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光集团减持中兴通讯H股 持股比例从8.14%调低至7.72%;
2、汇顶科技巴展收获信心:创新引领全球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IC设计发展;
3、国家存储器基地9月主厂房封顶;
4、恒宇北斗新三板上市 国产北斗芯片大规模应用在即;
5、邓中翰:中国应抓住机会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
6、瞄准中国制造制高点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紫光集团减持中兴通讯H股 持股比例从8.14%调低至7.72%;
据紫光集团在港交所的披露文件,2017年2月24日,紫光集团在港交所以平均每股12.616港元的价格,出售了314万股中兴通讯H股。交易完成后,紫光集团对中兴通讯H股的持股比例从8.14%调低至7.72%。界面
2、汇顶科技巴展收获信心:创新引领全球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IC设计发展;
C114讯 3月4日综述 刚刚结束的2017世界移动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MWC 2017)上,许多终端厂商在这个一年一度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行业盛会上发布了年度旗舰手机,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其中,来自中国的巨头华为重磅发布了其P系列最新旗舰手机P10/P10 Plus,成为本次大会备受瞩目的明星旗舰新品。
在多项创新功能的背后,也离不开一些默默无闻的幕后黑科技的贡献。例如,华为P10/P10 Plus精美优雅的“一体化”前屏面板设计以及前屏隐藏式Home键“隔屏”指纹认证的功能,就来自汇顶科技全球首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FS(Invisible Fingerprint Sensor)指纹识别与触控一体化技术。
对此,汇顶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帆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华为P10/P10 Plus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也宣告了华为与汇顶科技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MWC 2017上取得的成功以及多年来众多实实在在的创新案例,让汇顶科技收获了信心。
牵手华为:指纹识别与触控一体化技术助力P10发布
作为华为深耕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旗舰新品,华为P10/P10 Plus除了配置定制版800万像素徕卡前置镜头、后置新一代徕卡双摄像头组合等卖点以外,其精美优雅的一体化前屏面板设计以及前屏隐藏式Home键隔屏指纹认证功能也成为该机的一大亮点,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采用了汇顶科技全球首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FS指纹识别与触控一体化技术。
据了解,IFS指纹识别方案是将指纹识别模组直接贴合在触控屏玻璃面板下方,无需在手机正面或背面挖通孔,这样既方便让终端厂商完美保留原有的外观设计风格,又能满足时下最流行的窄边框设计,还能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为终端用户带来更美观的视觉享受和更可靠便捷的指纹识别体验。
不过,作为一项推动行业颠覆式创新的黑科技,IFS指纹识别方案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商用绝非易事。张帆指出,IFS指纹识别方案对芯片传感器的电路设计和软件算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该方案于2014年发布后,汇顶科技与玻璃面板厂商、指纹模组厂商一起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共同攻克了测试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是我们与合作伙伴对创新的共同坚持与努力使得IFS指纹识别方案成功量产商用,确保了其在性能和供货能力方面均能满足品牌终端客户的严格要求。
凭借出色性能和良品率,汇顶科技IFS指纹识别方案完美匹配了华为旗舰机型P10/P10 Plus的全新ID设计,获得了华为的青睐。“华为P10/P10 Plus采用汇顶科技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大品牌客户的旗舰手机产品采用汇顶科技的解决方案,是对我们产品、技术、交付能力和质量的全面认可。”张帆说。
实际上,汇顶科技与华为一直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华为旗下已有多款手机采用了汇顶科技的触控及指纹识别方案。此次华为与汇顶科技牵手2017年度旗舰机P10/P10 Plus,体现了双方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科技、实现更好用户体验的共同追求。
推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汇顶科技进入“无人区”
随着国产手机的进一步崛起,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金立等在内的中国本土厂商都在削减机型、做精品,这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张帆认为,“这既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事实证明汇顶科技选对了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MWC 2017上,汇顶科技发布了全球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屏幕即指纹识别”的技术革新,将驱动新一代移动设备的设计革新。
从实现原理来看,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是将指纹识别功能完整的集成到AMOLED显示屏中,用户可以直接轻触移动终端显示屏指定的区域实现指纹识别。相较于传统方案需要独立实体按键或虚拟按键进行指纹识别的设计,全新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方案具备指纹传感器体积小、可以大幅提高移动设备的屏占比、功耗低、采用标准应用接口、容易适应移动设备不同的设计需求等优势,能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在张帆看来,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布,也意味着汇顶科技在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IC设计领域真正进入了“无人区”。“目前,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距离规模量产还有些距离,我们希望在今年能够有基于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的商用产品。”张帆表示,汇顶科技将积极与客户和相关合作伙伴进行有效合作,推动这一创新黑科技走向规模化商用。
坚持创新: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显示屏内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布,是汇顶科技多年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的又一力作。事实上,凭借多年来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汇顶科技已经获得了全球众多知名终端品牌客户的青睐。目前,汇顶科技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技术获得了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魅族、金立、联想、TCL、乐视、华硕、Nokia、LG等全球众多知名终端品牌的广泛商用。
对于指纹识别而言,手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应用场景。张帆表示,“在继续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的同时,汇顶科技也一直在寻求新的机会,例如在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等领域,汇顶科技也在积极向相关的技术领域和市场延展,希望开拓更多新的市场空间。”
十五年来,汇顶科技秉承对研发、服务支持及人才培养的承诺,成为全球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IC设计领域的领先品牌,创新成为其立足潮头的关键。截至2017年1月,汇顶科技已申请、获得国际国内专利共900余件。
近年来,汇顶科技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屡获国际、国内技术创新大奖。2016年,汇顶科技凭借IFS(指纹识别与触控一体化技术)和Goodix Link(触摸屏近场通信技术)两项创新技术获得CES 2016创新大奖,成为首家荣获CES全球创新金奖的中国IC设计公司。今年初举行的CES 2017上,汇顶科技凭借全球首创的活体指纹识别方案Live Fingerprint Detection荣获CES嵌入式技术类全球创新金奖。
“这些实实在在的创新案例,让汇顶科技收获了成功和信心。”张帆表示,新产品在世界移动大会上发布后将投入全球市场。我们将以行践言,推动中国IC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力争在细分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引领全球人机交互与生物识别IC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继续努力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的应用体验,为全球客户带来更多创新价值。
3、国家存储器基地9月主厂房封顶;
2016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1亿元,工业增加值1337亿元,利税总额4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14.03%和5%。省经信委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以壮规模、调结构为主攻方向,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突出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
投资快速增长添后劲
投资快速增长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增添了发展后劲。
总投资1600亿元的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力争2017年9月主厂房封顶,2018年10月量产。
华星光电六代OLED/LTPS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去年2月点亮,目前已经量产。
天马二期六代(LTPS)TFT-LCD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目前主体厂房已封顶,预计今年上半年点亮试产。
武汉软件新城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工程总面积23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5亿元、竣工面积72万平方米。
5家企业产业规模百亿以上
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产业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摩托罗拉389亿元、武汉邮科院290亿元、冠捷169亿元、鸿富锦155亿元、骆驼集团116亿元。
武汉联想自投产以来迅速成长壮大,产业规模在我省电子信息行业中名列前茅,企业重组后成为摩托罗拉(武汉)移动技术通信有限公司,自2015年以来产业规模跃居本行业全省第一。襄阳骆驼集团的机动车启动电池产销量全国第二。追日电气的充电桩荣获“2016年度中国电气行业充电桩十大品牌”之首。
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围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我省电子信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光通信领域,武汉长芯盛公司研发的40GQSFP+高速光通信控制芯片达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北斗导航领域,光谷北斗被科技部认定为“北斗及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梦芯公司采用全新架构的宽带射频技术研制的新一代基带射频一体化北斗芯片,成本、功耗更低,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在红外传感领域,武汉高德公司已研制完成集成片上AD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和大面阵氧化钒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实现数字化输出,芯片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有效替代进口并填补国内空白。楚天金报
4、恒宇北斗新三板上市 国产北斗芯片大规模应用在即;
随着北斗星座系统的日益成熟,北斗应用产业也在逐渐开花结果。拥有我国首枚“40nm射频基带一体化Soc低功耗高精度芯片”核心技术的恒宇北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希望借力资本市场,更好地推动北斗应用产业发展。
突破北斗大规模应用瓶颈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国家规划,2018年北斗导航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到千万级,预计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制约北斗在半导体行业、在手机终端大规模应用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芯片。”恒宇北斗董事长李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每年高科技芯片进口量相当惊人,甚至超过原油进口量。”
当然,这一局面也在逐步打破。李孝平介绍,2014年,恒宇北斗率先研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首枚40nm射频基带一体化Soc低功耗高精度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北斗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与高通等行业巨头相比,“我们的芯片无论从体积还是功耗都占绝对优势,定价也比他们便宜。”
“芯片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东西,拿1亿美金扔到池子里连个泡都不冒,很正常。我们从2008年烧到2016年,2016年才开始赚钱,就是因为这个市场前景太大了。”李孝平说。
2018年大规模铺开应用
李孝平介绍,该芯片已被列入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纲要,可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移动电脑、网络、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庭、智能城市、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他透露,芯片研发成功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目前已接到几千万片的订单,“预计将在2018年大规模铺开应用。”
李孝平在18日举行的恒宇北斗上市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做“中国军民融合第一股”的企业发展目标。据了解,恒宇北斗此前已完成了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领域布局,并取得了国家高新企业认证、军工四证(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发展部颁发的科研生产许可、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证书、保密资格证书和武器装备承制资格证书),以及一定的知识产权积累。
“恒宇北斗将通过一系列并购,继续巩固在北斗高精度应用市场的优势,完成北斗终端在全国的推广。”李孝平说。
研发、投资并行 推动北斗“走出去”
据了解,恒宇北斗现有研发人员200多名,预计5年内将建立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继续进行26nm、18nm等更先进芯片的研发。
恒宇北斗还在发布会活动现场与日照市政府签署协议。根据双方的计划,恒宇北斗将投资10亿元,在山东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投资建设“北斗大数据产业园”,吸引世界顶尖级高科技企业及人才入驻,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北斗行业的发展。项目将于2017年启动建设,计划五年内吸引相关入驻企业50家。
李孝平透露,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恒宇北斗将着力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市场领域,同时帮助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进行卫星导航应用的方案设计,在当地推广普及北斗产品、建设地基增强系统。人民网
5、邓中翰:中国应抓住机会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曾鼐 蒋涛 张子扬)人工智能热潮正席卷全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人工智能将在安全监控、无人驾驶等领域广泛应用,这应该是未来中国版人工智能“AlphaGo”的发展方向。
去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横扫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今年初,该程序再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登录中国棋类网站,与中国、日本、韩国的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
“人工智能新一代的技术,绝不仅仅是‘下围棋’。”邓中翰说,人工智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阿尔法围棋”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技术实现,它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对棋谱进行“深度学习”。他说,类似的计算方法,在物联网、智慧生活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工智能正触动全球资本的神经,脸书、谷歌、微软、英特尔等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邓中翰说,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中国应抓住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他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度、使用程度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技术“深度学习”依托的正是大数据,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有一定自身优势。
他建议,中国要重视芯片、软件等基础技术的开发,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也被称为“中国芯片之父”。他预测:“再有5年,‘中国芯’将在国际上占领符合中国大国身份的位置。”
他说,随着芯片等技术的成熟,“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安全监控、无人驾驶、电子商务服务、医疗等领域有更大的应用机会。
6、瞄准中国制造制高点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成都再一次与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获批为西部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成都市经信委副巡视员刘幼成说,由国家制造强国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在对成都试点示范进行考察评估时,高度肯定了成都的产业结构,认为成都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比例非常和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在全国甚至东部地区都不多见。
“这就是成都优势。”刘幼成说。
优势之下,成都被赋予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西部树立制造强市典型样板等重大使命。
成都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并将其列为新一年工作重点。
刘幼成透露,在重点发展的行业中,成都将继续瞄准世界排名前列比如第一、第二的企业,加大引入力度。
2月上旬,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公司,在成都布局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是格罗方德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机遇叠加、重磅企业引入……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定。
站上时代潮头
再一次站上时代潮头,对成都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刘幼成认为,获批西部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具备多重优势。其中包括产业基础好,培育形成了高端产业集群。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成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已具备较大优势。在集成电路、航空等领域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对标中国制造2025,成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成都工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制造的意识、行动和装备技术方面,非常有特色。”刘幼成说。
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对接的成功典范,西门子成都工厂已成为西门子在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工厂,实现了研发、声场、物流和质量管理体系全部数字化,通过MES系统和柔性的生产线,可实现电子产品的混流生产。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据刘幼成介绍,成飞公司将高端数控装备、3D打印等新设备、新技术,运用在歼击机的设计制造过程中。
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国内第一片 0.5mm、0.4mm和0.3mm液晶玻璃基板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其生产的超薄TFT—LCD(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玻璃,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企业的引领态势,折射出成都具备的另一积淀优势。
刘幼成表示,成都具备创新创业特色优势,作为中国西部科技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拥有四川大学等高校53所,学科超100个,居全国第五,国家重点学科超60个,居全国第四,人才优势突出;另外,成都的国防军工基础雄厚,10多个军工集团在成都布局,为“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保障。
优势叠加和效应显现,成都的“引凤”之路自然更为夯实。
谈及格罗方德项目为何落户成都,其首席执行官桑杰·贾表示,原因之一是成都拥有成熟的基础设施、熟练的劳动力,以及众多领先技术公司的聚集。
去年2月,京东方在一期投资22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投资245亿元,将其在成都的工厂升级为“超级工厂”,拥有国内第一条 6代AMOLED可折叠的柔性面板生产线。到2019年,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柔性面板将从这里诞生。
京东方科技集团总裁陈炎顺表示,成都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充沛的人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良好的交通物流条件,让其对成都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同样有着信心的企业还包括深天马、戴尔、联想、TCL等,它们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大智造”产业聚集地,也是成都正构建的工业“3+N”发展格局的关键构成之一。
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经开区为主体的“大创造”及“大车都”产业板块,是成都工业“3+N”发展格局另外的关键构成部分。
在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既定方略下,成都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
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创建,为成都加快既定步调,提供了更多契机。
试点示范从2017年到2019年分三年推进,每年度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四个方面都有具体细化目标,2019年在全国形成率先示范效应。
据成都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鲜樱介绍,今年,成都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引领、质量品牌建设、企业能力提升和产业融合发展等五大行动。重点推进“3+N”工业布局体系在各园区规划落地,特别是抓紧推进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衔接,实现“三规合一”。
以工业强基为例。今年,成都将重点推进432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力争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完成工业投资2850亿元、争取达到3000亿元,增长30%以上等。
同时,成都还将大力实施“蓉欧+”战略,推进“蓉欧+”陆港产业园建设,引进蓉欧快铁沿线国家地区优势产业和技术研发产业等。3月1日,蓉欧快铁首次开通成都至白俄罗斯的定制班列,满载吉利汽车零部件,发往白俄罗斯明斯克吉利工厂。
此外,为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成都今年不仅将重点运行好菁蓉创富基金,还将设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用于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
内部蓄力待发,外部亦有助力。工信部表示,将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下,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成都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优先在成都布局。
据刘幼成透露,目前已有一些政策资源和重大工程正在对接。
围绕国家“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到2019年,成都将推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促进行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城市,将成都打造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将为西部树立典型样板
随着试点示范行动推进,成都相关的试点成功经验也将及时向全国推广,为西部树立制造强市典型样板。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肩负着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更需要去探索。通过成都的试点,希望能够得出一些结合西部地区实际、符合内陆地区制造业升级的经验和方法。
事实上,这一使命的完成更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身份迭代升级的重大机遇。
盛毅认为,入选试点是对成都的肯定,证明其有基础和潜力,也让成都可以先行一步、抢占先机赢得机遇,同时带动更多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
成都市社科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姚毅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城市定位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升级。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城市经济尤其是城市产业升级的作用,至关重要。
姚毅建议成都更加注重发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于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紧抓试点示范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在壮大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基础较好的产业,力争尽快培育成为新的千亿产业。
对此,成都确已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成都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成都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其中,汽车产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9.0%,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6.1%,比上年回升6.7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14.1%。
此外,成都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去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工业和技改投资高速增长,分别完成2246.2亿元和1956亿元,同比增长41%和38.7%。
近日,四川省2017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单个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及以上)集中开工,涉及成都市的共有457个,总投资2292亿元,占总投资近三成。
今年,成都力争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00亿元,着力实施1009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2514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83亿元。
面对着不断叠加的重大机遇,成都正瞄准中国制造的制高点,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剑指国家城市体系的“塔尖城市”。经济观察报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