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派科技CEO翁志彬、亮风台CMO罗鸣、微鲸VR副总裁许贤以及梦境视觉公司CEO钟张翼参与了本次活动,并就AR/VR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智东西 文 | 晓寒
6月9日,智东西上海CES Asia 2017现场报道,今日,由CES Asia官方和智东西联合组织的VR/AR论坛正式召开。
作为本次AR/VR论坛的联合主办方,智东西的总编辑国仁主持了这场论坛,小派科技CEO翁志彬、亮风台CMO罗鸣、微鲸VR副总裁许贤以及美国梦境视觉公司CEO钟张翼参与了本次活动(上图从左至右)。各位从业者一致认为,今年AR/VR行业最明显的趋势就是相关产品日渐丰富、软硬件一体的完整体验也在不断涌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AR/VR行业正在走向成熟,走向落地。
但与此同时,智东西也注意到,参与本次AR/VR论坛的四家企业目前都没有实现盈利,仍然面临严重的商业化变现压力。
一、AR/VR正走向成熟
既然是CES Asia官方的VR论坛,从本次CES Asia中观察VR/AR的发展趋势自然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上述四位参与论坛的从业者的结论非常一致——从本届CES Asia能看出VR/AR行业正在快速走向成熟,参展的AR公司更多了,VR公司的产品线更多丰富了。
微鲸VR副总裁许贤认为,行业成熟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今年参展的VR厂商大多带来了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VR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融合了软硬件的综合体验。”许贤说道。亮风台CMO罗鸣也表示“今年也出现了更多AR与具体行业结合的案例。”
根据智东西的观察,亮风台今年展出了AR与工业结合的应用方案;影创展示了新款Halo/Air等AR眼镜;小派展出了包括眼镜盒子、一体机、8K高分辨率的高性能VR头显;idealens展出了一体机、全景相机、8K分辨率等全系产品;NOLO VR展出了针对移动VR的定位交互方案;蚁视展出了支持定位与交互的二代头显等。
(配图为亮风台展出的AR眼镜)
苹果入局VR/AR坚定了行业信心
智东西总编辑国仁刚刚受邀参与并报道了苹果WWDC2017,在WWDC2017上,VR/AR也是苹果发布的重点内容。那么苹果的入局给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与影响呢?
小派科技CEO翁志彬与亮风台CMO罗鸣都认为,苹果的入局是一件好事儿。
翁志彬表示,苹果是一家用户体验为王的公司,他只会在某项技术发展到差不多的时候才进入,所以苹果的动作说明AR/VR的技术进一步成熟了。而罗鸣看来,作为全球最终要的科技公司之一,苹果的动作即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苹果不把产品做到完美是不会推出的,苹果的入局恰恰是对我们的鼓励。”美国梦境视觉公司CEO钟张翼补充道。与此同时,由于梦境视觉本身就位于硅谷,钟张翼还透露了苹果的更多细节。据其介绍,苹果的VR/AR产品由其视觉与显示团队所开发,而苹果整个视觉与显示相关的团队规模,更是达到了2000人。
虽然苹果的入局确实具有上述意义,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苹果,以及未来的华为、中兴、小米等公司进一步推出VR/AR产品后,会是创业公司的威胁吗?在智东西看来,威胁必然存在,但是上述从业者也从夹缝中看到了机会。
梦境视觉CEO钟张翼与亮风台CMO罗鸣认为,大公司的动作肯定会慢一些,这是时间窗口,小公司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完全进入前,做出有特点有价值的东西。微鲸VR副总裁许贤讲到了专注,他说道,“大公司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特别精于一个点上,小公司可以做到单点突破。”
小派科技CEO翁志彬则提到了品牌特性的问题。他认为,很多年轻人就不喜欢父辈一代的家电品牌,认为它们不够炫酷不够新潮。而现在的大公司对于未来的年轻人来说,也将会是一些老旧品牌,这也是小公司打造有特点,有内涵产品的一个机会。
二、行业退烧是正常现象
众所周知,VR自2015年底,2016年初火遍了整个科技圈。Facebook、索尼、HTC、谷歌、百度、优酷、爱奇艺等大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AR/VR产品或是战略,而暴风、亮风台、小派、idealens、蚁视、NOLO等创业新秀也在不断涌现,投融资消息也是一轮接着一轮,整个行业一片热火朝天。
(小派的4K VR头显)
但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行业内一些创业公司由于投入巨大但营收单薄等原因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而投资人在看到行业短期内没有爆发可能后也放慢了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剧了AR/VR创业公司的生存危机。有媒体与业内人士抛出了VR寒冬甚至VR已死的论断。
那么上述行业参与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行业起伏是一种正常现象,”亮风台CMO罗鸣首先明确道,在他看来,任何企业都面临行业波动的挑战,因而不必因为起伏而否定行业本身。
小派科技CEO翁志彬回忆起了他刚开是做VR时候的故事,他讲到自己刚做VR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但到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甚至是体验过VR了,这正说明VR行业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发展起来。
“就像是最开始的大哥大一样,当时谁也想不到是能发展到今天智能手机的样子。”罗鸣笑着举例道。
三、AR/VR的落地场景在哪?
诚然,AR/VR行业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发展起来,但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AR/VR技术如何来落地,或者说就是AR/VR如何来实现商业化。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将其分为2C的消费者市场与2B的垂直市场。梦境视觉公司CEO钟张翼认为AR技术在这两块都将有较大的发展,而亮风台CMO罗鸣则认为AR技术会率先在2B的垂直领域打开市场。据其介绍,亮风台自2014年就开始了AR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先后经历了教育、营销与垂直应用三个阶段。
具体来说,早期的AR技术需要依靠一个Marker(标记物)来实现虚实结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儿童早教类的产品,这是AR技术落地的第一步。随后,AR技术被一些公司作为新奇玩物引入了营销领域,频繁在展会等活动上亮相,来吸引观众眼球。而目前,亮风台已经突破了上述两个阶段,开始与一些公司探索AR在具体垂直领域的实际应用方式。
罗鸣透露,亮风台在今年还与国内最大的柴油机厂达成了合作,共同开发AR技术的工业应用。
对于VR领域的落地情况,微鲸VR副总裁许贤则认为重点会在移动VR上面。他表示,VR技术最开始的落点主要在娱乐方面,如索尼PS VR,HTC Vive、Oculus Rift等产品,最重要的用途都是娱乐。但是由于技术、成本等问题,这些产品的销量并没有实现爆发,反而是三星的GearVR最先取得突破。
前几日,三星方面表示其GearVR产品已经累计销售了超过500万台,着实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VR平台。“显然,移动VR的规模要更大。”许贤说道,“而移动VR明显又更加适合视频,而非大型游戏。”
许贤的言下之意很明确,即给VR做视频内容将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情。当然,微鲸VR本身就是一家VR视频内容公司。目前,微鲸VR已经与中超、中国好声音等诸多体育与综艺节目达成合作,不断地在生产相关的视频类VR节目。值得一提的是微鲸参与了去年年底王菲演唱会的VR直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VR内容商业化的首次尝试——即付费30元,观看演唱会的VR直播。
(配图为微鲸VR的画中画技术,可在VR中同时观看电视画面)
OK,说了这么多的落地与应用。咱别来虚的,就一句话,能挣钱吗?
从上述从业者的回答中来看,能挣钱,但是都还在为盈亏平衡而努力。
梦境视觉由于成立时间比较晚产品尚未量产上市,其CEO钟张翼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收入为0。小派科技销售的VR头显与针对B端客户的一些项目都有营收,“但由于还要针对C端市场进行研发投入,所以目前仍没有盈利。”小派科技CEO翁志彬说道。
目前,微鲸VR的收入主要来自2C的头显、内容付费,以及2B的VR直播合作等方面,微鲸VR副总裁将微鲸的营收状态描述为还处于投入阶段,当然,这也是几乎成了许贤在各类活动上的一个标准回答,意思就是还没有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微鲸在去年年底的王菲演唱会上进行过VR内容付费的尝试——即用户支付30元即可收看该场演唱会的VR直播。“虽然这次尝试总体上没有盈利,但在我们的内容平台上,就有8万用户为这次直播付费”许贤强调道,“说明用户是愿意为内容付费的。”
坚守AR阵营的亮风台则要淡定一些。其CMO罗鸣表示,亮风台在2014年刚开始做AR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收入,且其在后续还与多家消费品公司以及上述柴油机公司达成了商业合作,所以是正向的现金流。而他也特别指出了业内企业竞争的三个阶段,即说人、说物、说数。
具体来讲就是,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喜欢强调自己有什么大牛,在产品发布的时候,喜欢说自己的产品有多厉害,而到了后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转变成拼销量,讲营收的阶段。
结语:VR将逐渐成为大众产品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CES Asia 2017官方合作媒体智东西的总编辑国仁让上述四位从业者设想下AR/VR技术在一年后的发展状况,四位的结论再次一致,即一年后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AR/VR技术,而行业内也会出现爆款的硬件与软件产品。
“当然,我还希望大家都能带着一个AR眼镜来参会。”亮风台CMO罗鸣笑着说道。
作为一个智能行业从业者,智东西自2014年以来就一直在密切关注AR/VR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与国内主要的AR/VR创业公司,BAT、优酷土豆等公司的VR业务负责人保持着沟通。我们亲历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兴起、第一次爆发以及逐渐退烧,并步入正常发展的全过程。
在智东西看来,AR/VR技术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其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确实会改变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并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AR/VR目前的状态正处于从火爆到冷静的一个过渡期,并将逐步走向成熟。
延伸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阅读
往期回顾
BAT造车
百度 | 阿里 | 腾讯
新造车运动
特写:新造车运动这三年
车和家 | 蔚来汽车 | FMC | 奇点汽车 | 乐视
开云汽车 | 小鹏汽车 | 威马汽车 | 游侠汽车
智车之路(10期)
通用 | 福特 | 菲亚特克莱斯勒 | 宝马 | 大众
奔驰 | 标致雪铁龙 | 雷诺—日产 | 丰田 | 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