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B. F.斯金纳(1904—
1990)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对行为最强有力的影响是
其后果,即行为之后立即发生的事情。
B. F.斯金纳(1956)的创新之一是发明了一种专用于研究强化物如
何影响实验动物的简单装置:一个带有杠杆的盒子,动物可以通过按下杠杆来获得食物。他称这个装置为操作室(operant chamber)。
(几乎所有人都称之为“斯金纳箱”,但斯金纳讨厌这个词。)
通过设定一个封闭空间在某个杠杆被按下或某个灯被啄(对于斯金纳最喜欢的实验动物鸽子而言)的时候分发食物,动物很快就学会了获取食物所需的行为。自其发明以来,数以千计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用该仪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也使用这种封闭空间的变体来训练动物做出其他行为。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显示,一些聪明的鸽子也能玩人类喜欢的游戏。
为了显示我看得书多,最后用这本《愉悦回路》来收尾。
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酒鬼,我们就会说:“他可真爱喝酒。”或是提到可卡因成瘾者,我们就会说:“他可真爱吸毒。”我们认为药物成瘾之所以会上瘾,是因为他们从上瘾的药物中获得了更多的愉悦,这是他们强迫性追求药物的动机。
然而,成瘾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耐受性、依赖性和渴望,药物产生的欣快感也逐渐消失。愉悦被欲望取代,喜欢变成了欲望。
因此,
大多数瘾君子声称他们从药物中并没有获得过多的愉悦
。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
成瘾的轨迹一旦形成,愉悦会被抑制,而欲望会占上风
。遗憾的是,成瘾者不仅丧失了药物本身带来的愉悦,成瘾还会导致愉悦回路发生广泛变化,进而影响从其他体验所获得的乐趣,如性生活、摄取食物和运动。
在《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我赌博不是为了赢钱。而是为了继续玩下:为了待在机器的迷境中,把其他一切都忘掉。就像在风暴眼里一样,我会这么形容它。你能清晰地看到眼前的机器,但世界上其他一切都像在围着你转,而且你什么也听不见。你好像不在这个世界了,你进入了机器的世界,那里只有你和机器。”
赌博成瘾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渐赌渐远。从最初的随便玩玩,到最后为了进入“迷境”而不惜一切代价。于是开始了悬置选择,悬置社交,悬置时间,悬置金钱价值的麻木的机器人生。
而不管是可卡因、海洛因、酒精还是尼古丁,众所周知,药物成瘾很难被戒掉。主流观点认为:成瘾后期阶段表现为渴望和旧瘾复发,它与服用药物时体验到的强烈、持久的记忆有关。成瘾药物会影响愉悦回路,并且会比其他自然的奖赏更强烈地激活愉悦回路,从而创造出更深刻的记忆,而且联想的网络密不可分。任何与药物有关的外界线索和心理状态都会强烈激活这些记忆,使之与情绪中心连接。如果无法抵抗这些的话,旧瘾复发的成瘾者只要服用一点剂量的药物就能获得比初次用药者更强烈的愉悦感,这一反应被称为药物敏化。
人类活着大概都会关注这个问题,毕竟名为人生的游戏体验感是我们人类非常关注的,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作为人类活着的荣耀。
众所周知,只有人类思维活动那么丰富,所以人类才有哲学、心理学这些研究人类从哪里来打哪里去,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那么第一个问题,你幸福吗?
有一个著名的采访,被采访者很幽默,说自己不姓“福”。
而积极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人类普遍对自己的幸福感有着迷之自信,也就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幸福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状态,是需求被满足的信号。幸福是驱使我们向前的动力,让我们关心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健康,吃得好,感觉舒适、安全、日子蒸蒸日上,有知识,受人尊敬,有人疼有人爱时感觉更幸福。”
那么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下,我们比以前的人无论是健康状况还是生存条件各方面都要好太多,那么我们真的感觉更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并不是。
第一个原因是,幸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变幻无常。幸福和已经发生的事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你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灵敏。部分原因是由于,幸福有很坚实的传承性基础。
发生的事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幸福感?
并不会。就算是重大事故高位截瘫的患者,糟糕的感觉也不会一直持续,在大约一年后,幸福感也会恢复到出事之前。
人人梦想中大奖,中大奖必然会提升幸福感,然而这种感觉也不会一直持续,一年后这种快乐感也会消失。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重大永久的事带来的幸福感?
这一现象有一个术语叫做“幸福感预测”。我们不善于根据发生的事预测自己未来幸福与否。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不明白特定的事与日常生活无关。
如果我得了诺贝尔奖、普利策奖、麦克阿瑟天才奖,那么我这天高兴地想从三十层楼跳下来,但是一个月后你依然失眠,电视节目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水管工叫了几天了还不来,我的孩子依然在那里吵吵闹闹,你能用一个月前得奖的兴奋来解决这些事吗?明显不能。生活中很多让你幸福的事,它没有“持续效应”。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个糟糕的词:适应。同样,也可以用“适应”来解释吸毒为什么无法得到持续快感。
如果你看过《门徒》之类的影视剧,你就会知道吸毒人的都是慢慢升级,追求的愉悦不断升级,直到死亡。
《门徒》中吸毒者死亡的惨状
曾经我是普普通通的人,我很适应;后来我得了诺贝尔奖,我还是会适应。我们会习惯,甚至也会习惯不好的事
(PS:整容以及外形变化带来的幸福感提升是不会适应的,这种幸福感是持续的,因为我们喜欢看到好看的自己,社会规则也会奖励更好看的自己。
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关于噪音,人类天生反感,我们对于持续的噪音,也不会适应。持续不断的噪音,会持续降低我们的幸福感,也不会产生适应)。
适应的说法,有时也被叫做“快乐的水车”。享乐相当于幸福,你持续地跑,但是一直在原地,你会习惯它。
如何应对“快乐水车”?一旦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你就会习以为常,这是你该怎么办?
拥有并不是幸福的关键,因为我们很快就会对拥有习以为常。那么你有两个选择:不断地尝试新事物,不让习惯有习惯的机会;还有一种保守的方法,就是我们从快乐水车上走下来,不再追求幸福。寻求更加实质性的东西,那些不会让你一下子特别开心的东西,而是一些实际的东西,像维护朋友,打造家庭诸如此类的长期计划。
因此,幸福的第一个科学的定义就是你的幸福感固定不变,部分是因为遗传,部分因为你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习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幸福是相对的。抛开你穷困潦倒,因为太穷了你无论在哪里都不幸福。但是只要不是穷困潦倒,你的幸福受控于你的周围环境。
“有钱人,就是比他的小叔子多挣一百美元的人。”
实际上有一个鲜活的例子,在《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曾经这样定义幸福:
问题不在于你挣多少钱,你拥有什么,在于你和周围的人相比,你挣的钱多还是少,你拥有的多还是少。
我们是很重视地位的灵长类动物,你在等级制度中的角色以及地位,对你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还有一些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就是过去的事对我们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主要是看结果,结果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也就是说无论过程如何,结局很快乐,幸福感必然提升,反之亦然。
实际看来,有关幸福的答案,实际上和我们所知道的差不多。而很多人甚至会觉得研究这样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有什么意义了?哲学向来都在研究无聊的问题,你为啥活着?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心理学从哲学而来,它不仅是口水战,它是一门实验科学。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很简单,那是自然,因为人人都可以是业余心理学家。很多人也当然的认为只喷口水的心理学是文科专业,实际上错得离谱,心理学是理科。
当你接触心理学,你就明白,你甚至要学习解剖生理学、神经学、统计学等等一系列,因为心理学它研究的就是用科学的实验去解决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背后的答案,当然心理学也还在发展中,大脑也很神奇,所以很多问题目前并没有答案。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呀?你幸福吗?我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