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德智库
中国红德智库,简称红德智库,专注热点分析,洞察国际风云!选一位智库,引领思想前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红德智库

作为发源地,美国为何不过“五一”?

红德智库  · 公众号  ·  · 2018-04-30 19:26

正文



1886年5月1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数万工人大罢工,最终迫使资本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可是,在5月1日这一天,美国官方既不放假,也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纪念庆祝活动。那么,美国的五一节去哪儿了?


某一偶发事件最终沉淀为固定节日,大都有其独特背景、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正如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样,将见证历史的时间节点人为转移,无疑冲淡了节日的内涵和底蕴。


但是在国际节日这件事情上,美国人很任性。


劳动节快乐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六一国际儿童节,可能你得到的回复是:美国妇女和儿童已充分享受到自身的权利。


不过,一被问道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漠视,美国回复的底气似乎就没有那么足。


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己支配


在5月1日这一天,美国官方既不放假,也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纪念庆祝活动。


实际上,美国的五一节并没有“失踪”,而是被“转移”到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变形为妇孺皆知的“劳工节”。



对于这一“乾坤大挪移”,美国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均衡节日。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将阵亡将士纪念日确立在5月。如严格执行第二国际1889年的决定,5月就会出现两个官方节日。



有人说,短时间内节日扎堆,对美国民众来说,显然是一种浪费。而7月独立日至10月哥伦布日之间存在节日空白,因此将劳工节放在9月,也算是一种合理调配。


在1886年5月的一份宣传单上,写着“复仇!工人们,拿起武器!!!”


事实上,“节日转移”是另有隐情。诞生于芝加哥的五一节,虽然历史意义重大,但其过程和结果却颇为悲情。罢工游行被当时的克利夫兰总统定性为“社会主义分子发动的暴乱”,遭到美国当局的无情镇压。


还原1886年5月4日秣市惨案的画作


仅在芝加哥市,就死伤200多人,全国有7名工人领袖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这在美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黑暗和耻辱的一页。


美国政府对此讳莫如深,而且不希望自身被视为“为了无产阶级利益而效仿国际共产主义者”。然而面对第二国际的明文规定,作为节日诞生地的美国又无法回避,只能寻找“高大上”的理由来替换节日。


还原1886年5月4日秣市惨案的画作


“巧合”的是,早在1882年9月5日,纽约市工人领袖麦吉尔组织该市所有工会举行盛大游行,首次向资方提出每天工作8小时的要求。此后,纽约工人每年都要在9月初举行游行,其他城市的工会组织也纷纷效仿。


由于1882年9月5日是星期一,1894年美国国会遂投票把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美国劳工节”。与第二国际的要求相比,美国实际上造了个“山寨版”劳动节。


1882年9月5日,纽约市工人领袖麦吉尔组织该市所有工会举行盛大游行。


在形式与内涵上,“劳工节”与其他国家的“五一劳动节”没有本质区别,但五一节在美国却因此彻底丧失了名分。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美国觉得作为劳动节“原产地”这样似乎无法向历史和世人交代,于是便由芝加哥当地政府出面,轻描淡写地留下了两个纪念物。



一是1992年芝加哥市长派人在当年工人领袖们讲演的地点设置了一块小小的圆形铜牌,上书:“劳工和工厂主之间十年的斗争在这里达到顶峰,这次对抗造成了工人和警察双方死亡的悲剧”。


二是2004年芝加哥市长和工会领袖(包括警察工会的主席)一起,揭幕了一座新的纪念碑——一个15英尺(4.6米)高的讲演者和四轮马车的红色雕塑,再现了当年工人领袖站在秣市广场上讲演、捍卫八小时工作制的情景,体现了纪念广场群众集会和支持言论自由的双重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镜鉴(ID:jingjianp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