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岁末年初,各单位、各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密集召开。“下面我讲三点,第一点我讲三个小点……”有些领导干部讲话的层层“套娃”现象令人印象深刻,其实这与当前存在的不良文风有关。
文风关系作风,作风关乎党风政风。中央八项规定将“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等作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个目标,也是要将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由此可见,文风非小事。那么,如何改进文风,如何将公文写得更有意思?
图源:视觉中国
一、风格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狭义的公文有15种,像通知、公告类的公文必须正式规范。而在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们面对的更多是讲话稿、党课稿、演讲稿、致辞稿等。从根源上把握,写公文的第一要诀就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先说“上接天线”。公文写作,思想先行。这就需要写作者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时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如果思想高度跟不上,所写的公文就有可能出现方向上的偏差。
再说“下接地气”。公文使用的对象,决定了写作风格。就拿讲党课为例,面对领导干部、年轻干部、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写的方式应是不一样的。只有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提高公文的针对性与精准度。
公文写作,不能生拉硬拽、辞藻堆叠,也不能照搬照抄当“二传手”,而要顺着党中央精神往下说、往实处说,这样的公文才能够发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作用。
二、内容上:扎实调研,有料有效
好的公文有“以文辅政”的地位,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都是不朽的公文名篇。公文写作者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非要夯实调研的根基不可。
调研是什么?调研就是向现实找寻答案,向出发点与落脚点询问感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毛泽东早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考察时期就深入实践,他用了32天,步行了5个县、700余公里,召开调查会达30多场次。毛泽东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稿。
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多收集基层干部的看法,只有以大量数据、例子和事实作为支撑,所形成的文字才是热腾腾的、沾着露水的实在话,才能把任务与目标说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引起听者最大共鸣。
图源:视觉中国
三、表达上: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如果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骨骼躯干,那么,文史哲就是丰满的血肉,是一篇文章的添花之举。善于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哲学眼光看问题,所写的公文才能站位高远、更有感染力。
好的公文,一定不是空洞的口号、苍白的论述、无力的要求,而是善于夹述夹议、声情并茂,寓情于理、寓理于事。
毛泽东就是讲故事的高手。党的七大闭幕式上,他以“愚公移山”的寓言喻示,中国共产党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挖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两座大山,为全体党员注入了精神力量。
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将为人民利益而死与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分别比作“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抽象的道理有了清晰的模样,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四、语言上:好好说话,直截了当
既然是讲话,就好好说话,说真实的话,说别人听得懂、愿意听的话,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不生搬硬套、不僵化刻板。
焦裕禄曾说:“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这话并没有什么修饰技法,但却字字如锤,其背后就是真诚的力量。他留下的“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等金句,也都质朴动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许多铭刻时代的金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全国人民鼓起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醒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纯粹而高尚的人格境界为世界所瞩目。
“繁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公文写作虽然有一定之规,但直抵人心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所在。
图源:视觉中国
五、篇幅上:能说一句话,不说两句话
80多年前,毛主席历数“党八股”的罪状,比如,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对长篇大论,他非常反对,认为危害性很大。
纵观党的历史上的公文名篇,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只用了区区数百字,简明扼要更气势磅礴。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铁的军纪,言简意赅却令行禁止。
当然,并非所有文章都是越短越好。篇幅的短与长,是根据内容与目的而定的。开会与讲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推进工作,那么,用凝练的语言把话说明白,把事讲清楚,这考验的是公文的含金量。敢于挤水分,删繁就简、条理分明,这样才能让听者信服。
改文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对于和文字打交道的“笔杆子”来说,切实改进文风,既是对时代的担当回应,也是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
(来源:今豫网言)