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出生在一个民风彪悍的海岛。我爱人第一次到我们那边,大吃一惊,觉得街上的到处有人在吵架。我跟她说:「没有啦,他们只是讨价还价得比较大声而已。」
我上中学的时候,其他男生都住校,而我却是走读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同学们都很彪悍,瘦弱的我与他们格格不入。
凭心而论,这不是什么霸凌,只是他们不是我的朋友。他们会有这个年纪男生常有的冒险活动,但是想不到叫你。人家也不是有意针对你,就是觉得你跟他们不是一伙的,玩不到一块,自然就忽略了你。
只是在青春期这个需要同伴承认的年纪,哪怕这种无心的排挤就会变成了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还很难表达。你总不能对着人家去喊:「理我理我」吧。
青春期的残酷在于,年轻的时候,你对自己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这时候同伴就变成了你的一面镜子,你会想从他们眼里看清你自己。假如你发现他们不愿搭理你,你的形象就会变得可疑。又假如他们是一群彪悍的人,你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软弱,所以才会被孤立。你会夸大这种不同,越是这样,你就越自闭。
可是他们怎么想你,终究还是你自己的想法。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我那时候大概是有心理阴影了。
所以我做了一件事。我把一个我觉得排挤我的男生叫到了天台上。我鼓足了勇气,用颤抖的声音跟他说:「我们来打一架吧」。
这个同学人高马大。他听我这么说,很吃惊,有些紧张,又很不屑地说:「我为什么要跟你打架?」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又好像松了口气,赶紧说「好吧。」
然后我就从天台下来了。
当然这也没什么用。它并没有改善我跟同学的关系,也没减轻我的自我怀疑。但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学到的是:
「不要把害怕限制在你头脑中的观念里,而要把它引到现实中。让它发生,然后你总会从发生的事情里,发现点新的东西。」
在观念的世界里,我害怕的「软弱」是没有形状的。因为没有形状,所以就变得无处不在,又无从反驳。就算你想要还击,也不知道从何而起。这时候,你宁可找一个有型的、哪怕强大的敌人来跟他打一架。你不一定能赢,架也不一定能打起来,但跟头脑中的观念比,至少它是一种更现实的人际关系。
我是工作多年以后,才和中学的同学走近了一些,包括那个没打成架的同学。那时候我们都学会了成年人的客套。我对人际关系没那么敏感了,他们也没了年轻时那种很张扬的锐气。现在我想,他们那种很彪悍的样子,也许也是他们青春期虚张声势的方式,跟我没什么不同。
这个发现是从我找同学到天台打架开始的。
前段时间我接待了一个年轻的来访者。他说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同学都排挤他。当然了,他觉得他们都很傻逼,不想理他们。久而久之,他对去学校逐渐有了阴影,甚至都不想去上学了。而家长和老师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觉得不是同学们不理他,而是他自己表现得很冷漠,让人不好接近。
从某种程度上,我理解他。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绝大部分人所谓的心理阴影,都是来自人际关系。人很难在一个孤独的环境里生存,更难忍受来自人群的排挤、忽视和否定,哪怕是无心的否定。人际关系的伤不像身体上的伤那么明显,但它却是也会造成人的心理阴影。
所以有时候,人就变得冷漠了。冷漠是人保护自己的方式。你被一个人伤过,你就会不相信所有人。
可是冷漠不是终点。在内心深处,人总还是会有一种渴望。哪怕把自己封闭得再紧的人,也会幻想,也许有一天会有这么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的内心,能把自己从壳里拉出来。
有时候我想,如果他们能意识到,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用冷漠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观念的世界里,断绝了与现实的联系,也许他们也会意识到,他们还有别的选择。
身处心理阴影中时,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咨询室里,我问来访者的第一个问题,常常都是:「你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我这么问,其实也是在问,你想去哪里?
别小看这句话。咨询师不会说「要阳光」、「要乐观」、「要多与人接触」这样看似好心其实廉价的建议,因为这些「应该如何」的建议都来源于观念中的理想世界。而咨询师是不太相信头脑中的理想世界的。他们只相信现实。
那什么时候我会提建议呢?
就是当你说你想要去哪里的时候,我会帮你一起看看,你现在在做的,能不能帮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可是你想去哪里,这是你自己要选择的。
如果我的来访者跟我说:「我不去上学了只是想暂时保护我自己」,我就会跟他们说,「挺好的,也许你这么做会有效。」
如果我的来访者跟我说:「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心理阴影」。
那我就会跟他说:「对不起,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也许你的做法并没有用。你不能只停留在你的观点里。这样只会加重心理阴影的影响,会让你更孤独。」
而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地去想他们要去哪里。他们被所谓心理阴影所产生的本能反应给绑住了,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选择。
人际关系中的伤,还是要从现实的人际关系里去医治的。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去哪里。然后,你还要从观点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世界,去看看你的做法到底有没有效。
当然这并不容易。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关系中也有过一些阴影。她总说男人都不可靠,这样的观点让她焦虑,也让她拒绝跟别人接触。
有一次她又这么抱怨了,我问她:
「是有很多男人不可靠,你也一定会有很多焦虑,那你还要不要找?」
她想了想说:「那还是要的吧。」
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再见她的时候,她要当妈妈了,挺着大肚子一脸幸福。我问她经历了什么,她说:
「我老公知道我的不安。哪怕我很焦虑,对他发脾气的时候,他也总会说,「没关系,我不会离开的。」「你放心,我们会很幸福的。」他好像并不厌倦安慰我,反而很享受这个角色。他说得多了,慢慢地,我就信了。」
现在,她不再用警惕的眼光看身边的人了。她把所有的改变,都归功于自己碰上了一个好老公。可我觉得,也许改变还发生在更早的时候,在她说「还是要的」的时候。因此从那时候开始,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有选择。她选择了去寻找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人,而不是选择去找一个不可靠的男人,来证明自己头脑里的担忧是正确的。她选择让自己的担忧在现实里发生,而不是在观念里发生。
走出心理阴影,是一条很长的路,而也许,走出观念的世界,这是她走出心理阴影所迈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