仅仅是它在你心中的样子。

并非崖头的那束。


世界观


人和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取景框和认知框架。


当我评价一个东西是好还是坏的时候。

呈现的并不是这个事物本身。

而是你的取景框和认知框架。

也就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实哪有什么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本身就是角度。

角度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那不过是取景框的不同罢了。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的世界观无比正确。在我的小世界里,一切都是自洽的。

因为你就是那个世界的造物主。

你就是上帝


但不幸的是,你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


这个世界的认知框架和你的认知框架不太一样。造物主另有其人。

然后你就会很难受。

你的认知框架告诉你,戴帽子会很好看。然后你就带了个帽子。结果一出门,有人“Pia”给你一巴掌:“谁让你戴帽子的”。

第二天你把帽子摘了。结果刚出门,又被人扇了一巴掌:“你为什么不戴帽子?”。

你太郁闷了,我到底是该不该戴帽子啊?


当年《财富》杂志榜单上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受追捧啊?因为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把帽子带上了。可是后来为什么又挨了一巴掌呢?因为到夏天了,他们还戴着帽子。

他们做错了什么?当初让他们大获得成功的,不就是因为他们戴了帽子么。


出轨


最难掌握的一个知识叫 “视情况而定 ”。


其实挺难的。

因为通常情况下,“你搞不清楚状况”。


你的认知框架决定了你的角度和处理方式。

角度越单一,你越搞不清楚状况。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

这便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它来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你同时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全然不同的观念呢?


第一种方法叫 留白



打坐呀或者冥想都可以。其实就是让你陷入一个单一视角之后,有个机会停顿一下。


这个停顿很了不起。

它让你有机会,发现自己是个SB。其实这事挺有意思的。 当你越觉得自己是个SomeBody的时候,你离SB越近。

无一例外。

不信你看看《财富》杂志上的那个SB名单,他们之前都是SomeBody。


第二种方法叫 旅游



最好是穷游。

这和留白差不多,

或者说是更长时间的留白。


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还可以帮助你降低某件事情在你生活中的比重,让更多“新鲜的氧气”涌入进来,撕裂,然后重新长出新的“肌肉”群。


就在刚刚,在我点下发送按钮之前,谷歌母公司CEO佩奇又双叒叕跑出去旅游了。摊上这么个CEO也真是够"糟心"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